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日本人性格解析
7749700000007

第7章 勤勉自强

台风一旦疯狂起来,就极富有攻击性,能摧毁一切。日本人强大时就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性和攻击性,不但表现在对内,也表现在对外。日本人的性格像台风,强大时,像钢铁一样坚强,欺凌弱者。他们崇拜强者,永不认输,崇武尚勇,以小博大,残暴无情,还有他们的自大排外……无不体现了他们刚硬如铁的民族性格特点。然而,刚极而折,日本人的历史反映了这样的循环。

在动物园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如狮子、豹子、狼等会不停地在笼子里走来走去,这是他们不停地寻找食物和企图突破牢笼的本性。虽然,他们在笼子里不停地行走毫无意义,但他们不会停下来,因为这是它们的本性。日本人就像食肉动物一样勤奋不已,他们不停在寻找进取、突破、发展的机会。《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正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精神。勤勉,是日本人最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借此克服了天赋资源的限制,在一场场灾难过后,重建家园。他们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飞跃,不断收获着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肯定。这是一代代日本人努力耕耘的结果,这是勤勉精神的伟大作用,更是日本,这个民族带给世界的榜样作用。

勤勉自强——日本人的标签

美国有人这样评说,通过走路的姿态就能确定这个亚洲人士是中国人,韩国人,还是日本人。只因为日本人步履飞快,甚至头向前伸,匆匆忙忙,很少有悠闲踱步的惬意。

勤勉自强,已经成了世界各国人士对日本人的普遍的共识。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访日时说道:“日美关系极其重要,现在的日本处于老师的地位,我要建议那些不相信人的干劲能创造奇迹的人们来日本看一看。”

韩国第一位访问日本的总统金斗焕回国时,在机场发表声明强调说:“我们知道,日本取得的经济发展和他们勤勉、诚实、团结的长处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有学习他人长处的广阔胸怀。”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国应学习日本的观点,他说:“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日本就先后二十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引入佛教、汉字、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时隔两年,他的讲话在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具有很强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和其他任何民族一样,日本人在世界范围内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或被这样或那样地误解着。可是日本人勤勉自强的作风,却得到了举世公认。

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里,日本雇员的作风往往都能得到上层领导的好评,他们勤奋努力,对于不懂的东西肯于钻研,很多日本员工在晚上工作结束后还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得到更好的学习。虽然他们往往把学到的东西反馈回日本的本土,但是并不能因此而磨灭人们对于这种勤勉自强精神的好感。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问,都有哪些因素使得日本人如此勤奋呢?

“加油干!”——再度崛起靠的是勤勉自强

蜜蜂虽小,不吝于辛勤劳动,蚂蚁虽微,不吝于忙碌奔跑,所以,它们都得以食住无忧。日本的崛起,更多的是靠他们自己的勤勉自强精神。

日本人习惯起得很早,多数日本人都能享受到美味丰盛的早餐,从而能有丰沛的精力应对每一天雷厉风行的工作。

日本人吃饭快,走路也快。他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节奏快,就像百花间辛苦劳作的勤奋的蜜蜂,劳碌不止的蚂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各司其职,努力创造着自己的社会价值。

日本人崇尚手工劳作,坚持少车多步,注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和懒惰倦怠划清界限,这样勤勉自强的民族,必然有超乎一般的收获。日本人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着无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不能不说是一项伟绩。

二战后,日本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大城市大多数房屋被烧光了,很多乡村城市,甚至天皇的部分庭院,都成了断瓦残垣。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心半径两三公里内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全国范围内发生了经济混乱和通货膨胀,粮食出现严重的危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粮食缺乏,每人每天供应4两大米,饮食店几乎绝迹,糖果糕点根本没有。一般做工劳动的日本人的午餐是几个土豆或一点红薯,因此,很多日本人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公园里的花圃草坪,被用来种蔬菜土豆;动物园的动物,如狮子老虎等则被杀来吃掉了。除了天皇裕仁的直系亲属外,其他皇族贵族全部废除,特殊待遇被取消。这些人被断绝经济来源后,以卖古董、字画、珠宝为生。

工矿业的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的七分之一,农业、工业、商业,整个社会都处于近乎崩溃的边缘。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对于这个贫穷的近乎一无所有的国家而言,不啻为一笔天文数字。可是几十年过去,小小的岛国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轨道里,反而蒸蒸日上,繁荣远胜往昔。

从1966年到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12.3%的速度增长。1973年至1978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一番。据日本人估计,1960-1979年的20年内,日本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提高8.2%,比同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高出一倍半或两倍。

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对外援助金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经济援助国。1997年,日本的人均对外援助额为74.4美元,比美国(23.2美元)、英国(57.3美元)、德国(72.2美元)都要多。

虽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性的打击,日本用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要弄清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就必须对日本人的精神做一番考察。在日本人的积极精神中,给外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民族的勤勉自强精神。

1953年,日本数理统计院曾作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人中超过半数都选择勤勉自强为本民族的最主要特性。

日本人用勤勉自强精神创造着奇迹,收获着财富,同样珍惜、重视着这种精神,把它根植在民族的血肉里,伴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壮大,一代代地传承着。

当其他国家的孩子在尽情享受美好的课余时光时,日本的孩子们还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日本的学生一年学习的时间在240天左右,而英国和丹麦均为200天,法国的孩子更加幸福,只有175天。我们不能说这种做法就一定是对的,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小的国度对于“勤勉”的教育,真的是从娃娃做起。

在国外的留学生中,日本留学生更是以勤奋而闻名。他们花费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他们无视外面的花花世界,春花秋月,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辛劳,离开日本,依然不改勤勉自强的本色。

千辛万苦结束了求学路,终于寻得求生的工作,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悠闲度日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按照相关规定,日本人一年的休假期为20天。实际上日本人的平均休假只有9天。纵观整个世界,可能也只有勤勉自强的日本人才这样辛苦地劳作。很多公司对员工们不肯享受应得的休假一事,表示出了很大的苦恼。为了让勤如蚁蜂的员工不要太执着于工作,甚至想出了每年强行停产一些时日的方法,以便于让这些财富的创造者们暂时远离他们热爱的岗位,得到休憩和娱乐。

在日本的公司,交接班时,相互间常说的一句告别语是:“加油干!”这是一种最诚挚的鼓励,相互鼓励,各司其职,恪守责任和义务,多多工作,勤勉不休。

日本人喜爱工作,并以此为荣。在他们的意识里,做得越多,为家庭和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大,给同事们带来的负担就越小,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板的回报就越多,就更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日本,傍晚的地铁里要比清晨稀松很多。在许多日本公司里,即便公司的高层并不鼓励勤劳的雇员们在上班时间之外付出额外劳动,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公司大多数成员心甘情愿地加班。这是日本雇员的一种惯性,仿佛自己应得的休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荒度。这固然有社会竞争压力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教会他们,敬岗爱业勤于付出,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公司的进步,还有个人的满足。对于贡献大的人,企业和社会从不吝啬物质的奖励,以及精神上的表彰,对于重视荣誉、重视集体的日本人而言,实在是莫大的鼓励。

日本人不但喜欢高谈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注重制定全面而有序的计划,力求完美,更肯于为了这样的完美,兢兢业业,勤勉自强不止。

创造“诺贝尔神话”靠的是勤勉自强精神

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

蔑视日本的国人常称日本为“弹丸小国”,可是,这个“弹丸小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令我们感到汗颜。

刚刚迈进21世纪的三年,日本科学家就为日本捧回了4个诺贝尔奖。2010年,瑞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公布2010年度获奖名单,又有两位日本科学家榜上有名——这使日本在短短3年间共有5位科学家获得科技类诺奖,并两度在化学领域折桂。如按习惯的统计法,算上已加入美籍的日裔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以及美籍的挪威日本混血儿查尔斯·佩德森,迄今为止,已经有19名日本人站在世界智慧最高奖台上。

这样的飞跃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只能是神话。而日本人能够实现这个神话,靠的是雄心恒心,靠的是毅力和勤勉自强,靠的是对人才、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精神的尊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才战略”成为日本的战略国策,到2004年彻底明晰化。2004年7月,日本有关机构推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相关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意见》,针对性地提出专门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

1980年,日本明确提出科技立国方略。日本政府的《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第六章,明确提出“走向技术立国之路”。这个时间,与中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差不多,不过,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本籍科学家摘到了科技类的诺贝尔奖,而且也没有一个科学家有望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获此殊荣。与科技立国方略配套的是,日本推出了有一级立法权威的“科技基本法”,进入“科技法治化”时代,并以国家基本法的方式明确国家科研经费投入水平,用制度剔除行政不当干扰,推行科研注册制,绝不允许科研经费分配权和科研成果评价权落入行政官僚和个别学术精英之手,更不容许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出现腐败现象。到现在为止,日本科研经费已占到GDP的3%以上,由于管理得当,投入呈事半功倍之效。

2001年3月日本又出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科技计划:决心在50年内拿到30个诺奖!这个量化目标让国人听起来似乎有些离谱,可照目前的速度,这个目标将超额完成!这说明日本科技机构的量化目标是在充分评估了自身能力与世界水平的基础上订立的,充分反映了80万日本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有的不懂外语,如物理学家益川敏英,无中国的职称英语之累;有的无硕博学位,甚至无教授头衔,如2002年获奖的田中耕一,学术界只有能力之大小,而无辈份资历之偏见;有的则懒得去拿奖,如海洋化学家小林修,说明身外之名利的吸引力比不过其专业工作。这些人物安于科研,乐于科研,其中奥秘在于日本社会有一个能让他们安下心来的“软环境”。这说明政府给予科技人员良好的“硬环境”固然重要,但学术研究的“软环境”更重要。

总起来说,日本人在科学上的成就,与这个民族超乎寻常的勤勉自强精神是分不开的。诺贝尔奖一次又一次被日本人拿走,绝对不会是偶然。勤能补拙,勤更能创新。

小柴昌俊,是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了研究微子,在处于东京郊外废弃铜矿里的研究中心工作了十几年。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和助手们的艰苦工作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努力,是构筑在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在这种责任心的驱动下,多少学者努力耕耘,勤勉自强不休,才让一个小小的国度,获得了科学界大大的瞩目。田中耕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前甚至不为人所知的学者。他每天八点前准时到岛津的制作所上班,日复一日,风雨无阻,足见田中先生的勤勉和自律。

应该说,日本人创造的诺贝尔神话,绝对是其勤勉自强的结果。日本人有东方“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精神传统,甚至有工作狂之称。由于早期与西方科技水平的落差,日本刻意模仿他国成果,大举引入别人的科技,兴“第一批引进,第二批仿制,第三批出口”,一度被认为是不会创新的国家。但勤奋最终使日本挤入了国际创新俱乐部,从贸易立国转型到科技立国。日本人擅长于借鉴和学习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时至今日,日本人擅长的已经不仅仅是模仿和借鉴,更是创造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勤于学习借鉴的民族已经渐渐走出了模仿的范畴,未来的日本人,将更加勤勉自强地致力于新的发现,新的科学,多年来的“学生”已经在很多领域慢慢地变成了“老师”。

日本正是凭着勤勉、自强不息的美德,创造了现在的辉煌。

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人勤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赶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