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日本人性格解析
7749700000021

第21章 理性地评价日本人

不少中国人对日本人存在着种种的片面认识,正因为如此,对自己这个强大的邻邦——日本的成就和成功之道许多中国人往往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承认,更谈不上虚心借鉴了。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羡慕的是美国人和欧洲人,而不是自己的这个狼性近邻——“小日本”。

这多半是由于中日这两个邻邦之间有着太多的恩恩怨怨的缘故。历史上,日本的海盗屡屡入侵中国,抢劫杀戮。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连连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甲午战争惨败,“九一八”后东三省被占,侵华战争中大片中国国土沦陷,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对于以怨报德的日本,中国人更多的是仇恨和愤怒,对日本人嗤之以鼻是自然之事,口头上往往侮之曰“小日本”,在历史上被其侵略、欺凌时称之曰“倭寇”、“鬼子”。中国这个堂堂中华大帝国,却遭遇一个小小的岛国的欺凌,蹂躏,这很让中国人想不通,并窝着一口闷气。

对于这个不少中国人心目中小小的日本,文明开化较晚的日本,资源贫乏的日本,一直追在别人屁股后面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突然崛起,日本人为什么能够在列强林立的世界各国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强国,中国人似乎想得很少。

因为中国人更多的时候是仇恨、愤怒,中国人长期在生日本人的闷气,这种心理使中国人在看待日本人时,不自觉地形成了长期敌对式的视角。这种敌对式的视角,难免形成偏见。

在受侵害一方的眼中,富于攻击性和侵略性的强者往往是一点人性也没有的。至如今,一些中国人仍然认为日本人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鬼。这显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日本人。

在甲午海战之前,在二战之后,不少中国人却有着一种居高临下俯视日本的心态。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明白“小日本”不小,于是在20世纪之初曾出现一股到日本留学的热潮。

对待一个强大的对手,即使对方从内心总是把自己视为敌人,自己何必就与之撕破脸皮呢?其实,一个强大的对手,不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么?日本人在对待美国人的态度就做到了这一点。

也许又有朋友会问“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需要借鉴美欧,何必借鉴宿敌日本呢?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多数人都不会与竞争者撕破脸皮,因为大家知道彼此间还存在合作的关系,即使是纯粹的敌对关系,敌对方也能够让我们学会生存和发展之道。

自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日本迅速崛起,国土虽小,但却成了遥遥领先于我们的强国,对于他们的成就,我们应该也必须正视才对。

日本这个伟大的民族到底都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使他们迅速崛起?成了世界上第二大强国?为什么二战后中日同时从废墟开始重建,中国是战胜国,日本是战败国,中国却在经济发展上重新输给了日本?为什么这个让中国人瞧不起的总在后面追别人的日本人却跑在了自己这个过去的老师的前面?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早就开始学习西方,日本也一直在学习西方,为什么日本却捷足先登,跑到了自己原来的老师的前面?

中国人若不能正视这些问题,一味地陷入盲目自大和情绪化之中,那不是一个理智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特点。

要理性地对待日本,有必要克服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就是那些视日本人为仇人的人,借鉴日本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不可思议:那是我们的仇人,怎么能借鉴他们?这些人虽然可爱,但是这种思想确实断不可取,如果付诸行动,势必有碍于国家兴旺、民族的发展,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华民族是个善于学习、不耻学习的民族,为什么不能借鉴日本呢?日本人能向曾经侵犯(黑船事件)、占领他的敌人美国学习,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向日本学习?其实,真的有那么一天国家强大了,社会进步了,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广泛地接受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好的东西,而摈弃偏见是必须的。

另一个极端是一味歌颂日本,贬低中国,一味地诋毁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这个极端的最大特点是毫无民族自信心和自尊意识,靠辱骂自己的祖国和祖宗寻求心理的平衡。

以上两个极端误国误民,应该摒弃。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奋发图强,理性地借鉴日本。

理性地评价日本人,就是要摈弃两个“极端”,即“一切都好”和“一切都不好”。

因为日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所以,我们研究日本,应重点研究日本的优点,然后再借鉴这些优点。基于中国的国情,对日本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日本值得借鉴、能够借鉴的地方,有动机有目的地借鉴学习。

研究日本的主要目的应是为了借鉴日本,超越日本,而不应把重点放在挖掘日本人的劣根性和阴暗面上,以泄愤为目的的研究比较显得狭隘了。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哪些是应该借鉴的,哪些是不应该借鉴的。例如,日本人的谦虚好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就很值得国人借鉴。

对于这个强大的狼性邻邦,我们一方面要立场坚定,智慧应对,必要时坚决予以回击,另一方面应该重新认识,真诚地、认认真真借鉴他。我们不能因第一个态度而忽视了第二种态度,否则,就不能称为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