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皮影戏中聊斋戏剧目有:《玉鼠配》《痴儿配》《蜂蝴配》《活捉石怀玉》《飞云剑》《东院楼》《金狐配》等。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川北地区的民间小戏,川剧中的灯调即4于此,川剧艺人与灯戏艺人大多数可以彼此搭班,因此在剧目上也多有交流。川北大木偶和川北皮影戏剧目大多来自川剧,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按以上各种戏剧样式共计,川北地区演出的聊斋戏剧目有38个。
安民先生在《川剧简史》中对全川的传统聊斋剧目作了统计:
《乌鸦配》《青梅配》《东院楼》《痴儿配》《珊瑚配》《琴筝5》《荷花配》《甄刘5》《夕阳楼》《打红台》《孝妇羹》《双仙5》《玉裹肚》《峰翠山》《游泾河》《绣卷图》《胭脂虎》《十王庙》《夜叉院》《珍珠剑》《冬梅花》《凤仙传》《长亭配》《菱角配》《一只鞋》《画皮配》《借尸报》《金霞配》《洞庭配》《双官诰》《湘裙配》《双魂报》《群仙会》《飞云剑》《小南海》《粉蝶配》《芙蓉渡》《蜂蝴配》《重梦5》《玳瑁簪》《桂香阁》《紫微剑》《斩龟尾》《秋月配》《醉中5》《镜中5》《画中5》《重阳配》《肉蒲团》《刀笔误》《白玉楼》《金生色》《胭脂判》《聂政坟》《水莽草》《促织恨》《一指媒》《化虎》《图色报》等,共59个。
以上对全川聊斋大幕戏剧目的统计比较全面。如果再加上折子戏剧目,辛亥革命前后至民国年间,川剧聊斋戏剧目数量应在90出左右。
四、川剧与其他剧种聊斋戏的相互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尤其是古老剧种中,或多或少都有从《聊斋志异》改编的剧目。据关德栋、车锡伦先生考证,最早将聊斋故事搬演为戏曲的是清举人钱惟乔,他于乾隆戊子年作传奇《鹦鹉媒》二卷,系据《聊斋志异·阿宝》
改编。在以后的近200多年里,川剧、京剧、评剧、婺剧、湘剧、辰河戏、滇剧、莆仙戏、山东梆子、山西梆子、陕西梆子、河北梆子、越剧、吕剧、五音戏、平调、眉户等都编演过不少聊斋故事剧。直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戏中的聊斋戏仍然盛演不衰。
聊斋故事演变为众多的聊斋戏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是从《聊斋志异》或聊斋俚曲直接改编为戏曲剧目;另一条路径则是各剧种间聊斋故事剧的相互移植、改编。不同剧种间剧目的相互借鉴、移植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不仅同一声腔系统各剧种的剧目可以相互移植,就是不同声腔系统剧种间的剧目也可以移植改编。当然,一个剧目由此剧种改编为彼剧种,由于剧种风格、音乐形式、表演特色、民俗民风的不同,自然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就是在故事情节的取舍或发展走向上,也会有所变化。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绚丽多姿。聊斋戏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遵循着这一规律。那么,川剧聊斋戏在其形成过程中究竟与其他剧种发生过怎样的关系呢?除了有据可查的近20本川剧原创剧目外,哪些剧目是由其他剧种借鉴改编而来,在艺术形式、表现技巧方面受到过其他剧种的何种影响,这也是研究川剧剧目形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惜乎笔者掌握的资料有限,难以对此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仅以所见之有限资料作如下客观陈述和分析:
1.山东地方剧种及京剧中的聊斋戏剧目
全国各剧种有聊斋戏者甚多,无法作全面统计,笔者曾到蒲松林故居作过调查,据有限资料表明,山东省《戏剧丛刊》20世纪80年代以来刊载有聊斋戏剧目10个:
《鸟语》《连城》《瑞云》《婴翠》《王七学道》《冷娘》《祯姑》《罗刹海市》《精魂记》《司文郎》山东五音戏中有聊斋戏剧目5个:《窦女》《侠女》《姊妹易嫁》《墙头记》《胭脂》据淄博市戏剧研究所巩武威先生介绍,淄博市共改编聊斋舞台剧40多出,惜乎未曾得见。其他剧种的聊斋戏剧目因资料不足未能作详细统计,兹不再罗列。这些聊斋戏剧目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其中除《窦女》《胭脂》《连城》《瑞云》《墙头记》之外,其他剧目为川剧所无,但川剧中的这5个剧目均为传统戏,其中《墙头记》(新编《墙头上的老鳏》)、《瑞云》
(传统本《一指梅》)有传统和新编两种版本。关于《胭脂》一剧,川剧与五音戏都有,或多或少都受到清代传奇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川剧与山东的聊斋戏没有直接的渊4关系,彼此间也不存在多少相互影响。
《京剧剧目辞典》对京剧中的聊斋戏有比较全面的记载,共收入聊斋戏30本:
《马介甫》《珊瑚传》《孝妇羹》《田七郎》(义血酬恩)《婴宁一笑5》(憨婴娘)《心欢乐》《姊妹易嫁》《荷花三娘子》(荷花配)《鸳鸯镜》《西湖主》《江城》《晚霞》《连锁》《金生色》《花姑子》《伍秋月》《莲花公主》《长亭》《胡四娘》(势力眼)《细柳》《巧娘》《青凤传》《宫梦弼》《粉蝶》《梅女》《青梅》(才子佳人)《义烈奇5》(向杲)《聂小倩》《人鬼鉴》《奇异传》(陆判、十王庙、奇医传)《京剧剧目辞典》中记载的30个聊斋故事剧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除了《心欢乐》《姊妹易嫁》《胡四娘》《江城》《宫梦弼》之外,其他剧目均为川剧所有。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京剧与川剧共同拥有的剧目中,大部分虽然同出一4,但京剧与川剧各自选择的改编路径却大不一致,显示了剧种的风格差异和改编者不同的审美意趣。比如《巧娘》《青凤传》《梅女》《义烈奇5》《聂小倩》《奇异传》等,京剧与川剧在故事情节和思想意蕴上均有较多差异,彼此间关联不甚明显。但从聊斋戏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不少剧目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关联,其中一些彼此还产生过较大影响。
2.同一小说故事演变为不同剧种的剧目例析
这是《聊斋志异》改编为聊斋戏过程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情况。对同一篇故事如何进行改编,要受到编剧者的爱好、剧种风格特点、观众审美趣味以及时代文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间既有戏曲艺术共同特征的作用,也有地方剧种个性特征的影响。以《聊斋志异·梅女》为例,京剧据此改编为《梅女》一剧,故事情节、发展进程与原着一般无二:太行人封云亭昼卧寓室,依稀见一缢鬼,求其为之断梁除索。封异甚,言于主人,得知此乃梅氏故宅。当年小偷入室行窃被捉,交典史治罪,典史受贿,竟判梅女与贼私通,女闻而自缢。封以鬼言相告,8出资断屋梁为女鬼解脱。后梅女夜至谢恩,封求婚,女言日期未至,遂引娼陪伴封云亭。典史闻之好奇,一日往视之,见鬼娼竟是自己亡妻。梅女出,典史惊吓而亡。梅女投生展家,封云亭往求婚,遂成婚配。川剧据《梅女》改编为《夕阳楼》,又名《金钗案》《封云会》,冉樵子改编内容为:小偷季怀半夜三更偷得金银和梅小姐金钗一只,被捉至公堂。县官赵龙与二公差受贿于小偷,便将此案断为通奸罪。梅小姐受冤上吊而亡,梅老爷气极送命,梅夫人碰壁自尽。梅府香烟熄灭,梅小姐的绣楼夕阳楼被改为客栈夕阳店。书生封云亭上京求取功名,投宿店中。梅小姐鬼魂夜至,言明二人命中注定有夫妻情分,但还阳期限未到,尚需稍待。时值县官之妻顾月娘被阴曹地府勾命,打在阴曹妓院替赵赎罪。梅小姐遂请顾月娘先到夕阳店陪伴封云亭。该剧中最有特点的是众邻居帮助梅家料理丧事的一折戏。剧中的四个邻居甲乙丙丁,分别由扮演小偷、县官、二公差的演1装扮,除衣饰不同之外,面貌完全一样。巧妙地运用了传统“代角”表现手法,惟妙惟肖地揭示出了小偷、县官、公差在做了坏事之后那种忐忑不安、急于为自己遮掩推委的阴暗心理。
京剧《梅女》是一出正剧,照本敷衍聊斋故事,主要表现封云亭与梅女的传奇姻5。川剧《夕阳楼》则以川剧擅长的喜剧手法对罪犯进行调侃。同一故事但表现方式不同,充分体现了京剧与川剧在剧种风格和审美意趣方面的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