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护理学实训指导
7737500000016

第16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2)

(3)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及弥散,改善脑缺氧。

(三)用药护理

(1)肾上腺素0.5~1.0mg静脉注射,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和脑组织的血流量。

(2)阿托品0.5~2.0mg静脉注射,用于因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心搏停止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

(3)普鲁卡因酰胺和溴苄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用于多次除颤失败的心室颤动患者。

(4)利多卡因可以增加心电的稳定性,按1mg/kg体重静脉注射,2min后可重复此剂量,随后持续静滴,1~4mg/min。

(5)碳酸氢钠静脉输入,用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四)复苏后的护理

主要包括严格做好心电监护以及及时发现再次发生的心脏骤停;监测尿量、尿比重,维持肾脏功能;保持呼吸道功能;做好气管插管或呼吸机的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

第六节 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护理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导致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其次可见于动脉硬化及老年性退行性变所致的瓣膜钙化、增厚,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亦能见到。最常累及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较少被累及,而肺动脉瓣病变极少见。

一、心理社会评估

(1)患者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影响,是否能适应角色转变。

(2)患者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知识的了解。

(3)有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情绪反应及其程度。

(4)患者的性格特征,是否容易情绪激动,有无精神紧张。

(5)患者的家庭情况;患者工作单位所能提供的支持;患者出院后的就医条件等。

二、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风湿活动或并发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

(3)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疼痛与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液灌注量减少有关。

(5)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工作、生活与前途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尿少等症状检查有无肺部湿啰音、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以减少机体消耗,待病情好转,实验室检查正常后再逐渐增加活动。

(3)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每隔4h测量体温并记录降温效果。

(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抗风湿药物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如阿司匹林可导致胃肠道反应、柏油样便、牙龈出血等副作用。

(5)做好基础护理:做好口腔与皮肤护理,出汗多的患者应勤换衣裤、被褥,防止受凉。若病情允许,应鼓励并协助患者翻身、下床活动、按摩及用温水泡脚,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防治并发症: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心力衰竭。

四、健康指导

(1)告诉患者及家属本病情况,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2)保持室内通风、温暖、干燥,阳光充足,防止风湿活动。

(3)协凋好活动与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4)告诉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提供有关药物使用的书面材料,并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病情进展。

第七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在40岁以后多发,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一、临床分型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心肌缺血程度可将冠心病分为以下五种临床类型:

(1)隐匿型:无症状,而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引起。

(3)心肌梗死型: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以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症状严重,常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4)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

(5)猝死型: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临床分型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可将心绞痛分为:

1.劳累性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常由于体力劳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因素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

(1)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的发作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等大致相同。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初次发作劳累性心绞痛不足一个月;既往有稳定型心绞痛已长期未发,而现再次发作不足一个月。

(3)恶化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近3个月内发作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2.自发性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常与冠脉血流储备量减少有关。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

(1)卧位型心绞痛:休息、睡眠时发作,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2)变异型心绞痛: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发作时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发作时间较长,主要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3)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亦称中间综合征,常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时间可达30min至1h或以上,但无心肌梗死表现,常为心肌梗死的前奏。

(4)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一个月内再发的心绞痛。

3.混合性心绞痛

具有劳累性和自发性两类心绞痛的特点,为冠状动脉狭窄使冠脉血流储备量减少,而这一血流储备量的减少又不固定,经常波动性地发生进一步减少所致。

临床上常将除稳定型心绞痛之外的所有类型的心绞痛归入“不稳定型心绞痛”。

此外,恶化型心绞痛及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又被称为“梗死前心绞痛”。

二、心理社会评估

(1)患者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知识的了解。

(2)有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情绪反应及其程度。

(3)患者的性格特征,是否容易情绪激动,有无精神紧张,是否了解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是引起心绞痛发作最常见诱因之一。

(4)患者的家庭情况;患者工作单位所能提供的支持;患者出院后的就医条件等。

三、护理问题

(1)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性药物应用知识。

(4)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

四、护理措施

(1)休息: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在缓解期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2)饮食:低热量、低脂、低盐、高纤维素饮食。

(3)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

(4)病情观察:详细了解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用药效果,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和有无面色改变、大汗、恶心呕吐等。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变化。

(5)用药护理

1)发作时宜选用作用快、疗效高的硝酸酯制剂。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片和硝酸异山梨醇酯,舌下含服;新近还有供喷雾吸入用的制剂。在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考虑用镇静剂。

2)缓解期可应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可单独选用、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

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醇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该药能引起低血压,宜从小量开始,每日75~150mg,分2~3次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此外,还可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监测血压变化,注意滴速的调节,并嘱患者及家属切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免造成低血压。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颜面潮红、头胀痛、头部跳动感、心悸等不适,应告诉患者是由于药物导致头面部血管扩张造成的,以解除顾虑。

(6)心理护理:向患者提供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环境,在护理过程中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鼓励患者说出关心的问题,向患者或家属说明病情、检查及用药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各项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使其积极配合。

五、健康指导

(1)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锻炼。

(2)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过劳、激动、饱餐、寒冷、吸烟等。

(3)按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及EKG检查。

(4)饮食应限制总热量,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盐、适量蛋白质食物,少食多餐,不饮浓茶、咖啡,戒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

(5)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积极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教育患者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随时就诊。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一、心理社会评估

除了要评估“心绞痛”患者的心理社会评估内容外,还要了解患者对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是否了解,A型性格是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之一。

二、护理问题

(1)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恐惧与剧烈疼痛产生濒死感、处于监护病室的陌生环境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潜在并发症: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6)生活自理缺陷与治疗需要绝对卧床有关。

三、护理措施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1周,保持环境安静。

(2)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2~3d,重者可以面罩给氧。

(3)监测:在冠心病监护室(CCU)行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行漂浮导管作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和静脉压监测。

(4)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并及时询问患者疼痛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

(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心肌梗死不足6h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其护理包括: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溶栓禁忌证;准确、迅速地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并注意观察。

(6)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

1)消除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常可引起猝死,必须及时处理。首选利多卡因5~100mg静注,必要时可5~10min后重复。发生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发生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尽早使用经静脉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治疗。

2)防治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休克属心源性,亦可伴有外周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其治疗应采用升压药及血管扩张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3)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功能不全,除应用吗啡、利尿剂外,应选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前后负荷。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h内应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

四、健康指导

参见“心绞痛”患者的健康指导。

第八节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病系指病因未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

一、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患者有无对高血压药物使用的认识,虽然有些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但不能停药,需终身服药。评估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的了解程度,这个危险因素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情加重的最常见诱因之一。了解患者的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患者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家属对患者所患疾病的认识,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程度。

二、护理问题

(1)疼痛: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急性低血压反应、视力模糊或意识改变有关。

(3)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

(4)知识缺乏:缺乏对原发性高血压饮食、药物治疗有关知识。

(5)焦虑与血压控制不满意,已发生并发症有关。

(6)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过多、缺少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