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其他企业,是企业快速扩张的常用手段。如青岛啤酒曾经通过收购全国各地的大量啤酒企业,实现青岛啤酒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市场范围的迅速扩张。
获取资本收益:在股市里,更多的股份收购,是为了获取超额的资本收益。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收益率决定了股票的价值。
如果资本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是5%。甲企业的收益率是2.5%,则甲企业100亿的有形资产,其投资价值只相当于50亿元;乙企业的收益率是10%,则乙企业100亿的有形资产,其投资价值相当于200亿元。
乙企业第六年股票价值继续倍增,这是因为投资者的投资惯性在起作用,一般投资者以乙企业股票价值的往年表现为依据。
结果第六年年报出来后,乙企业第六年的资本收益率只有2.5%。乙企业股票价值严重缩水,在第六年购入股票的投资者将出现严重亏损。而在第六年脱手的投资者,则非常幸运。
第七年以后,乙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稳定在5%,乙企业的股票价值也稳定下来。这时候的投资者,获取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
所以,企业的收益水平,是决定股票价值的根本因素。当一个企业的收益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时,则股票价值升高;当一个企业的收益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时,则股票价值降低。
中国股票市场要牛起来,关键的途径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提高了,股票价值就自然上去了。资本收益率未提高,任何托市行为都无法真正改变股票的价值,表面的拉动只能为少数投机者所利用。
中国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所以境外资本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上市行为非常感兴趣。境外银行通过参股和收购中国商业银行,能获得三个方面的利益:①资本增值的利益;②稳定的分红利益;③了解、影响和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起企业收购行为,都可以通过预期的收益率来进行评估。
收购现实和预期收益率增高的企业,剥离预期收益率下降的企业,是资本运作管理的重要原则。
由于每一个行业都有发展的极限,即投资收益率会下降;而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有极限。企业通过出售收益率下降的单位来收获现金;通过进入更有前途的行业,来增加投资收益率。
三、特殊的价值链——GDP
(一)GDP价值链分析
GDP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准,不仅跟GDP总量有关,而且跟GDP的质量有关。
GDP的质量,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如果,有两个国家,GDP总量都是10万亿元,甲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0%,乙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5%,显然甲国的经济竞争力强于乙国。
在国际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越来越频繁。通常一个国家的GDP根据资本性质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本国资本创造的,另一部分是外国资本创造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两部分资本创造都是必要的。其中,本国资本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占绝对多数;而国外资本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只占少数。
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国家,如面积小、人口少、经济单一,且靠转口贸易为主的国家,国外资本才可以占GDP大部分比例。
(二)安全的GDP
假设一个国家GDP总值为20万亿元。其中国内资本所创造的GDP占80%,外国资本所创造的GDP占20%。
由于,国内资本所创造的GDP包含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国内企业,效益有高有低,平均毛利率为5%。而外国资本所占据的多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平均毛利率为20%。
所得税率内外有别,国内资本所得税率为30%,外国资本所得税率为15%。
本国资本创造了16万亿元GDP,贡献税收10400亿元,占国家财税收入的88%。
外国资本创造了4万亿元GDP,贡献税收3200亿元,占国家财税收入的12%。
显然,本国资本所创造的国家财税收入,是国家财经的基本保证。
本国资本获得纯利润5600亿元,外国资本获得纯利润6800亿元。外国资本获得的利润比本国资本多了1200亿元,外国资本拥有了比本国资本更强的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支配下,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本国企业已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外国资本乘机追击,打压本国资本,一些本国企业将出现生存危机,许多企业只能选择被外国资本收购的出路。
本国资本在本国市场尚处于竞争的劣势,在国际市场将更难以与外国资本竞争。本国资本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减弱,必定不利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所以,一个国家的外国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但并不是无限制的越多越好。
一个国家GDP总量和利润水平,必须是国内资本占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这个主导地位的临界值,即是安全的GDP安全构成比例的底线。
从假设的分析来看,国外资本所创造的GDP占总量的20%,已经是GDP安全构成比例的临界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差别,国内外资本的毛利润基本相等。国外资本所占的比例再提高,国内资本的主导权即将失去,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将失去。
提升国内资本的主导地位,有两种基本选项:
(1)国内资本通过主观努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资本收益率,增加在GDP中所占的分量。
(2)取消内外有别的税收政策,使国内企业获得与外国企业同等的竞争待遇,改变被动的成本劣势地位。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GDP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与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息息相关。
中国企业需要思考,在过去的增长中,哪些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后这些因素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否继续成为推动增长的主要动力?新的推动力又在哪里?
在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的进程中,哪些是决定未来的关键产业?中国企业应如何作为,才能在这些关键产业占据优越的竞争地位?
竞争环境在如何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如何适应变化?主动地适应变化,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变化。
还有哪些挑战在等着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回避得了吗?如果,回避是消极的,那么如何积极迎接挑战?
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面临“对国际贸易规则不够熟悉、价格优势的缺失、资本收购的威胁”三大挑战。
1.对国际贸易规则不够熟悉
中国企业对WTO等国际贸易规则的理解,以及规则的运用,并不十分熟悉。中国企业需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运作,但对于国际市场的经济运作特征,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各国市场的需求特征,以及各地特殊的市场结构和营销特征,了解还不够具体。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与外国一些跨国公司比较,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和规模优势,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全球市场的营销经验,缺乏应对贸易保护的技巧,等等。
早期一些研究西方经济理论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则难免有失客观。
当中国积极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时,一些国家却频频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产品实行严厉的反倾销、配额限制和其他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