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20世纪 50年代后期人际关系学派的成员。他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1934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担任研究工作。1937~1951 年,马斯洛任布鲁克林学院的副教授,同时负责管理马斯洛桶业公司。1943年发表“需求层次”理论,也因此闻名于世。
马斯洛的著作有《人类动机理论》(1943)、《动机和人》(1954)、《冲突、挫折和威胁理论》(1943)、《妇女中的控制、个性和社会行为》(1942)、《反常心理学原理》(1941,与米特尔曼合作)等。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种。虽然不同的种族与文化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实质上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生物学上的需要。与以往理论不同,这些需求不但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他们是人类天性中所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人的天性不是邪恶的,而是好的或至少是中性的”。这给人类提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
马斯洛把基本需要的特性定义为:
(1)缺少它会引起疾病。
(2)有了它就不会得病。
(3)恢复它可以治愈疾病。
(4)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更愿意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
(5)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一般是不起作用的,处于一种潜伏的状态。
一、生理需要
马斯洛指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之中最占优势的需要。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对一个生活中一无所有的人来说,他最主要的动机很可能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如果一个人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和尊敬,他对食物的要求很可能比对其他任何事物的要求更为强烈。
如果各种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而机体又为生理需要所控制,那么,其他的各种需要可以说早已不复存在,或者退居于隐蔽的地位。我们只需要说它饿了,就可以代表整个机体的特征。因为在那时,思想意识差不多已经完全被饥饿的感觉所占有了。一切智能都为满足饥饿的需要服务,一切感应器官和效应器官,智慧、记忆力、习惯等都可以简单地称之为满足饥饿需要的工具。凡是对于这一目的不起作用的智能都处于休眠状态或退处隐蔽地位。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写诗的激情、获得汽车的欲望、研究历史的兴趣、购买新皮鞋的愿望等等将完全被遗忘,或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当一个人饿得发狂或快饿死时,除了食物之外,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他梦见的是食物,记得的是食物,想念的是食物,他感觉只有食物才是他最最需要的。在这个时候,只有纯粹的饥饿驱力和行为存在,而惟一目标是要无条件地从饥饿中得到解救。
当一个人的机体受到某种需要的统治时,它还表现出另外一种奇异的特征:他对生命前途的整个哲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长期受饥饿折磨的人来说,所谓极乐世界就是有充足食品的地方。生命的定义可能就等于吃饭。其他的东西都被看做无关重要的,什么爱情、自由、社团感情、尊敬、哲理等等都视同敝屣,置之不顾。
以上情况虽然是真实的,但绝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和平社会中,所谓特殊紧急情况总是比较少的。这从它的定义本身就可以看出来了。文化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使生理方面的特殊紧急情况越来越少。在绝大多数社会中,长期严重饥饿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当一个普通的英国公民说“我饿了”,实际上他所感受到的不是饥饿而是食欲。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他才会感受到真正生死攸关的严重饥饿。
如果人们有了很多的面包,肚子经常填得饱饱的,那么,他的欲望将立即出现其他(更高级)的需要。现在正是这种更高级的需要对人的机体起着统治的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又将有新的(更为高级的)需要出现,依此类推。这就是所谓“人的基本需要组织起来成为相对的优势需要等级”的意思。
二、安全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一整套新的需要,可以把它们大致归为安全需要。这类需要大致包括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要,希望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和保护者实力的需求等。
由于在健康正常的成人身上,安全需要一般都得到了满足,因此观察儿童或患神经症的成人最有助于理解这种需要。在婴儿和儿童身上,安全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婴儿所以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威胁和危险的反应,是因为他们对这种反应没有任何抑制,而社会中的成年人已经学会无论如何要克制自己的反应,因此,尽管感到安全受到了威胁,成年人可能不会将他的表情显现出来。此外,生长在没有威胁和充满爱的家庭里的儿童,通常没有上述这种反应。那些在儿童中常常引起恐惧反应的事物和情景,成人多半也会感到是危险的。在现实的社会中,凡健康、正常和幸运的成人,其安全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一个和平安定的“良好”的社会,通常使其社会成员感到安全,不会受到野兽、极冷或极热的气温、罪犯、攻击、暴政等的威胁;因此,就实际意义而言,不再有安全需要的激励就像饱汉不饥饿一样,一个安全的人也不再感到危险。如果人们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安全需要,就必须观察那些有神经症的人以及那些经济上或社会上的失败者。在上述这两个极端情形之间,人们只能看到安全需要在下列心理现象中的表现:人们偏爱有职位保障的固定工作,要求在银行有积蓄以及加入各类保险(医疗、失业、残废、老年)。
人们寻求安全和稳定的另一较大的表现方面是:人们普遍喜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喜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人们倾向于信奉某种宗教或世界哲学以把宇宙和人类组合成两种意义上的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这种倾向也部分地受到了安全需要的激励。可以这样说:一般而言,科学和哲学都部分地受到了安全需要的激励。
此外,安全需要还被看做在紧急情况下,即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犯罪浪潮、社会骚乱、神经症、脑损伤或长期处于逆境下的调动机体能源的主要积极因素。马斯洛认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患病的成人,其安全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同缺乏安全感的儿童一样,只是成人的表现有些不同。他们通常是对世界那些未知的心理危险做出反应。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充满敌意的和不可抗拒的,并具有危险性。这种人的行为好像大祸随时都可能临头,换言之,他们好像在应付紧急情况。他们的安全需要往往具体表现为寻求保护人,或寻求其他可以依赖的强者,或许是一位可以依附的首领。马斯洛指出可以从略微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人,这样更能说明问题,这种人是成人,可他们对世界仍怀有儿童般的态度。也就是说,患神经质的成人行为如同儿童:好像还怕打屁股,怕母亲斥责,怕父母抛弃自己,怕事物被人夺走。看来他把儿童时对危险及外部世界的恐惧反应深深埋藏在心里,由于在年龄增长和学习过程从未有所触及,所以这种深埋的反应现在随时可能被任何使儿童感到恐惧和威胁的刺激诱发出来。
三、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满足后,就会出现爱情和感情及归属的需要。会强烈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渴望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觉遭到了抛弃,抬头四顾却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导致以后终生亲密的友谊。体育比赛中的球迷,特别是广大的足球球迷,在观看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热情、同仇敌忾的凝聚力,正是现代人追求归属感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关于爱的需求,要作一点区分,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动物性的、生理性的需要;而爱的需要则可导致性的需要。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才会对别人具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
四、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用途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人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人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这种人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的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所取得的成就。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马斯洛在担任教师期间,曾经为他的学生作过业余心理治疗,他曾碰到如下一个病例。
一位毕业的女大学生来求助于马斯洛。她说自己失眠,没有食欲,月经失调,没什么能够激起她的兴趣,她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缺少生趣,无聊乏味。马斯洛经过详细的询问得知事情的原委:这名女大学生一年前毕业于当地的一所还算比较有名的布鲁克林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报酬丰厚却枯燥乏味的工作,在一个口香糖工厂当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在当时大萧条时期,这是一份美差,靠着这份工作,她供养着整个家庭,每一个朋友都羡慕她丰厚的收入。
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很不错的条件下,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马斯洛与这位女大学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这名学生说,她曾经是优秀的心理系大学生,渴望着继续攻读研究生。她喜欢做学问,但她的家庭生活的拮据状况,迫使她放弃了学业,去从事她并不喜欢的这份人事工作,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最初,她试图说服自己,应该感到自己是比较幸运和幸福的,应该对这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心满意足。但是不行,随着这种生活的持续,一想到要毕生从事这种工作就使她感到压抑,现在,她内心空虚极了。
凭直觉,马斯洛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女人认为生活无意义,认为自己浪费了天赋。马斯洛认为她是因为没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没能把自己的才智用于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所以感到极为沮丧和苦恼,这也许是她对生活感到厌烦,以至于在生理上对正常生活的乐趣(如进食)感到厌烦的主要原因。马斯洛认为,任何天赋、任何能力都是一种动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这也得到了这位女大学生的赞同。马斯洛建议她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保持她在学术上的兴趣。这位女大学生听从了马斯洛的建议,对学习作了安排,结果进展非常顺利。她变得活跃、快乐而且风趣。当马斯洛最后一次与她接触时,她的大部分生理症状都已消失了。
这个病例及其他类似的病例不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对马斯洛产生了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了马斯洛关于人类动机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老农民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去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这一需要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在这一层次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广泛传授给管理者们,他们也以该理论为指导去激励员工和决定如何管理企业。人们普遍认识到“员工也许可以要求的更多”。除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外,管理者们理解到,该理论既不强调人的个体差异,又不要求测量个体行动前的动机模式。相反,它认为个人组成小集体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部分影响,因此,这个理论很好地满足了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粗略式管理的要求。
这个理论意味着,在管理所能控制的工厂环境条件的限度内,可以引进一些动机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产量,减少损耗和工人无故旷工现象。这个理论还有一个“如果??那么”的模式。例如,如果工作条件在报酬和安全性方面较差的话,雇员将会注意工作本身,那么管理者要刺激动机的话就必须改变工作条件;同样,如果工作条件改善,那么监工的行为就变得十分重要,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如果工作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那么监工的作用就不如从前那么重要,因为工作本身就成为重要的动机因素;最后,如果人们的动机层次上升的话,那么只有更高水平的需求才会成为他们的动机。
许多管理者运用该理论解释员工动机因素的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需求层次的二分法,即一方为生理和安全需求,另一方为更高级的需求,这样,分界线就处在较低的位置,而马斯洛原来思想中这个分界线的位置更高一些)。这个理论对管理实践的科学发展的意义并不太大,但它在管理者的工作中增加了理解、预测、影响员工动机和绩效的内容。用伊兹奥尼—哈勒维(Etzioni_Halew,1985)的话说:“它指明了面向人和社会现实的一般方向。”
虽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激励机制提供了理性框架,但它的缺陷也暴露出来,那就是人的本性。人总是欲壑难填。当问及多高的工资才叫人满意时,不管收入高低,人们说出的数字总是现有工资数目的两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