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景区依托型饭店的发展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在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和要求,建设相应类型和规模的饭店,各类型和规模的饭店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原则是饭店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是景区区域内的饭店接待总容量,应严格按照总容量规划饭店建设。
第五节 景区依托型饭店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景区依托型饭店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一个更大的、有效的管理范畴内进行解决。从现阶段看,各个地区将景区管理的概念逐渐转变为实施旅游目的地管理,景区内外的所有饭店纳入到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管理的范畴将有利于饭店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基于这一思想,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如何规划和管理饭店。
一、旅游目的地及其可持续发展
景区依托型饭店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许多旅游目的地机构对管辖内的旅游景区的饭店建设都持支持态度。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接待设施,而景区依托型饭店的建设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的贡献是最大的。
(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景区依托型饭店的管理从根本上看,应该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规划融为一体。旅游目的地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概念。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在逐渐开始。20世纪70年代,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世界旅游环境中心于1992年给出的定义:乡村、度假中心、海滨或山岳休假地、小镇、城市或乡村公园;人们在其特定的区域内实施特别的管理政策和运作规则,以影响游客的活动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冲击。英国学者布哈利斯的定义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有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可以看出,国际上的定义注重对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对应性和可管理性的分析,注重将旅游目的地作为政策和法律管理的区域(维克多· 密德尔敦,2001)。
之后,随着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研究的丰富,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也不同。“旅游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岛屿,也可以是一个度假地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等研究中,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如一个国家(Tak Kee Hui,2003)、一个地区等。
有的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不能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它应该与旅游活动的变化紧密联系。例如,Richardson and Fluker(2008)将旅游目的地描述为一个旅游的“基本单元”(fundamental unit),这个“单元”是旅游产品生产并传递给旅游者的地方。Kian Foh Lee在他的研究中专门讨论了旅游目的地的边界,也就是概念问题。他认为,旅游目的地的边界应该是一个合适的边界,使这个边界比较有意义,也具有可操作性。从这一角度出发,如果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那就会有点问题,因为在这个范围内,面积太大,问题比较复杂。但是,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边界也不能太小,因为,太小的范围不能包含所有的影响和问题,不能用“整体性”、“系统性”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降低了分析的价值。所以,他提出,旅游目的地边界的确定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可持续旅游发展有意义的物理边界;二是旅游目的地是在一个地方政府管理下的;三是旅游目的地应该要有住宿设施提供给旅游者,以区别于仅提供一日观光活动的景区(Kian Foh Lee,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系统关注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又形成三种观点,第一,强调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重要性(保继刚,1999;王晨光,2005);第二,强调旅游形象以及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性(崔凤军,2002;张辉,2002);第三,强调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性(魏小安,2002)。总体而言,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其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设施是其活动开展的根本保障,而游客满意度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该地区需要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这种吸引物必须有对应的旅游目标市场和客源群体,并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只要有游客到来的地方才能称其为旅游目的地。
其次,能充分有效地提供健全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旅游目的地只有给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再次到来以及新旅游者的进入,形成一定规模的持续性的旅游流,从而延续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
最后,旅游目的地应具有一定的可规划性和可管理性,从而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实现游客满意,促使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概念要大于景区的概念。在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者能够完成一次旅游体验,包括“旅游六要素”全部的内容。旅游目的地是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因此,课题组对旅游目的地的定义为:一定区域上,以旅游吸引物为开发核心,并能提供健全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旅游流的地理区域称之为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不应视为一个静态的区域系统,而忽略了其动态的因素,旅游目的地是动态发展的(RossTinsley,Paul Lynch,2001)。
(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要求
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在处于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竞争力和生命力都是它巩固现在,取得发展的硬性指标,它们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根本要求。
1.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体是“旅游目的地”,即“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区域”,其最直接的目标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目标。然而,旅游目的地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济目标并非其首要的、唯一的目标。所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它需要考虑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永续使用等内容,从而保障旅游目的地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满意旅游经历、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与旅游目的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能力,因此,要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就必须兼顾这三方面的发展能力。
2.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
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是目的地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它融入于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中,因此,只有共同实现这三方面的利益,达到统一协调的发展目标,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延续。
为了保持旅游目的地活跃的生命力,必须做好以下四步,首先,当旅游目的地产生运营问题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咨询并解决问题;其次,对于一个发展稳定的旅游目的地,应定期地给予检测和维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必要的二次规划;最后,应注重新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其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充分体现其在大旅游背景中的地位。
对于一个富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在其生命周期经过探索、参与、发展,达到巩固阶段后,将不断稳定地持续发展下去,不会停滞,更不会衰落。
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还是竞争力的研究,都会涉及旅游地的环境保护,这是旅游目的地的根本。环境管理有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生命力(Twan Huybers,2003;Larry Dwyer,2009)。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后,这一理论被逐渐用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中(Colin Hunter,1997)。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在认可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要求以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发展的旅游区域(Kian Foh Lee,2001),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以下内容:
(1)增进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正确理解,强化其生态保护的意识;
(2)促进旅游目的地内旅游业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福利;
(4)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
(5)保护旅游目的地内未来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旅游目的地周边饭店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周边饭店并不直接隶属于旅游目的地,因此在目的地规划和管理工作中往往被忽略,但是随着旅游目的地旅游热的推进,其周边饭店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它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间接地破坏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
旅游目的地周边饭店的建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游客接待能力的增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如果对于大规模游客的服务能力非常强,必然会引起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从而超越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破坏了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2.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安定和福利
旅游目的地周边饭店的经营往往是将承包权出让,而很少有当地居民直接经营。也有一些旅游地把当地居民外迁,当然这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导致当地居民退居旅游目的地外围,难以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影响其生活的安定和福利,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3.引起旅游目的地内饭店的恶性竞争
旅游目的地内的饭店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其价格也会偏高,如果旅游目的地周边饭店数量较多,价格相对便宜,必然会影响一部分游客的食宿选择,甚至是大规模的游客外流。因此,旅游目的地内的饭店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争夺客源,造成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设施规划
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包括接待的食宿设施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对减少旅游活动对当地环境与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设施中饭店设施,但这一重要性并没有被当地政府管理者普遍认识到。在课题组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景区的管理者对景区的环境管理限于卫生管理,而非生态系统以及本土文化的维持与保护。
在新西兰、英国的一些对政府官员的调查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JoanneConnell,2009;Kerry B Godfrey,1998)。现有的景区依托型饭店存在的问题与旅游目的地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很多旅游目的地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指标,忽略了一些可能会对地区或者社区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
(一)旅游目的地规划与饭店规划
旅游目的地规划以城镇规划为中心,突破单一旅游产业规划的限制,使旅游产业成为目的地城市(政府)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魏小安曾指出,旅游目的地规划将成为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新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产业不仅仅隶属于经济产业,而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功能、全方位推动作用的动力产业,从而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和大管理。
无论旅游目的地的规模如何,其规划内容都包括诸如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以及社会服务规划等。旅游目的地规划是对旅游目的地内外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以及安全保障的组织和发展,包括环境保护、景点规划、绿色饭店、道路建设、自助旅游服务设施、自然灾害预警防范救援以及导游规范和购物管理七大部分(苗维亚,2008),主要是依托政府、私人投资者和开发商以及地方社区等多个团体围绕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展开的,其中政府是旅游地规划的核心部门。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规划,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规划就是要在维护旅游目的地利益的前提下寻求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实行旅游目的地规划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两个因素:旅游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显示了现有的以及预期的旅游客源市场,它涉及市场分析,重点探讨可能的游客数量和特色旅游格局以及市场趋势。需求分析是了解目的地以及其他类似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旅游供给分析,供给分析用来检验目的地本身,包括其吸引点、食宿设施以及其他设施。这种分析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其他对游客体验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Andrwes 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