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面就弯腰鞠躬,一脸和气似乎是我们大多数人和日本人初识时的第一印象。他们总是那样温文尔雅,礼貌谦虚。以此来看,日本人是一个很“柔顺”的民族,很难让人把暴力、杀戮、战争等和他们联系起来。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日本人也有他凶残、恐怖的一面。物极必反,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极柔的日本人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柔极而刚也是日本人的性格的一个特点。这种矛盾的性格导致日本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柔极而刚的日本人就会表现出向第三者发狂、对外扩张的一面。这从中日两国的长期的关系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学习中国到侵略中国
纵观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史,发现其规律性为:每当中国处于鼎盛之时,日本人就认同、学习中国;每当中国处于衰落之时,日本人就会蔑视、侵略中国。
日本对中国的正式外交始于607年,即从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开始。《日本书纪》中所记载的与日本有正式外交的中国王朝只有唐王朝,唐朝以前的隋也被改成了唐朝。《日本书纪》对唐朝国名的记载至公元696年止。唐朝前后那段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在当时的国际上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日本是以崇拜的姿态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所以那时的日本是很“柔顺”的,虚心学习中国的文化、礼仪等各个方面,表现得很是谦卑。但是,慢慢地随着日本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力的衰退,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朝衰落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也于894年终止。进入10世纪后,中日之间的正式外交基本中断。在日本民族文化——“国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平安贵族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意识,并力图超越“大唐文明”。进入15~16世纪后,随着以葡萄牙为首的西方势力向东方的渗透,日本的对外认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16世纪末,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觊觎大明,并在对女真族钳制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雏形。1871年“日清友好条约”的签订终于使日本天皇与大清皇帝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是日本“开国”以来所签订的惟一的一个平等条约。但日本并未照此与周边的国家、民族建立起对等的关系,而是选择了对外扩张、对外侵略的道路。
日本对第三者发狂、对外扩张的性格发挥到极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上个世纪其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八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日本军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在中国烧、杀、抢、掠、淫,无恶不作,以图全面控制中国。他们在占领区肆意妄为,疯狂地做着没有人性的事。他们用刺刀刺向手无寸铁的村民,连婴儿都不放过。有时,他们会把占领的村庄的人集体活埋、坑杀。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凡是对历史稍有点概念的人,都会记得那些血淋淋的“画面”。而这些都是那个一向谦卑、温和的“大和民族”所做的。历史不会忘记!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仅仅是日本的部分人才会有对外扩张的意识,但事实让人遗憾!日本的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意识。那么就来看一下这样几个例子吧!
1895年2月8日,日军第六师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召开动员大会。
据史料记载: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的三井、岩崎、涉泽等实业家组成了报国会,积极筹集军费。妇女们则从事恤兵运动。与政府严重对立的议会,在开战后也通过了巨额预算,做出了协助战争的决议。原计划募集三千万元的公债,实际募集到七千七百万元。佛教各宗和基督教随军布教,慰问军队。《雪的进军》、《妇人从军歌》等军歌在国民中广为流传,使军队斗志昂扬。《国民之友》杂志和《国民新闻》报的主编德富苏峰,把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说成是日本开国以来“所淤积的磅礴活力的发泄”,是“与维新革命一脉相连的一次喷火”,大肆称赞天皇的战争行为,认为“天皇之心与国民之心一致,尊王之心与爱国心一致,帝室与国民一致,如此始能发扬三千年以来世界无与伦比之大日本国体。”。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朝鲜、中国之际,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这种情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对外侵略中再度出现。“九一八”事变为标志的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各地的火车站,连偏僻乡镇的小站,都经常出现欢送士兵出征的人海,手中挥舞着小旗。人群中高呼“万岁”。1932年2月22日,日军在上海战斗中,三个士兵阵亡,陆军把他们渲染为“炸弹三勇士”。三日后,四个公司争着以此为主题拍摄电影,一周后就在日本电影院上映了。在征集“三勇士”的歌曲时,全国应征者达二十万篇;还为“三勇士”竖立铜像和纪念碑,把事迹很快编入教科书,摄制了百部以上的电影。可见日本人民对于侵华战争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也是这样。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起初阶段军队推进很顺利,从1941年底进攻珍珠港以后不到半年,相继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地,政府、军队和绝大多数国民,都为日本的胜利陶醉。日本全国所有的力量,工人、农民、文化人等各界各层的人们都被动员起来,产业报国会、农业报国联盟、大日本妇人会、文学报国会等都集合到大政翼赞会旗下,支持战争。
山叶寅楠(1851-1916)1887年设立YAMAHA公司。百年后,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音乐的代表、改革的宣导者和更高品质的制订者。
对外经济扩张
日本人的这种向第三者发狂、对外扩张的柔极而刚的性格不仅仅表现在军事领域,在经济领域这一民族特点也有很好的体现。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狭长的岛国,地少人多,资源匮乏。二战中被盟军击败,且被美国在其本土投放了两颗原子弹,所以战后的日本经济可谓满目疮痍,但日本却在这样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日本就不断拓宽自己的经济领域,不断开拓自己的国际市场。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下面这些资料26:
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是英国或法国的三分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的GNP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一半。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钢铁产量与美国相当,但工厂设备却比美国更先进、更有效率。1978年,在世界最大的22座现代化熔铁炉中,有14座属于日本,美国一座也没有。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全球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从美国购买收音机、录音机和音响技术,但没过多久,美国市场上半导体产品全是日本制造。
日本的钟表工业已超过了钟表业的故乡瑞士钟表行业。
20世纪70年代末,就是在那些日本人不熟悉的产业中,西方企业也输给了日本公司。如在乐器方面,美国知名的钢琴制造商史坦威等公司的销售量不能和日本山叶钢琴公司相比;日本的村松牌长笛更畅销。其他如在自行车、滑雪设备、越野车等生产和销售方面,日本也遥遥领先。
在汽车制造业。1958年,日本制造的客车不到10万辆,70年代初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是美国最畅销的外国车。但没多久,先是日本丰田汽车,接着是日产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都超过了德国大众。1978年,日本汽车的后起之秀日本本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也超过了德国大众。1979年,日本对外输出了450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销售了近200万辆,而美国汽车在日本的销售量仅1.5万辆,为避免和美国、欧洲发生贸易战,日本自动限制汽车出口,否则,日本将很快占领美国汽车市场。
至于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方面,美国暂时具有竞争优势,但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在快速增长,日本的计算机已对IBM和其他美国公司构成严重的挑战。在复印机市场,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急速上升。在军事和原子技术领域,日本的发展也很快,虽然由于美国的压力,日本还不能制造飞机,但美国飞机的许多零部件却是日本制造的。
日本在工业领域对美国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威胁。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工业竞争力已超过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1975年,一个日本工人用9个工作日就可以制造一辆价值1000英镑的汽车,而英国礼蓝汽车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一个工人要工作47天。1976年,欧洲主要的几家汽车制造公司如飞雅特、雷诺、大众,没有一家工厂其工人每人每年产量可以达到20辆汽车,而日本的工人,每人每年可以制造42辆汽车,丰田则为49辆。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在商业流通领域,日本企业也无人能敌。三菱贸易株式会社、三井物产、住友贸易、伊藤忠、丸红和日商岩井等,他们彼此是竞争对手,但没有一家外国公司堪与匹敌。
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已经超过美国对日本的投资,并且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在高速增长,有更多的日本公司在美国设立工厂,购买股票和产业。
日本的运输和通讯系统正快速超过美欧。日本于1964年就开启了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弹头火车线路,美国在1977年才购买了这项已有15年的一部分技术。日本快捷便利的铁路服务网络遍布全国,为美欧所不及。
由此可见,日本人在发展经济方面一点也不柔弱,一点都不“心慈手软”,而是疯狂地进行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在经济领域展开了一场新的“对外扩张”。如今,我们仍然到处都可以看到日本的产品及其宣传广告。日本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其仍在极力地开拓国内外市场,这就是性格使然!
自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日本人的自大心理与不得不吸收外来的强势文化的矛盾,使得日本的文化就有很多变态的成分。
樱花一样的民族,同时又有着一种台风、火山一般的性格。樱花与富士山,都是日本民族的象征。但樱花与富士山的组合,不免让人觉得怪异,但也正好体现了他们的那种双重矛盾的性格——柔极而刚:向第三者发狂、对外扩张。
物极必反,事物是相辅相成的。当柔和的不能再柔和的时候,日本人就走向了民族性格的另一端——极度的刚强,从而就形成了一种柔极而刚:向第三者发狂、对外扩张的民族特性。
§§第二章 积极进取 刚极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