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7746000000034

第34章 景区依托型饭店聚集的环境效应(4)

第四节 景区依托型饭店的管理——基于LAC理论

前面已经研究过景区依托型饭店的监管问题,通过协调监管主要解决饭店的建设问题。这里探索景区依托型饭店的管理是针对饭店的容量管理,容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概念。第五章构建了景区饭店供给的机会图谱,从机会图谱的要素可以看出,图谱中的景区饭店实际上已经扩展成景区依托型饭店的概念了。图谱的基本理念是根据现状和消费者的需求供给饭店。但是,饭店设施不能无限制供应,在总量上需要有控制,并能充分利用这一总量,提供饭店设施。这一目标,通过LAC理论的运用得以实施。

一、LAC的概念及其运用

(一)LAC概念

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中文可译为“可接受的改变极限”(David N,1997)。它是为了给游憩环境容量的确定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

这一观点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Wager摧s 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的。关于景区承载力,他提出两个主要的结论:

第一,不同的游客在荒野的旅游中寻找不同的经历,资源被使用的数量与旅游体验的质量的关系是随着游客看到的景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样,资源被使用的数量与旅游体验的质量的关系是随着环境质量变化的程度而变化的。因此,环境承载力是管理目标的一部分。而且,管理目标应是强调产出——经历和要求的环境条件,而不是投入——如使用的量(Stankey andMcCool,1984)。

第二,资源使用的量只是所有影响游客体验和环境条件的变量中一个变量,其他与使用有关的变量如旅行的方式、团队规模、行为模式、时机选择等,和环境的变化因素都影响到质量,管理也是一样的。通过管理战略的设计,各个变量都可以被控制,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量(Cole,1987)。所以,管理活动是与使用限制同等重要,且更有效地处理游乐管理问题的方法。

因此,LAC框架充分考虑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同时要求通过数据监控评估相关的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

研究者认为,资源如果允许使用,环境退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即使是最低水平的利用,也会产生影响。影响必须要接受,但是“必须要有一个极限,当一个地方的环境变化达到预先确定的极限值,应该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产生更大的影响”(Frissell,1963)。这就是LAC的构建基础。

从1985年开始,这一理念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美国林业局出台了基于LAC体系的荒原管理计划[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将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实践(BumYongAhn,2002)。

之后,相关的研究,如环境容量的测定(the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Shelby and Heberlein,1986)、游客影响管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Graefe,1990)、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protection)(National park service,1993)相继展开。整体上,自1985年以后,LAC理论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娱乐管理规划中广泛使用(McCoy,1995)。之后,景区经营者将这一系列的理论运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中。总之,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应该要开放娱乐活动,但是娱乐活动的开发程度应该在环境容量(carrying capacity)或饱和点(saturation point)以下(Stankey,1990)。

LAC得以发展客观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在1978年颁布了theGeneral Authorities Act,要求每个国家公园必须建立“游客容量”;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公园内的游乐设施越来越多,导致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产生了其他的管理问题。

因此,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将LAC理论运用于景区饭店的规划与管理是可行的。完全禁止饭店的建设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阻止饭店的建设,而是分析怎样的饭店建设和运营是可行的,即饭店建设引起的环境变化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要分析怎样管理、控制饭店的接待容量。

(二)LAC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

LAC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干预引起的变化应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一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LAC理论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详细说明可接受的并可实现的资源和社会状况,这一状况需要有一系列的可衡量的指标来说明;

(2)对可接受的资源和社会状况与现有的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确定为实现可接受的资源和社会状况所需的管理过程;

(4)建立一套方法和流程监控和评估上述管理的有效性。(George H,1985)。

这四方面的内容又被分为九个步骤,以便于实施,目前如何实施各步骤有很多研究和运用(BumYong Ahn,2002;George H.Stankey,1984;Stephen F,1996),美国的荒原管理计划是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的运用。

从管理方法角度分析,LAC的实施过程实质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只是这个“目标”比较特殊。LAC只是一个概念框架,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政策,类似于ISO9000标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实施者的管理经验和具体的情况将LAC框架具体化以针对具体的管理目标。LAC在实施的每一个步骤提出了“ Purpose‐Process‐Product”的三“P”过程,即“设定目标-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然后将实施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确定偏差。

二、基于LAC系统过程的景区依托型饭店管理

景区饭店是景区发展中的必要设施,但是,景区饭店的发展需要在景区环境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景区饭店的发展模式用于景区管理方对景区饭店的规划和管理。景区饭店发展模式的确定运用LAC的9个步骤进行。

(一)确定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

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是指景区中最有价值、最值得保护和维持的内容,因此各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需要得到保护和维持。对景区资源、环境特征的确定要考虑多方利益。国内常规的确定景区资源、环境特征的方法是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现场研究。

专家意见确定的是景区最核心的价值。从饭店建设考虑,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确定还要考虑游客以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游客在环境方面的要求涉及审美、环境享用、文化体验等。当地居民还要求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持。游客和当地居民关注的问题也需要列为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中。

在确定景区资源、环境特征的同时要确定景区目前在资源、环境管理、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景区发展机会,市场状况等,基于此初步设定景区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管理目标以及资源、环境的利用形式。

景区内饭店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是否要建饭店,其次是能否建饭店,这是由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决定的。景区是否要建饭店受景区的资源吸引力、与主要城镇的距离、景区可供游览的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景区的资源吸引力又包括了景区遗存的价值、环境质量、人工化程度。这些要素对饭店建设的决定存在制约关系。景区是否要建饭店不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判定因素。在实际管理中,是否建饭店还受到当地居民及政府利益要求的影响。

景区能否建饭店取决于景区内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情况,不同的资源类型决定了饭店建设可利用土地的位置和规模。通常在山岳型景区饭店的建设用地受到较大的限制,饭店数量相对较少,在亲水型景区,如海滨,可利用土地规模较大,饭店的数量也较多。另外,饭店建设和经营所需的资源,如水源、电源、排污等的可获得程度也是制约饭店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管理中,许多饭店的水源、电源、排污等不易获得,对饭店经营造成较大的制约,但是,景区管理方采取了创造条件提供水源等方式鼓励了饭店的建设,如景区在山中建设水库,以供应饭店经营需要,但人工水库会破坏山林系统的水循环,引起山林系统的植物退化。因此,这种方式是不可行的。

总体上,通过这一步骤,确定了景区依托型饭店建设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实施可以通过第五章提出的景区饭店供给图谱为指导。

(二)根据资源特征确定饭店类型

需要确定景区饭店的类型,确定一种类型就能确定该类型饭店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以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因此,在本质上,确定饭店类型实质是对各种类型饭店的环境影响的评估。饭店的环境影响应与饭店所在区位的环境保护要求相匹配。

在这一步骤中,还要进一步确定各类型住宿设施的规模。住宿设施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单体设施的排放量和设施的数量。即使是环境影响较小的设施,如果数量很大,环境影响也会成倍增加(Joseph E,2003)。因此,确定总规模是重要的内容。

(三)确定反映资源、环境现状的指标

资源、环境现状需要得到测量,这样才能为确定可接受的环境改变的衡量指标提供依据。通常,指标应该是可以测量、可控、能反映资源使用现状的。资源、环境现状的指标一般有:环境特征方面的,如水体质量、大气质量;生态特征方面的,如动植物种群数量;资源特征方面的,如适合建设住宿设施的土地面积等。在生态科学和管理领域,这些指标都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测量方法,比较容易实施。

(四)确定资源、环境变化的范围

饭店等住宿设施建设后,会影响到环境,引起环境变化。确定资源、环境的变化范围就是确定环境、资源的可接受的变化范围,一般,这一变化范围不会引发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饭店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指标在国内有了较多的研究。我国开展绿色饭店活动有10年的历史,绿色饭店的研究重点既是饭店建设、经营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饭店建设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指标主要有人均用水量、人均排污量(确定排污浓度)、人均用能量、单位土地使用面积、单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定排放浓度)、人均垃圾产生量、噪声排放量等。不同类型的饭店的上述指标都有广泛的研究和测量。不同的饭店,上述指标是不同的,这与饭店的内部因素有关,如饭店选用的技术、饭店的客源市场类型、饭店的出租率等。确定饭店的上述指标可以选用各类型饭店的平均水平作为决策依据。

景区内不同区域可接受的环境变化范围是不同的,确定了变化范围同时为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住宿设施的类型提供了依据。

(五)确定不同类型饭店的环境影响标准

虽然通过上述步骤,根据饭店和环境的特征,选择了匹配的住宿设施,但是,住宿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管理和监控,为此,需要建立各类型饭店的环境影响标准。无论是饭店管理方还是景区管理方都要严格执行该标准,才能保证饭店的建设和运营是按照受控的方向进行,其环境影响也是在受控范围内。环境影响标准实质是一个环境和资源变化的极限值。突破这一极限值,就超越了“可接受的变化”范围。

饭店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质量上形成三种变化趋势:环境质量保持、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恶化。而且,这三种趋势的衡量是以当前环境质量为基准的。环境质量的保持和改善都应该属于“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的。

(六)分析景区内各区块住宿设施类型的替选方案

根据步骤1和步骤4给出的信息,分析各区块住宿设施的替选方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或者消费市场的变化。替选方案也可能基于不同的环境关注点。

(七)针对各饭店建设方案,确定管理实施计划

根据步骤2和步骤6制订的各饭店建设方案,确定各方案管理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将涉及资金的使用、资源的使用、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配、景区外环境对方案实施的影响等要素。管理实施计划应该包括实施方案及监控流程。

(八)确定最佳实施计划

对步骤7产生的各个方案进行评估,评估各方案的优势、资金要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资源特征的匹配程度,选择最佳方案。

(九)实施并监控饭店建设计划

景区饭店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实施。饭店的施工和运营需要得到有效的监控,尤其是饭店的施工。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往往没有被有效评估,而且,由于是阶段性的环境影响,饭店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很少,也很难通过指标反映。但是,饭店施工往往涉及大面积的土地开挖、场地利用、植被砍伐、动物驱逐等,环境影响较大,甚至会出现不可恢复的影响。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必须得到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