《长生殿》
一.长恨春归无觅处
静夜,一个人在灯下写稿。偶有飞蛾以扑火之势撞来,将灯影搅得宛如石入波心。
静不下来。脑中回荡的,还是清歌婉转的清丽昆曲。轻扬笛声挥之不去,从左耳出去,又被右耳抓了回来。
每个文人心底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管历史如何发展,他们总愿意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刻画。比如这出《长生殿》,演绎的又是被文人的笔墨濡染得不成样子的杨李之事。分分拆拆,离离乱乱,再怎样铺排,也抹不去它悲剧的原真。类似的故事写得太多,便让人觉得无趣。仿佛被咀嚼尽了的出林杏子,乍品起来,连那一点酸都不够勾人心脾。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九重城阙的烟尘散尽,眼底又浮现出白居易的句子。我依旧记得自己初次看到《长恨歌》时的那种激动,彻夜将它背完。不知这算不算是对文字的占有欲,那种爱恋,让人恨不得将字句的一撇一捺都抢来放入自己的手心里。
因着这名动千古的《长恨歌》在,后世人一提到杨李之事便先想到长恨,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定终身的千古浩叹。那声叹息也宛如这首《长恨歌》的长度,在子夜被无尽地拉长,拉长。
却不知,若真有一份情能够于口口相传中绵延艳羡至今,那长恨早就幻化为了长生。《梧桐雨》所言悲情,句句皆有不尽的长恨意,而将这长恨真正化为长生的,则是在这清歌依洄的《长生殿》中。
总觉得这场盛世演绎的《长生殿》像洪昇笔下重新编排的绝世霓裳舞,他似乎有意要将这出戏唱得绝美,唱得艳惊四座一点缺憾不留。连杨妃最初的身份寿王妃也被抹去,换做了德行温和、风姿秀丽的宫女杨玉环,被多情的明皇一眼相中,便入宫内承欢侍宴无闲暇。
帷幕拉开,是明皇欣喜的话音与她娇羞惊艳的亮相。此时的她如同一张纤尘不染的白纸,只等明皇的金笔落墨。两个人的故事到此时,方才飞速地步入正轨。
杨妃与明皇的故事被千古传颂,一个原因也是初时两人都非对方的唯一(杨妃有寿王,明皇有武惠妃、梅妃),却能于千万人中一回首艳丽邂逅,再成知己。这份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于寻常人家尚且难得,更何况是三千粉黛六宫佳丽的昭阳殿。这份相惜的爱,无论于谁都是一种天赋的奢侈。
于是世人艳羡,说那杨李之爱惊天地泣鬼神,说两人之情为千古帝妃的典范。然而真相总是在一旁冷眼旁观,在历史的眉梢眼角脂批一句,原本倾倒众生的爱情童话下,有着怎样的尴尬与不堪。
像一件绝美的霓裳羽衣,在云间腾挪中舞出千娇百媚的几个回身,光艳万丈。直至曲终人散时,待细细看去,才发觉那光鲜的外表早已被岁月的蠹虫侵咬。就好像那被人赞誉风光无限的爱恋一样,外人看到的终究与里衬不同,那种浸入肌肤的暗伤疮痍,只有自己清楚。
仿佛明皇与她的故事。
那日,春风和暖,花影暗香。偶有蝴蝶翩然飞过,于青青草丛间驻足流连。春日曲江,桃之夭夭,催人欲醉,待要上前寻觅芳泽时,才发觉那点点桃红竟荡漾在身侧佳人的粉颈与巧笑上。
那是杨妃同姐妹们伴驾明皇,游春访青去。自杨妃入宫,宠冠三千,她的姐妹遂也渐承恩泽。人说小姨子和自家男人最容易暧昧,这除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因素外,还有姐妹之间有相似的可人处,又有不同的惹人意,所以不得不勾得男人心动手痒。
明皇怀抱着千娇百媚的贵妃,不禁又犯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毛病。他似乎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眉梢眼角却在偷偷打量着身旁的虢国夫人。目光流连于她时,才发觉比起妩媚的杨妃,这竟又是一个风韵天成的清丽国色。
虢国夫人是杨妃的姊妹,平日脂粉慵施,素颜动人,眉梢眼角有意无意勾挑出的那一抹风流总让老当益壮的明皇目光灼热,心跳加速。那种萌动的春意,像和煦的风在他耳畔撩拨絮语,明皇若当真能够操持本身,倒真是入了化境。
在美人面前的明皇当然只是一具肉体凡胎,早已被撩拨得骨酥心痒。春游后便立时如狼似虎地拉着虢国夫人,将杨妃冷落在一旁。
杨妃不是班婕妤,没有那份与生俱来的恬静安然;也不是长孙皇后,没有那份浑然天成的胸襟与气度。她的醋意与委屈油然而生。怪只怪她将明皇当成是自己唯一的男人,如今反倒引狼入室,当然心里不痛快。
史有定论,杨妃善妒。尚且不论排挤梅妃之事,单从虢国夫人便能看出这妒意的可怕。白居易另一首著名长诗《上阳白发人》讲述的是一位白发宫女的辛酸往事: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看到了吗,只被杨妃侧目遥见,便从此如居于冷宫一般,再无天日。
这妒意真可怕。能将一盏热茶生生催凉。
后宫永远只能是一个女人的天下,容不得他人一丝一毫的撼动。分享更不必说,连作陪衬都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奢侈。
我其实不喜欢杨妃,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看《长生殿》时,杨妃近乎偏执地要同梅妃争宠。醋意大发时,连将孤傲的梅妃贬至楼东还觉不够,还要口口声声地说:“江采萍,江采萍,不是我容不得你,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
好吧,或许确实如她所言,在宫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只是终究觉得她少了点成熟女子的聪慧大气。
明皇大概是同我一样,看得烦闷了,在她再次撒娇使性时,终于将她休出宫去,想图个耳边清净。男人的爱哪里是能闹回来的,何况他还不是一个普通的男人。
杨妃一出宫门,泪便落了下来。早知他会被逼得这般恩断义绝,当初她又何必追着不放。对于一个天下尽在掌心的男人来说,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女人?她是有些太高估自己了,也太高估了他们的爱情。很多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情,过去就该让它过去了。自己早不是二八少女了,何必非要做这个姿态?
她咬紧银牙,望向辇车飞驰离去的九重宫阙,心下五味杂陈。她很明白,这个时候回去向他道歉没有任何意义,胸口的那股心气告诉她:当爱情不再眷顾她的时候,留点自尊也是好的。别的女子不敢的事情,她敢;别的女子不做的事情,她做。若不是因着这一份与众不同的心气,他也不会如此另眼相看。维持长久的情爱不在于斩杀和他有交集的所有女子,而在于自己是否始终有让他离不开的魅力。所以,他让她走,她便走。心中纵然万般不舍,也必须决然地离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她还是懂得的。
然而心中还是有一丝牵挂,所以她在前来相询的高力士面前截下一尺青丝,作为无相忘的长久誓言。
她是如此聪明的女子,送了最敏感最暧昧的定情之物给他。这是在同他悔恨撒娇了,一方面投石问路,一方面含蓄地调情勾引。
这一冷一热之间,明皇有些头晕转向了。仿佛前一秒才被她狠狠抽了一耳光,下一秒又得到了她一个柔情蜜意的吻。
聪明的女人向来懂得该在哪些原则性问题上决绝,又该在哪些时候适度示弱。这其中的度和技巧尤为重要。
古时司马相如移情纳妾,卓文君作《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字句铿锵有力,同样是心死般的决然,却能由那一句“努力加餐勿念妾”一下将情感彻底扳了回来。仅这七个字,将不舍、旧情、怜惜全揉了进去,生生逼得司马相如不得不回心转意。
没什么能比决绝后那一点不舍与怀念更能激起男人的怜惜。文君用墨,她用发,本是异曲同工。
明皇自是个多情乖觉之人,遣走杨妃后也正悔恨烦忧,正寻思着如何找个台阶下好将她重新接来,恰见这引愁助恨的一缕青丝。这青丝有多少,便是她的思念有多深,彼此相知,不必多言,于是明皇将她复接入宫,再续前缘。
一波三折,起承转合,两人的情感由此更上一层楼。仿佛临水照镜,就算冬日寒冰不化,彼此心里也都有了互相照应的底儿。
在这出后宫爱情剧中,两个人都是好演员。他放下了九五之尊的架子,同她一起入了戏,成全这小儿女的撒娇卖痴。而她更是迎头赶上,配合默契,像是新婚燕尔的少妇。
两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故事中,真是美极了,是那种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波澜起伏余波绵绵的美。
帝妃之间会有真爱吗?不是宠幸,而是真爱。
这个问题问了也是白问,真爱太奢侈了,在民间都难求,何况血腥的宫闱之内?其实他们的感情已经能够算是千古帝妃的典范了,起码她没有等到纨扇见弃的那一天。
直到死,她都是他的最爱。真的足够了。
二.空忆长生殿上盟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白居易《长恨歌》
不知是马嵬阴差阳错成全了她,还是她义无反顾成全了马嵬。这故事编排得太过美丽,以至于我有种恍惚的错觉,觉得那尘埃滚滚射日闭月的安史之乱是霓裳羽衣的惊世序演;那狼烟蔽日杀声震天是梨园变得铿锵的丝竹新声;而马嵬坡那梨花树上随风而逝的三尺白绫,则是她生命的倾城延续。
七月七日,她与他盟誓,生生世世永为夫妇。她不是突发奇想要这样的,起因在于她的《霓裳羽衣舞》勾起了他对《惊鸿舞》的思念。明皇不可遏制地想起了另一个女子,他送了她一斛珍珠,并命高力士将她带到翠花西阁,重续前缘。
杨妃消息灵通,第二天拂晓便赶来,以捉奸在床的姿态找到了梅妃遗失的翠钿。她醋意大发,却因上次之事学了乖,半是撒娇半是赌气地将金钗与钿盒交给明皇要求出宫。
她给足了明皇面子,他自然也要默契配合,于是赔笑认错,方才平息这场风波。
从此之后,梅妃再无恩宠。长生殿上响起的,是杨妃与明皇二人永生的约誓。
杨妃很有个性,她身上的反叛精神在宽容的大唐都是鲜见的。处处都摆足了后来者居上入主六宫的架势,连编排月宫流落而下的《霓裳羽衣曲》都只是为了压倒梅妃的《惊鸿舞》,落得明皇一句“惊鸿何足道也”的夸赞。
可为人做事若处处都有了心思,便让人觉得无趣了。然而,当他爱你的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情致的。比如她的争风吃醋在明皇看来,就是“美人韵事,都被你占尽也”。
不知道梅妃听到这话后会有何感想,也许几年前明皇就曾说过这句话,只是如今称赞的对象却换了。瑜亮之争,总是令人无语的。既有采萍,何来玉环呢?
我想,当梅妃自知再也无宠的漫长岁月里,一定也在一旁冷眼相看,看她杨玉环何时成为第二个江采萍。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也许杨妃真的会有那样一天。帝王的宠爱从来只是昙花一现,他对她说过的话,难保不会再对下一个玉环说,梅妃的今日也许正是她的明日。
只是,历史向来不应人的揣测。当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她被永远定格在了荣华极盛的绚烂刹那。
她或许并不是这般怨恨安史之乱,起码在《长生殿》中不是。这一场浩劫,固然带给他们天上人间无相见的生离死别,却最终达成了二人生生世世永为夫妇的相守誓言。
因有安史之乱,才有旷世之恋。
长生殿,一段爱长恨,一段爱长生。
长生或是长恨,像是她手中那面海兽葡萄镜上映出的今世今生两个倒影。她定要他许下这长生的诺言,就不可避免日后的长恨。然而,若没有这长恨,两人最终也无从双双长生。
马嵬坡她去后,明皇纵然不是撕心裂肺,却也是要将五脏六腑的话都掏出来对她倾诉。然而过了季的哀景,也只能是人走茶凉。指尖转瞬即逝的温度,恰如今夜无人与共的翡翠被衾。
明皇相思成疾,却无处觅她踪迹。而杨妃仙魂居于蓬莱,也是日日肝肠寸断。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白居易《长恨歌》
半壁孤灯,一帘苦雨,他做了噩梦。梦里分明她要见他,他却被一个怪物惊醒。墨香间自是凄凄惨惨戚戚,同种凄哀,分寄两地,很有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味道。
只是,这愁该是凄的,哀的,铺天盖地将人湮没吞噬的,不是那淡淡的。
他醒后,临邛道士奉旨作法,终于在蓬莱山找到了她的踪迹。
而他在千里之外,似乎能感受到她的思念与悲苦。她的泪眼愁容,她的神魂俱断。她的面,应是依旧粉嫩,却透了如灯下缟纸的惨白;她的唇,应依旧娇艳欲滴,却少了雨露润泽后的鲜妍;她的眉眼,应依旧高贵清幽,却含着难展的愁怨。
一切仿佛都在眼前。衣香鬓影,风过留香。她还是那个她,只是何时能再成为他的她,却无从知晓了。
如果不是牛郎听到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誓言,如果不是织女有意相帮,不知两人是否还能天上相会。最后的结局是天意,杨妃能得幸见到织女,当真是上天对二人的眷顾与成全。
织女也曾是人间小儿女,饱尝七夕的相思之苦。如今见了杨妃,未曾开言便已有了同病相怜之感,两人一问一答,杨妃口里止不住的是对他的思念。
织女:你共他两边既恁疼热,况盟言曾共设,
怎生他陡地心如铁,马嵬坡便忍将伊负也?
杨妃:【倾杯序】
伤嗟,岂是他顿薄劣!
想那日遭磨劫,兵刃纵横,社稷阽危,蒙难君王怎护臣妾?
妾甘就死,死而无怨,与君何涉!
(哭介)怎忘得定情钗盒那根节。
真是经过一死,小女子也可以变得这样大气如贞洁烈女吗?
马嵬一事,世人多诟病于明皇耽于女色,不理朝政。而今杨妃将罪责全揽于己,为他开脱,织女听来,想必也该是感动的吧?她又说道:马嵬一事,千古惨痛,你如今位列仙班,若一念不断,恐怕又要堕入尘劫。
她却很是坚定:
【小桃红】
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
千回万转情难灭。
娘娘在上,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
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
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
这一段颇有白娘子为了许仙弃千年道行于不顾的决绝与执念,那样熟稔的感觉,一恍惚间竟像疯魔成戏。是不是只有这般爱过的人,才懂那份相思之苦。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而她诉对了人,织女正是懂得这份苦楚的,她安排二人在月宫相见。遥遥前期,正是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织女说,月圆之夜,便是二人重圆之期。
两人再见时,是一个云开见月的中秋。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姮娥已将月宫让于二人,此时月宫中只他与她,和传说中吴刚伐而未断的月桂。
终于再次相见,生离死别是爱的磨炼,如今终于修成正果。泪,是自然的,不然如何祭奠这重生的爱。只怕无情种,何愁有断缘,两人相对而泣。经历过前劫万难的爱,早已不同于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单薄。
相拥在怀,耳畔传来的是风的絮语和绵绵的话音:
玉帝敕谕唐皇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咨尔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莱仙子。
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如敕奉行。
这便是最终的结局,两人居于忉利宫,从此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蓬山远,有情通。人世夫妻最终修得天上与共,爱最终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而牛郎、织女和嫦娥,皆是情天恨海的苦情人,他们却愿意成就这一曲长生长恨歌。
原来神仙,也是多情种子。
容颜是年华最大的赌注
毅然决定和亲时,她早已做好了决断。让自己扬眉吐气还不够,还要让他痛!最好是让他痛入骨髓也无能为力。她只有越美,他才会越痛。在盛夏芳华时开出绚丽的花,如果他不懂得欣赏,那么不如保持着傲然姿态,决然离去。
《汉宫秋》
许多年前有人给我画过一幅素描,是低眉时的半张侧脸。虽然天长日久,那幅画早已不知去向,但被人临摹时的心情我依旧还记得。有些局促,有些好奇,更多是对成品的隐隐期待。
我其实是很乐意做这样的事,喜欢看画更胜过照相。画像是需要经过人手的,而经过人的东西,定然有着不一样的用心。
所以,画像是活的,有味道的,可以看出丝丝情致。而相片则是死的,无趣的,任谁去照,我都还是那个样子。
比如杰克为露丝画下那一幅人体素描,他画着画着便红了脸。露丝反而打趣他,露出诱人的笑意,显得那样亲昵自然,让人觉得,人体就该是世界上最美最纯的东西。后来3D版《泰坦尼克号》上映,截去了这一片段,只能在影院隐隐惋惜。脱得足够坦诚,看得却不够光明磊落。
杰克是一个不错的画家,将露丝的丰腴和妩媚画得栩栩如生,所以说他浪漫而有才华。做画家也是有风险的,尤其画人像。若是画得好便罢,若是不够好,只能一场悲剧。
因为画像而产生的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初入汉家为宫娥的王昭君。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杜牧所写,或许是唐代年轻俏丽的宫娥,尚能坐在银辉如水的玉阶上遥望牵牛织女星。而不必像《汉宫秋》里落寞挥舞着秋来见弃的素白纨扇,哀叹自己的荒芜年华。
《汉宫秋》所讲述的,自然是关于汉朝的故事。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因有着强大的政权,所以让人觉得踏实。它传承下大秦的热血与雄伟,天生就有一种傲睨天下无人不从的派头。所以后世才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才有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有至今犹忆李将军。
但,这个朝代有为人诟病的一点,便是它大规模的和亲制度。和亲制度古已有之,但一个国家或民族若不是走投无路或丧失人性,断然不该以自己的女人作为献祭。
和亲与其说是远嫁,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它让女人冠冕堂皇地成为了鲜红色的祭礼。它代表着一个国家要亲手将自己的女人送到别国生养,无论是委曲求全还是国力昌盛,都觉得很是羞赧。
同样的,这也是一次机会。一次可以让深宫女子们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窄窄名字的机会。然而,由于赌注太大,要赔上一生的年华,所以从没有女子敢贸然下注。
文成公主算是一个,后人评论她也多溢美之词。而王昭君的决绝和轻屑,哪里是下注?在她与汉元帝的博弈中,艳光四射的她轻易便做了庄家。
故事开始时与史上所载相差无几,只画工毛延寿的地位提高为中大夫。他为汉元帝深入民间广选美女,到秭归时,一眼便发觉了倾国倾城的她。
画家一向眼力刁钻,秭归这个地方又在史上有名。前有楚国之屈原,后有大汉之昭君。一样的山清水秀,一样的人杰地灵。昭君在这里被毛延寿看重,毛延寿为她画像并向她索要巨金。昭君不肯,一来家中务农,确实没什么钱财;二来她自恃美貌,心想自己就是一幅白描的素颜勾勒上去,也不知比那浓妆艳抹的宫装美人要艳丽多少,又何须忌惮你一个小小的毛延寿。
她是自知明艳更沉吟。貌美的是我,不需你画蛇添足。
那时的昭君年尚十八,还是年轻了些,不懂或不屑为这人情世故,放下身段贿赂毛延寿。要说这毛延寿为人也实在不怎么样,他偏要点破画像将昭君送进宫去,要让她幽闭冷宫,饱尝寂寞之苦。
女子有貌犹如男子有才,满腹都是底气。有底气的人难免遭人加害嫉妒。碰上毛延寿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人,昭君真是吃亏吃大了。
入宫十年,昭君与永巷失宠的女子居住在一起,颇有韩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不堪。历史固然恢弘,却总在犄角旮旯处显得小气尴尬,稍微良善些的结局也不愿多给。因为主宰历史的并非全是红脸的王侯将相,更有跳梁小丑粉墨登场,凭着天时地利也要翻云覆雨颠倒乾坤。
奸佞在台上演戏,忠臣在台下叹气。再多的无奈不屑,也只能化为伍子胥剜目悬颅的一声浩叹。看不顺眼的,渐渐磨成看顺了眼;还看不顺眼的,最好请官外放,不要留在朝堂。
天生绝色的昭君,就这样因为毛延寿手下一滴点错的乌墨,蹉跎了十年绝色芳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那把琵琶又被她拿起,抱在怀中细细查看。十年了,弦也该断了。
如果不是那夜月明星稀、寂寞愁怀无人诉,不知道她还能不能有机会见到他;如果不是思念驱使着琵琶声适时响起,她的这份落寞恓惶恐怕要随她入土。然而,她怕老去,更怕的是无所作为。永巷的日子冷且漫长,她思考了很多。比如容颜,比如爱欲,比如寂寞,比如死亡。如果就这样逝去了,像永巷中一丛花一株草的朝生暮死,那简直太可怕了。即使做鬼,也只是个郁郁而终的惨鬼。
雁叫长门三两声,人影凄寂。也许天可怜见,人生偶然的事情太多,不知哪日便是峰回路转的时机。琵琶凄哀,一声声一句句都是从心里来。惊起宫槐宿鸟,庭树栖鸦,也惊醒了那个十年未见的他。
昭君的琵琶声最终得到了归宿,而不至于在夜风中散去空无所依。该听到的人终是听到了,他来了,那个千呼万唤的元帝终于来了,无论来早或来迟。
又是一出将历史改得面目全非的戏,但我想还是该感谢马致远的。他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美好的盼头,让我们在早已预知结局的悲凉上涂抹了一层淡淡的温暖。他笔下的昭君终究比历史上的她幸运些。那个王嫱,纵使弹断琵琶,望穿风尘也见不到他空空的影儿。
汉元帝听到有人弹琵琶,空巷之中,音色悠远凄婉。夜色空茫下,他四顾惊疑是何人对月抒怀。当侍从为他挑灯夜照时,他才恍然发觉原来自己这深宫中竟藏有如此春色。他惊喜得像个孩子,或是寻到宝物的商人。
而昭君,此时的心境与他不同。有欣慰,有羞怯,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怨。十年的琵琶离殇最终换得见他一面。不知元帝想来,是否同我一样,觉得指尖一阵发凉。
不经意间与他相逢,昭君惊愕了。那个在她梦中出现了无数次美丽而虚幻的场景,竟这般真实地发生在眼前。突如其来的见面如同天降甘霖一般将她击中,令她措手不及,一时间无语凝噎。
元帝更是如获至宝,与她相见恨晚,当夜便要宠幸于她。问她如何埋没至此,昭君实言毛延寿一事,元帝取来昭君画像后勃然大怒,即令斩杀毛延寿,封如梦初醒的昭君为明妃,当夜侍寝,从此恩宠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