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35

第35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未来(3)

实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云项目。按照“前店后厂”,支持贵阳市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在贵安新区租用或在贵阳自建“后端”机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前端”的云存储、云安全、基础设施云管理等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推进北京云基地、中兴通讯、中通金域、贵州翔明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6年,聚集20家以上基础设施云服务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

实施电子商务项目。发挥省会城市人口、社区和商务资源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电商大数据分析等新业务,大力推进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贵州穗黔马上到云服务国际物流园、富士康电商、优购物、贵州钢易等项目建设。到2016年,聚集电子商务企业20家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

实施移动互联网项目。加快贵阳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地骨干企业,推进朗玛信息、百度等移动互联网项目建设。到2016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实施“智端工程”,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建设云计算设备生产基地。引进天地超云等企业在贵阳市建设云计算设备生产基地。在高新区等选址建设标准厂房,引进生产线,以云服务器为主要产品,逐步建成包含模块化预制数据中心设备、云存储设备、桌面云终端、电源、空调等云计算设备产业链。先期实现服务器年产能10万台。到2016年,实现年产形成年产值50亿元。

实施富士康配套产业工程。以贵州富士康第四产业园落户贵安新区和贵州富士康示范工程落户高新区契机,凭借贵阳市相对完善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以及科技、人才支撑优势,实施富士康配套产业工程。到2016年,实现产值30亿元。

承接智能终端及其配套产业区域转移项目。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智能终端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项目,积极引进伟创力、比亚迪、京东方、联想、华为、中兴通讯等智能终端制造龙头企业,发展4G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带动其配套企业产业链整体入驻贵阳。鼓励中电振华等企业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卫星导航元器件、LED、传感器等领域,形成民用新兴智能终端的配套能力。到2016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实施智能家居项目。依托海信产业园,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化发展。积极促进贵阳海信技术中心发展,构建以数字平板电视研究所、工艺研究中心、检测中心、数码制造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开展智能化系统、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孵化及产业化。着力推进海汇产业园、手机密码锁等项目建设,提升本地智能家居产业竞争力。到2016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实施“掘金工程”,培育大数据应用市场

实施“政务大数据开放”项目。统一建设贵阳市政务数据云平台,推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向公众和企业深度开放数据信息资源,加快旅游、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开放与共享,加快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信息数据环境,用数据资产自身价值来构建产业生态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贵阳市信息服务公司,推动政府核心数据的开放和社会化服务。积极争取企业虚拟注册、电子发票示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到2016年,带动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实施“智慧贵阳”项目。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市民一卡通、物联网应用示范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并以“智慧乌当”作为示范项目先行先试重点区,以应用市场吸引产业投资,带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分析利用数字城管、智能交通、12319等信息平台积累的多媒体数据,在便民利民的前提下,培育数据挖掘利用企业,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到2016年,带动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

实施“工业大数据智造”项目。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企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智慧矿山、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安全食品追溯系统建设等项目,建设全市工业经济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带动工业物联网数据挖掘、软件测试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到2016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实施“民生大数据分析利用”项目。积极申报国家“信息惠民工程”专项,在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民生领域,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示范项目。到2016年,带动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生态贵阳

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贵阳将按照《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疏老城、建新城”的重要举措,在尊重贵阳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气候条件、保护贵阳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五位一体”公园体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让贵阳成为宜居、宜学、宜商、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城市。

五位一体的公园城市体系

森林公园

贵阳市森林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贵阳市现有森林公园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县级1个: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息烽温泉森林公园(省级)、景阳森林公园(省级)、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省级)、贵阳云关山森林公园(省级)、贵州乌当盘龙山森林公园(省级)、开阳二重山森林公园(县级)。

未来,贵阳市将巩固和完善现有森林公园,使其具备较好的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围绕贵阳市的主要森林资源分布,特别是百花山脉、南岳山脉、黔灵山脉以及环城林带,新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森林公园,形成多条森林旅游线路,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供更多的空间。

湿地公园

贵阳市湿地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近年来,贵阳市围绕“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目标,按照“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的先进经验,结合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山多、林多、湿地多的特点,大力实施湿地公园建设。在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于2010年至2013年建成观山湖湿地公园、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目前这三个大型城市湿地公园总面积达2143.67平方千米,成为贵阳市重要的“绿肺”。

未来,贵阳市将继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对全市现有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普查,加快湿地公园的建设,结合地方自然、人文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使其成为低碳游憩场所,实现环境保护和服务于民。

城市公园

贵阳市城市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贵阳市城市公园建设自1957年建立黔灵公园,至今共有5个大型城市公园:黔灵山公园、河滨公园、东山公园、南郊公园、白云生态动漫游乐主题公园。

未来,贵阳市在不断优化提升现有城市公园的同时,将大力新建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的主题公园,包括动植物园、儿童乐园、纪念性公园等在内的专类公园,以及满足多种游憩需求的大中型综合性公园,为市民的休憩和游玩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山体公园

贵阳市山体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2001年,贵阳市建成了贵阳市第一个山体公园——观风山山体公园。中心城区范围内共建设了观风山、大将山、云贵山、双龙峰、湘雅山、相宝山、照壁山、仙鹤山、1号山、青龙山、龙山、卧龙山、檀香山、汤巴关、海马冲、末汾冲16个山体公园。山体公园建设完善了贵阳市公园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休憩健身,亲近绿色生态,分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提供了便利,成为贵阳市公园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缓解中心城区原有公园压力、提高中心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的地方标准《城镇山体公园化绿地规划与设计规范》和《贵阳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贵阳市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山体公园系统总体规划》。按照该规划,未来贵阳市的山体公园,将增至91座,真正体现贵阳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绿化特点。

社区公园

贵阳市社区公园未来建设规划。贵阳市将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建设举措,在中心城区,即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大力新建社区公园,实现市民居住地300-500米范围内有社区公园,并且不断完善社区公园基本设施建设,优化市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疏老城、建新城”打造公园城市

按照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发展区、城市发展拓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四个功能分区”,贵阳市将构建以老城区和观山湖区为核心的“两核、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成“2个都市功能核心、3条生态通廊、8个功能板块、27个功能组团”的布局形态,避免“大城市病”,引导城市布局从单级向多级转变。

在此过程中,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打造城市绿地景观、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街巷保护等“疏老城、建新城”的重要举措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公园体系。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与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相结合

a.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构想

按照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为了优先保证城市功能板块、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保留延续百花、南岳、黔灵三大山脉,结合阿哈水库、百花湖、南明河、黔灵山公园、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等生态要素之间建立连续的、开放的、多功能的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山体、林地,河流、水域,生态农田,公共绿地等,形成“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路为廊、以园为核”的“一环、三廊、六楔、多核”绿地空间系统。

未来,结合生态廊道的建设和保护,贵阳将以“一环、三廊、六楔、多核”绿地空间系统中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山体资源为依托,大力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以有效避免城市空间的连片蔓延,又有利于贵阳市生态平衡,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和公共绿化环境。

b.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策略

森林公园方面,贵阳将沿着生态廊道中的百花、南岳、黔灵三大山脉,以及环城林带等主要森林资源新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森林公园。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业产业化,充分利用省会城市旅游中心地位的优势,形成北线贵阳——长坡岭森林公园——息烽温泉森林公园;贵阳——南江峡谷——香火岩风景区;东线贵阳——永乐观光果园——香纸沟;南线贵阳——云关山森林公园——孟关休闲乐园;西线贵阳——清镇森林旅游度假村——红枫湖等多条森林旅游线路,带动全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把森林旅游打造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娱乐项目。

湿地公园方面,贵阳市将依托河流、水域等湿地资源,将湿地公园纳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陆续启动红枫湖、百花湖湿地公园、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等建设,采取营建水土保持和观赏树种,种植净水植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对湿地现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其中,红枫湖、百花湖湿地公园是贵阳市第二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照规定,红枫湖——百花湖城市湿地公园保护规划将与《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相衔接,以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

山体公园方面,贵阳市将沿着山头布置山体公园,增加公共绿地和开场空间,创造宜人的环境。《贵阳市山体公园系统总体规划》调查了贵阳市中心城区及观山湖区范围内的118座自然山体,将其中条件适宜的91座山体纳入总体规划范围,规划建设健身娱乐主题山体公园23座、儿童科普主题山体公园28座、人文历史主题山体公园6座、生态保护主题山体公园34座。在建设过程中,要以贵阳市良好的山体生态林地为基础,以森林背景为依托,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生态、乡土材料进行建设,对原生植被和原有的登山路径进行梳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山林原生植被,在公园内形成合理的游览路径、观景平台,并注重文化历史元素的注入,增添人文教育、科普导识等内涵,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公园基地设施建设。

社区公园建设与老城区人口疏解、传统功能疏解、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心城区大型居住区空间布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