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管理——过程理论实务
7627200000007

第7章 创业与创业精神(6)

虽然资金、人员、场地的问题有了着落,但创业中更大的问题则是松下他们很少考虑过的技术问题。松下醉心于革新发明,但他一向所从事的还仅仅是修理和装配方面的工作,和制造没有多大的关系。他的两位同事也并不比他高明多少。虽然他们对技术革新很感兴趣,但资金、人员、场地条件的局限和压力,迫使他们亲自动手,土法上马,倒也克服了一些困难。这期间,最难解决的是插座外壳的材料问题。松下等人都知道那是一种合成材料,其成分大概是沥青、石棉、滑石粉一类的东西,但对于配料比例、合成方法就一窍不通了。今天,这类的合成品随处可见,并不是什么新鲜物,其配方和合成技术也大多进入了公用领域。可在当时,许多技术工艺还处在摸索阶段,就是已有的资料也被发明者视为绝对机密的技术资料。松下及其合作者反复实验,找回一些生产此产品的厂家的材料加以分析,但还是不能合成。正当松下等人正为此头痛时,却辗转听说过去的一位同事正研究这类合成品。那位同事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告诉了松下他们,并给予详尽的讲解。

松下他们突破了合成材料的技术,剩下的金属片等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第一批改良插座制造出来了。此时,本来对自己的革新充满信心的松下,反倒感到心里没底了:能卖出去吗?上哪儿去卖呢?怎么定价呢?松下他们5人,论技术是门外汉,搞销售也是门外汉。

电器批发商他们一个也不认识,行情也不懂,定价就成了大问题。于是,只好请经田带着样品找电器行的老板看看,说出自己的估价,请对方评说,然后再作决定。结果并不怎么乐观,经田跑了很多家电器行,有一家叫他等了很久,最后却让他下次再来,连东西都没有看;有一家拿着样品却问些不相干的事情:“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电器的?除了插座还有别的东西没有?要是有别的东西我们或许还可以销售一些。”另一家却说:“这种东西也不知道好不好卖,我们现在还无法订购。”听到这些不好的消息,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但松下坚持认为,既然辛辛苦苦地做出来了,当然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接着推销。一连十几天,经田几乎跑遍了大阪市的大街小巷,总算卖掉了100多个,收回10多日元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意识到,这种新插座并不符合市场要求,只能放弃了。

要想继续维持下去,只能以新产品代替这种插座。但新产品开发谈何容易,看来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改良插座。当时的情景,不但要有资金继续投入,而且新插座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松下的合作者经田和林伊深感为难,暂时与松下分手。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妻子、内弟和松下3个人了。

此时的松下曾有过另做其他生意的打算,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这种念头。他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种努力,一定要坚持下去,在最艰苦的时候,松下曾把自己和妻子的衣饰等送进当铺。

虽然改良插座没有成功,可是一家制造电风扇的川北公司在阿部商店见到这种产品时,对它外壳的合成材料颇感兴趣。他们通过阿部商店找到松下,希望订购1000只用这种材料制造的电风扇底盘。此前,他们的电风扇底盘是陶瓷制作的,极易损坏,成本也不低,希望改用合成材料制作。经过努力,松下如期交货,终于收到了1000个电风扇底盘的货款,共160日元现金。扣除模具费等本钱,大约净剩80日元。这是松下创业以来挣到的第一笔钱。

川北公司经过试用,情况良好,决定继续订购。于是在次年年初,又向松下交付了2000只订单。松下在1917年7月开始办厂,到年底,有了初步的收获,奠定了事业的基础。此时,松下觉得,风扇底盘的订货会源源不断而来,资金势必相应积累。为了能够应付大量订货,厂房、人员必须有相应的扩展和增加。而且初步的成功,使松下过去已有的电器制作的雄心又重新燃起,开始增加产品品种,扩大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从改良插座和改良插头的发明生产者成为举世闻名的电器公司的创始人。

问题:通过该案例,你认为创业者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案例1-3]马云:从顽皮少年到商界大侠

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84年,历尽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国内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赢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