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休闲管理
7738100000009

第9章 休闲消费行为分析(3)

3.参与休闲运动的次数、时间与时段

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会参与休闲运动的职业女性占91%,每月参与次数3~4次的女性为数最多,占总数的46.0%,其次为每月参与1~2次,占33.7%,每月参与7次及以上者最少,只占2.7%,总体可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运动并不很频繁。

4.参与休闲运动的场所及相关花费

从对杭州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运动的场所选择来看,排第一位的是公园、道旁、社区等不收费场所,占42.9%,其次是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收费场所,占37.7%。因此,职业女性相对倾向于选择便利的场所进行休闲,这与我国传统社会习惯有关,职业女性除工作之外,大多数还需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和家务上,没有太多的空暇时间去健身场所、俱乐部等进行休闲,只能抽时间在居住小区的空地或家里进行放松、运动。调查还发现,经常选择收费健身场所、俱乐部的有37.7%,这说明“花钱买健身”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被调查者中2/5以上的职业女性已开始付诸于行动。同时,也应该看到,选择工作单位作为休闲运动的场地的中选率只有9.2%,位居最后,一方面也许因为职业女性下班后习惯匆忙往家赶,很少滞留工作单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工作单位的休闲运动场所比较缺乏。

5.休闲运动项目的选择

调查表明,杭州市职业女性对休闲运动项目的选择呈多元化倾向。散步、慢跑是她们首选的项目,乒乓球与羽毛球、瑜伽分列第二、第三。从选择的排序上看,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倾向于选择对抗性、竞争性不强的项目,特别是室内项目。

职业女性选择瑜伽、健身健美者较多,这主要与女性的爱美心理有关。

【案例分析】

广州女性休闲方式调查研究

有调查以广州市女性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法兼访问法。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市女性休闲主要是以逛街购物、走亲访友、美容消费、在家休息、上网、阅读、健身、跳舞等为主,而购物和访友仍是妇女最普通的休闲方式,是广州女性传统的休闲生活方式。而各类服务业,例如美容院、健身房、商业街在休息日的人潮量增多,尤为明显。在广州商场的各类商品中,女性消费额占总人群消费额的85%以上。

广州作为我国的发达城市,当地女性居民的休闲方式与其他较发达地区女性居民的休闲方式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性消费的种类远比男性高,休闲消费的比例也比较高,因此是休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市场开拓的可能性相比其他细分市场要大。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女性休闲市场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女性的消费习惯和休闲偏好,采取有效的设计和宣传手段,充分把握女性休闲市场的大好前景。

三、中年人休闲市场

休闲消费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足够的可支配收入和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基于此,中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要生力军之一。因为中年人经过多年的积累,相对于年轻人更有可能具备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相对可观的收来源。此外,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和职位的上升,中年人也将逐渐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支配。另外,作为一家之主,中年人在选择消费种类的时候往往会从提高家庭生活品质方面考虑,因此更会偏向于休闲消费。

(一)城市中年人的休闲消费

基于社会等级的不同,城市中年人可以被划分为七个阶层:最贫困阶层、贫困阶层、中下阶层、中间阶层、中上阶层、富裕阶层和最富裕阶层。

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而言,最富裕的中年人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休闲旅游、学习或者运动上面,而在娱乐方面却相对较少;与此相反的是,一半以上的贫困阶层中年人将大部分休闲时间用于娱乐方面;至于富裕阶层和中上阶层的中年人,其主要休闲活动都是处于社交目的。

在具体的休闲活动选择上,贫困阶层的中年人由于受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影响,多选择较低层次的休闲活动,如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而富裕阶层的城市中年人,往往选择一些更具生活品质的休闲方式,例如骑车、旅游、爬山等,而且往往是出于缓解社会压力、逃避工作、欣赏自然风光等目的。

(二)农村中年人休闲消费

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城乡之间还是具有较大差距的。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普及,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约,农村中年人的休闲消费方式与城市中年人还是具有较大差异的。总的来说,农村中年人的消费活动主要体现在消费时间集中和消费水平较低的两个特点上。

首先,与城市中年人休闲消费相比,农村中年人的消费季节性比较强,特别集中在中国传统节日上,比如春节、元宵、中秋、清明等。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人往往认为这些节日意义重大,适合亲朋好友相聚,而且受国家休假制度的影响,这些日子也往往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可以进行休闲消费。

其次,农村中年人虽然属于农村整体休闲消费的主力,但其休闲活动层次仍然比较低。最普遍的休闲活动就是在家招待亲朋好友,或者呆在家里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具有支出少、形式单一、技术含量低等特点。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受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休闲消费需求或者行为上往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发展各地休闲事业时,应当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休闲产品,引导居民进行消费。

四、青少年休闲市场

(一)青少年市场的开发前景

1.思想意识的前卫

从“89后”一代开始,青少年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由于青少年往往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因此偶像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易传染给他们,使之竞相模仿。

2.渴求学业压力

青少年一般处于求学期,虽然有沉重的学业,他们仍然希望有自己的休闲时间和空间,甚至就是因为有学业的负担才让他们更加希望有放松的机会,从而释放或减轻这种压力。

3.经济上的相对宽裕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往往会宠爱有加。在经济上也肯定少有约束。这使这代人基本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进行休闲消费。

(二)青少年休闲产品细分

1.旅游产品

目前,青少年参与旅游的兴趣日益高涨,无论是独自旅游还是结伴旅游,抑或是班级集体出游。旅游对于青少年们往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游玩过程中往往可以结交朋友、锻炼身体、增强集体意识等。

2.体育健身产品

对于青少年而言,体育健身产品不仅包括一般的健身娱乐项目,例如球类运动、舞蹈训练等,还包括较为前卫的休闲项目,比如野外拓展、登山、极限挑战等,一切可以展现个性化、前卫的项目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消费选择。

3.文化娱乐产品

青少年是处于时代最前列的群体,再加上正在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因此无论是电视、电影、网络等一般的休闲项目,还是较高层次的歌剧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消费的休闲娱乐产品。

【案例分析】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多样化的休闲方式折射出的是多样化的休闲文化,同一种休闲方式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休闲文化。

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休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们自身也受网络的影响,对网上游戏的迷恋程度逐渐加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不好的,部分游戏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逻辑推算能力都是有好处的。对于青少年而言,选择怎样的休闲文化、尤其是休闲游戏文化,对自身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就拿游戏来说,有的游戏展现、宣扬的是暴力和色情,而有的展现的是健康和快乐。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通过网络,能体验到更多样化、更丰富多彩的休闲方式,网络在人们的日常休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然,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网络游戏,无论是画面还是内容都不太健康,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益的活动。在我国,休闲游戏已被纳入电子竞技运动的范畴,并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电子竞技赛事——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简称CEG)的重要比赛项目。这对休闲游戏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其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为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这也有利于政府对网络休闲游戏的宏观管理,有利于营造更适宜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休闲游戏文化。例如CEG 休闲类大赛的比赛项目,包括围棋、升级、QQ 桌球等,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玩性,另一方面其内容、形式健康,且有一定的益智性,受到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青睐,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第四节 杭州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国家休闲研究院主席杰弗瑞·戈比教授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将主导劳务市场,并将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的应用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把生命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和人类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

(二)研究目的

休闲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如何丰富每个人的闲暇生活,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全面、健康的自我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29世纪末,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

城市居民是休闲生活的主力军。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现状如何,影响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哪些,政府和相关服务部门从哪些方面进行规范和支持以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这些就是本书力图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在对休闲、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现状研究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力图建立杭州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体系模型,并对杭州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评估,提出能提高杭州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相关对策。

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回顾

原本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它们的联系却非常密切。这是因为在学术研究中,有的甚至就是直接用反映影响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变化状况的指标作为评价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其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生活质量的高低;第二,由于对生活质量本身进行直接评价的客观标准难以把握,或对之研究较少,故往往采用决定和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客观因素的状况来间接地反映生活质量的高低。因此,本书把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体系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放到一起来论述。

(一)国外研究回顾

29世纪79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展开生活质量的定量研究,形成了几套公认的指标体系,包括美国社会卫生组织提出的ASH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美国海外开发署提出的PQLI 生活质量指数方法,评价现代化社会的19项指标,人文发展指数,痛苦指数等。这些指标体系都极大地推进了生活质量的量化研究,但它们包含的指标数目有限,因此对生活质量各方面的涵盖不充分,达不到全面研究生活质量的目的,如生活质量指数是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的简单平均,它没有考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社会公平等其他重要方面。现代化社会评价指标涵盖面相对宽一些,但也没有包括社会公平和消费结构等指标。指标数少的优点是便于操作,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生活质量,因而达不到研究的目的。

1976年,芝加哥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坎贝尔和康弗斯提出过一个着名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即“Cs‐Cd 等级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任给定一方面(如工作),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即有关工作的一系列客观条件)是他对这方面知觉的一种因素,但由于个体的特点不同,知觉形成的结果与客观环境可能很不相同。个体把知觉到的情境与个体的参照标准联系起来,从而决定了他对这一方面的评估,即属于下列答案的某一种情况:很满意、较满意、无所谓、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给这5个答案分别赋值9、1、2、3、4,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回答,分别对应各个不同的值,然后求均值得出大众对这一方面的生活满意程度。

从1999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首次采用“人类发展指数” (HumanDevelopment Index,HDI)对国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HDI 由三类内涵丰富的指标构成,即人的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人的智力程度(组合的教育成就)、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