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将最后通牒的时间限定在6个月,而不是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决策。当赫鲁晓夫勉强地把其想法加入修改后的对德外交策略时,他肯定一直在关注核武器计划的进展情况。11月底或12月初,苏联导弹部队——第72工程旅,移驻柏林北部。导弹还没有运至东德,但是,预计下一年年初,会把导弹和核弹头运抵东德。到1959年5月,整个导弹系统将会投入使用,它包括12枚R-5导弹和30万当量的核弹头。
鉴于对赫鲁晓夫德国政策展开的辩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主席团从未正式重新审议过核武器计划。马林后来曾小心记录下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决策过程,但他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主席团在1958年11月或12月讨论导弹部署问题的记录。在克里姆林宫关于1958年柏林危机的机密档案中,也没有主席团关于导弹部署问题的决议案。研究苏联和东德关系的著名历史学家霍普·哈里森也没有从东德档案中找到有关这次导弹部署或乌布利希曾被告知此事的文件。这次导弹部署是根据1955年的决定进行的,那个决定设想苏联不需要经过东德同意,因为它享有占领权。
1958年,核武器计划的展开是赫鲁晓夫对核武器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思考的反映。一年前,他就曾向其同事披露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即威慑也有可能实现和平。在另外一次有关苏联裁军方案的讨论中,他用了一种很奇特的措辞来解释为什么方案越强硬,效果越好。“其目的是造成一种威慑,以实现国际关系的缓和。”赫鲁晓夫说道。对大多数政治家来说,威慑概念和缓和概念是相互排斥的,但赫鲁晓夫并不这样认为,这是一种农民的逻辑。把对手吓住了,或许他就会给你想要的东西。当赫鲁晓夫初步同意提出自由城市的概念,以向西方表示妥协时,他明白,如果外交解决失败,那么苏联要在军事上做好准备,以应付艰难的僵持局面。
11月24日,未及等到来自克罗尔大使或西德总理阿登纳的回复,主席团就通过了有关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的新照会。从赫鲁晓夫许愿要宣布一项新政策以来,已经过去两个星期,应该向西方发送照会了。新照会的通过,意味着米高扬和葛罗米柯在外交事务方面又争取了时间。谈判的首要目的是让西柏林成为一个自由城市,它不拥有武装力量,联合国为之提供安全保证。最终,西方和东德能够让这个城市国家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个邦联将允许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保留其现有的政治制度。
这个妥协政策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它让苏联处于一个更加软弱的立场上,它不像1957年那样,当苏联施加压力而使土耳其放弃了叙利亚,或几个月前在苏联的压力下使英美放弃了伊拉克。那些威慑完全被用来阻止军事干预。现在,在这6个月里,苏联人又试图利用这种威慑行为来迫使西方立即对苏联作出让步。如果西方盟国不为所动,那么,苏联人就会面临一种两难选择:要么他们自己采取军事行动,要么后退。
11月27日,照会最终被送了出去,它是克里姆林宫不受欢迎的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米高扬和赫鲁晓夫意见分歧的结果。冒适当的风险来迫使西方接受赫鲁晓夫提出的那种想法,即一种可以接受的德国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此,他们两人产生了分歧。事实证明,这种匆忙间想象出的妥协策略让苏联人在以后的几年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最终,11月24日这次富有戏剧性会议的消息传到了布尔加宁元帅那里,他已不再被允许参加主席团会议。布尔加宁知道,米高扬反对赫鲁晓夫匆忙间提出的柏林问题方案,当然,从其在苏联领导集团所处的立场出发,布尔加宁也非常同情米高扬的立场。会后,在走廊看见米高扬时,他叫了起来:“你赢了!”
美国驻苏大使收到苏联外交照会后仅仅几个小时,艾森豪威尔就知道了照会的内容。11月27日上午,美国总统正在农场度假,这里离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美国内战战场不远。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实际上这比他预料的要好得多。三天前,杜勒斯国务卿曾报告过此事,华盛顿军方高度紧张。“每个人都被挑动起来了,”他写道,“参谋长联席会议想迅速采取行动,诺斯塔德将军要我们打开一条出路。”五角大楼担心,赫鲁晓夫下一步就要采取行动了,这将比11月14日的那次柏林意外对抗更加强硬。尽管设定了最后期限,但新照会还是提到了谈判。看过苏联的新照会后,艾森豪威尔给杜勒斯打电话,并听到一个好消息——伦敦的紧张情绪已经稳定。在那次柏林意外事件发生后,英国外交部有传言称,英国要承认东德。英国首相否认要尽早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想法,这个照会已经引起美国的关注,就像担心赫鲁晓夫下一步不确定的行为一样,他们也感到不安。
至于赫鲁晓夫要把西柏林变成一座自由城市的建议,艾森豪威尔告诉国务卿,原则上他并不反对这个想法,只要它适用于整个柏林地区,包括现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在内的苏占区。艾森豪威尔没有说出来的是,他预计乌布利希和赫鲁晓夫不会同意这一做法。杜勒斯也像总统一样冷静。他们两人都不认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赫鲁晓夫给了盟国6个月的时间来考虑。这种紧张局势也许会让赫鲁晓夫感到烦恼,就像它将困扰着他们一样。
苏联的照会并没有引起阿登纳的忧虑。他已经决定要放弃克罗尔这个秘密沟通渠道了。他和克罗尔都同意,正是国内因素迫使赫鲁晓夫出了这样一步险招。他们预计,苏联领导人非常渴望就柏林问题提议召开一次西方高峰会议,以把它当成一次外交上的胜利,向1月将要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献礼。阿登纳疑惑的是,为什么波恩应该帮助赫鲁晓夫来摆脱困境?
几天后,阿登纳通过克罗尔告诉苏联人,11月27日的照会已经打消了波恩和莫斯科之间举行任何会谈的机会,原本会谈是可以取得丰硕成果的。苏联要把西柏林变成自由城市的方案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只要赫鲁晓夫坚持要改变现状,那么,西德总理就看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
艾森豪威尔和阿登纳的沉着让赫鲁晓夫备感挫折。他们不愿展示其恐惧情绪,而在否定赫鲁晓夫所期待的那种机会,即不通过战争手段而改变中欧的现状。在克里姆林宫,包括赫鲁晓夫在内,因为没有一个人想挑起战争,6个月的最后通牒看上去像是要输定了。
尽管米高扬也参与制定了这项柏林新政策,但和赫鲁晓夫的斗争让他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而苏联在国际上突然面临的那种尴尬也没有对他造成危害。11月27日的照会发出一周后,谢罗夫离开了克格勃。赫鲁晓夫的一个年轻盟友、1957年6月后进入主席团的尼古拉·伊格纳托夫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试图保护克格勃负责人谢罗夫,也惨遭失败。
赫鲁晓夫是一个可怜的输家。谢罗夫被解职的那天,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时,他的愤怒情绪显而易见。赫鲁晓夫把柏林比喻为“我喉咙里的一根刺”,他向美国人保证,苏联人有意要“解开破坏四个占领国关系的那个结”。急于向美国继续施压的赫鲁晓夫要让汉弗莱向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带去两条消息,“不要威胁我”,同样重要的还有,“你们的建议是什么”?
不止向来访的美国参议员摆出一副姿态,赫鲁晓夫还有更多行动。他相信,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极端紧张状态,外交不会起作用。尽管米高扬反对他,而且政治上的挑战有所缓和,赫鲁晓夫还是没有撤销在东德部署导弹的决定。1958年12月,苏军在东德部署了12枚R-5中程弹道导弹。导弹确实是秘密部署的,现在还不清楚,在1958年有多少主席团委员知道这件事,尽管某个时刻赫鲁晓夫可能有意要让西方知道,东欧已经拥有这种新式核武器。当最后通牒到期时,这些导弹将瞄准伦敦和巴黎。
对1955年在东德部署导弹的决定,米高扬是清楚的,这个决定是当时的主席团委员批准的。但是,还不清楚,是否也告诉过他核武器计划的实际进展情况。如果他知道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他将会反对这个主意,因为这是不必要的挑衅行为。1958年12月,米高扬正在极力反对这个有关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以避免和西方发生冲突。12月17日,苏联外交部向美国大使递交照会,要求发给签证,以便米高扬作为苏联驻美大使的客人,能对华盛顿进行一次“非正式访问”。米高扬并没有这样一种习惯,即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私人访问,他的朋友马林科夫同样也没有这种习惯。克里姆林宫想要米高扬与艾森豪威尔政府交换意见,以缓和因赫鲁晓夫对德国问题的不当处理而引发的紧张局势。意识到克里姆林宫这位高层领导人访问的价值,华盛顿同意了这一要求。
为保证艾森豪威尔政府得到这个消息,次日,美国记者弗兰克·霍尔曼又再次从苏联情报机构的联系人尤里·格沃兹杰夫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几个月前的伊拉克危机期间,格沃兹杰夫也向这位记者传递过消息。苏联人称,克里姆林宫已经注意到了尼克松最近访问伦敦就苏联参加二战所发表的一些正面谈话。并问道,尼克松是否有意访问莫斯科?霍尔曼认为,他听到格沃兹杰夫说,莫斯科将“从解决柏林问题的建设性提议方面来高调宣布这次访问”。这位记者认为他得到的是“可靠的内幕消息”。11月10日,赫鲁晓夫发表讲话后,那时的霍尔曼曾认为事情看上去毫无希望,但这位苏联情报人员告诉他,“不要担心柏林问题,柏林问题不会引发任何战争”。这次,格沃兹杰夫希望在24小时内得到答复,但是华盛顿决定不做正式回应。显然,美国副总统未来对莫斯科的访问将取决于米高扬在美国的表现。
克里姆林宫关于柏林问题的政策毫无条理,可能还带有危险性。对苏伊士运河和伊拉克危机,赫鲁晓夫设计了苏联的回应,而且苏联行为的逻辑反映了赫鲁晓夫自己的理论,即下一步可能要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次对柏林问题的政策则是一次妥协,它并没有让任何一个苏联政策的制订者感到满意。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11月27日的照会不能迫使西方作出让步,莫斯科并没有特别的新意来把西方吸引到谈判桌上来。对那些不了解核武器计划的人来说,在错失伊拉克政变的机会后,似乎莫斯科已经加强了自己的势力。对那些知情者来说,部署在柏林北部的12枚弹道导弹怎么能转化成一种可操作的政治策略,还不甚清楚。赫鲁晓夫似乎希望通过最后通牒来制造一种全面的不安定局面,而在东德部署导弹则最终会强化这种局面,这将迫使西方接受西柏林自由化的理念。考虑到斯大林封锁西柏林以来,北约对西柏林作出承诺的这段历史,还是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东西。米高扬肯定也这样认为。他对修补这种混乱局面充满信心,于是起身访问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