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放黄烟,跳蜂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放烟雾,龙套装扮的蜜蜂舞蹈过场。经过这样的表演加唱白,一是有助于观众了解剧中人的身份和环境,二来增加了舞台的观赏性、娱乐性,适合川剧观众的欣赏习惯,这是冉樵子剧本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一个原因。而以文言文形式写成的《聊斋志异》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加工改编,才得以进入那一时代广大文盲观众的视野。
《无鬼论》截取传统戏《教鬼学》(整本戏《桂香阁》之一折)的前面一段故事内容,取青年男女邂逅时,应当不论尊卑、不拘礼法、平等相待之意,敷衍出一个独立完整的折子戏,是冉樵子剧作中较有特色的一篇。《无鬼论》剧名可见金院本,本事出自宋代李献民《云斋广录》卷七《奇异新说》。叙陇右人黄肃寒窗十年,寓京西聚学为业。一日将作《无鬼论》,方运思间,忽一村仆入告,王大夫有二子将从学,随之前往,颇蒙礼待。后又梦娶大夫之女。日久,大夫迁官,命生暂归,约见来年清明。
及期,生无疾而终。⑥也许,早年蒲松龄先生也读过这个剧本,《小谢》故事隐约见此痕迹。冉樵子之《无鬼论》则显然借此剧名,在蒲翁故事、川剧传统戏基础上重新创造。该剧思想新锐,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说理透彻机趣,风格活泼明快,且颇有生活情趣。特别是其中讲述的“不怕鬼”的道理,一扫传统陈腐之气,鲜明地反映了那一时代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的社会思潮。
《夕阳楼》《上路碰府》《青梅配》是三出以唱功为主的折子戏。冉樵子改编的《夕阳楼》实为川剧同名大幕戏之一折,是《前楼会》之前的一段故事:梅秋云小姐含冤负屈在阴曹地府1远年,屡次哀告冥王。一日,冥王命其于当夜回家会见书生封云亭,告之如此行事,不但冤屈得伸,还有一段良5。于是梅小姐阴魂乘风而行,沿途回忆起自己的悲惨身世,又见自家坟冢荒芜,无人祭奠,不胜悲伤。最后终于回到自己家院,听见夕阳楼上读书声琅琅。
《上路碰府》为川剧大幕戏《窦玉姐》之一折,是窦玉姐的独角戏。她怀抱娇儿去寻找负心男南三复,一路上回忆起自己被南三复诱骗怀孕生子遭受的不白之冤,欲向南三复讨个名分。这折戏中并无窦玉姐碰死南府的情节。
《青梅配》应为大幕戏《青梅配》之一折,是一出写男女情爱的生旦戏,其内容更接近聊斋原着,应是冉樵子依据原着编写。内容为:青梅为小姐谋婚事不成,一夜到张生家毛遂自荐,自许婚姻,张生虽贫却严守礼法,初以种种理由婉言谢绝。青梅言明自己是看中张生人品,并非要私下淫奔,表示8以自己的劳动换取全家的幸福。张生为其真情与果敢所动也许下诺言:事不成我把秘密守,事成时偕你到白头。关于《青梅配》川剧大约有10多种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戏中没有其他剧本中都有的“青梅赠钗”的情节,也没有沿袭老末、老旦吵闹的传统样式,而是另辟蹊径,在人物性格差异上制造冲突,成为一出风格清新、语言淳朴的性格喜剧。
以上三折戏较之传统戏的相应部分都有很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剔除了封建庸俗的成分,强化或注入了同情妇女悲苦命运、提倡男女婚恋自由等健康进步的新思想,因而也更具人民性、时代性。它们共同的不足是剧名欠准确,有以偏概全之嫌。这也许是辑录出版时的一个失误,而冉樵子先生似乎也忽略了这个细节。
三、蜀中名流刘师亮与他改编的《胭脂配》
刘师亮(18881939),名芹丰,四川内江县人,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一次因顶撞塾师被打,愤而退学,入黄糕店帮工。镇上算命先生王亮学识渊博,芹丰常去请教,王亮去世后,为缅怀先师,改名师亮。民国初年,小有积蓄的刘师亮到成都经商,逐渐发迹。1919年“双十节”,刘师亮写一对联:“乐意总相关,请黄丝蚂蚂,逗白鼻牛牛,庆民国八年双十;太平真有象,听爆竹声声,看莲花朵朵,遍锦城九里三分。”此联被成都学界名流誉为以小见大、浅出深含之典范,一时广为传诵。1929年5月,他创办《师亮随刊》,嬉笑怒骂为文,常有针砭时弊之作,受到成都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因他作诗讽喻四川军政要1,被当局下令通缉,不久逃离四川。1935年1月刘师亮在上海创办《笑刊》,出版两期后遭查封,1935年9月回成都重办《师亮随刊》,后亦被停刊;抗战期间出版3期《反日特刊》,免费赠阅。他一生作有《师亮谐稿》、竹枝词、诗联文稿多种,1939年病逝于成都,生前自作挽联:“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藉碧血贡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位,以白丁笑骂当局,纵死阴司亦为雄。”⑧刘师亮寓居成都编辑出版《师亮随刊》(半月刊),主要刊登诗、词、对联、戏文、短小的笑话、随笔及短消息,他改编的《胭脂配》分折在《师亮随刊》陆续刊出。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十日师亮曾作《(胭脂配)出版有感》:
少陵已杳谪仙死,雅颂沦亡可奈何。
一曲《霓裳》新乐府,声音从此感人多。
审音辨字几经春,点染《胭脂》分外新。
莫笑个中能尽致,大家曾是过来人。
《胭脂配》上本现已出版,每本定价大洋4角。
由此诗可得出以下几点分析:1.《胭脂配》上本出版的明确时间大约在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十日之前,因为《师亮随刊》是他主办的半月刊,随时都可以刊登自己的广告,故出版时间与广告时间应该同步;2.刘师亮改编此剧花了很大的功力,此剧写成之后,为了讲求字句的平仄对仗,前后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审音辨字,故此剧被川剧作家称为案头之作的典范;3.他改编《胭脂配》是看重此剧的传奇性,其案中套案、冤中有冤的曲折情节便于在期刊上连载吸引读者,主要目的不是供戏班上演,否则不会几年写一戏;4.刘师亮对自己改编的这个剧本应该是十分满意的,诗中前叙杜甫、李白已逝,又叹雅颂之沦亡,后说“点染《胭脂》分外新”,可见其自视甚高。
刘师亮改编的《胭脂配》确属川剧中文学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川剧《胭脂配》有多种版本,20世纪50年代开展剧目鉴定工作时,大家一致认为刘本为上乘,故依据刘本重新校勘,于195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剧共18场,第六场《扫墓》以及第九、十、十一、十三场《审王》《捕介》《拷介》《捉毛》为刘师亮编写,故事内容在第二章已有介绍,现就其文学艺术特色略作分析。
刘师亮一生社会经历十分复杂,开茶馆,办书社,出期刊,与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士农工商、三教九流都有交往,深广的阅历、超人的胆识、深厚的文学功力、独特的表达方式,加之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使《胭脂配》一剧处处表现出刘师亮式的智慧。比如《捕介》《捉毛》两场,在情节的组合方式上完全一样,内容却因人而异,一雅一俗,形成鲜明对比。宿介得知姘妇王秀兰被收监,诚惶诚恐,闭门不出,不料三位学友找上门来相邀,无奈一同饮酒赏梅。四书生饮酒赋诗,一人一句,从一到十,如从“一行白鹭上青天,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半落青天外”,直到“十月先开岭上梅”。刚说完十句,二公差上道:“哪位是宿介老爷?”宿介应声被拘。而《捉毛》的情况刚好相反。
毛大杀人后做贼心虚,心神不定,上街寻三朋四友宝赌牌,袁大头、孙老三、朱老拱、毛大一人一句,唱了一大段赌经如“门将拖抬要搞对,数底当庄顺手推,总要脚长多滚会,打到满贯本不亏”,活画出一群地痞无赖的嘴脸。四人正在打牌,二公差来捉拿毛大,也是冒叫一声“毛大哥有人会你”,毛大应声被捉。这种戏剧结构上的精心安排,显示出剧作者的机智幽默与娴熟的文字驾御能力。从戏剧风格来看,该剧突破了从清传奇《胭脂舄》到传统川剧《胭脂判》的正剧模式,具有了浓烈的喜剧色彩,也是刘师亮高人一筹之所在。
刘师亮为剧中的毛大、衙役、赌徒、胭脂母女、王春兰等社会底层人物编写的唱词生动准确、极富个性,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其剧作的一个特点。如王春兰在押解途中,回顾自己的身世,先从儿时家境唱起,述说从小与宿介的私情,一气唱了100多句,无不合辙压韵。此仅抄录最后几句:“于行难挣扎,欲止又不能。
可怜弱红粉,难渡岭千层。喂呀呀,胭脂女,贱骨精,只因你一点桃花运,害得我登山涉水,戴月披星。”这些唱词,明白晓畅,俗不伤雅,准确表达了王春兰那种自哀自9的愁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