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42

第42章 社会建设(3)

二、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新思路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引航舵手,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环境保障。这四大建设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这些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将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亮点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这一决策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在中国,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又面对着世界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3亿人口,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么多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人的和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最直接的手段,是淳风化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最有效办法。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普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历史昭示着未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人,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推进的历程同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大国崛起的进程,更是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相伴随。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追赶型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紧紧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历史性目标,必须完成三个方面战略性任务: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我们要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我们在这样三个方面实现了目标,就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转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实际行动。

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都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实现这个目标,要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从体制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要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财力迅速增长,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能。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推动这一目标的尽快实现。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刻理解: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二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将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扩大并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加强教育督导,完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的监测和督导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3.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明确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上正在由全面普及进入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的新阶段。要继续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依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要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和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下决心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关键是加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做到办学条件均衡、教师水平均衡、升学机会均衡,特别要实施校长和教师的定期交流、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等重大举措。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新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两为主”的保障农民工进城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在严格控制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今后,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完善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东西部地区合作,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引导和推进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加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不同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渗透与交叉,加强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引导、鼓励高等学校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把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立质量保障制度。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