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新说
7597300000046

第46章 霁月光风耀玉堂——也说史湘云(2)

英豪阔大宽宏量

史湘云虽然直到小说二十回才与读者见面,但她“大笑大说”的出场,一开始就给我们留下了“活泼开朗”的好印象。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系列中,史湘云实在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她胸无城府,也不怀疑别人有城府。以直感衡量人与人的关系,以感性认知所有人物。她品质纯洁、光明,性情恬淡、洒脱。既无世俗的虚伪,也无神经衰弱的病态。城府颇深的宝钗对她爱护有加,孤标傲视的黛玉愿意同她推心置腹。她与宝钗和谐相处,宝钗生日,她特地“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日之仪。”自己做东,却囊中羞涩,宝钗慷慨解囊,替她办了丰盛的螃蟹宴。她把宝钗当亲姐姐看,有什么“家常话烦难事”都尽情地同宝钗讲。她带戒指给袭人等,黛玉笑她糊涂,不一起带来,她反讽黛玉:“你才糊涂呢!我把这理说出来,大家评一评谁糊涂。”说了一大堆道理,使得黛玉无话可说。

史湘云天资聪慧,颇有文学才华。虽然在“杂学旁收”各种文化素养上,湘云的见识较之钗、黛确略逊一筹,但在诗词联句上,却不让钗、黛。芦雪庵、凹晶馆以及历次赛诗联句,她都诗思敏捷,来得快而且多,表现了非凡的诗才,足与林、薛二人比肩。探春起海棠社,她听了“急的不得了”地赶来,对李纨说:“就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而且“等不得推敲,一面只管和人说话,心中早已合成两首”。“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她咏白海棠的诗章,成了海棠诗社的压卷之作。

第七十六回写贾府中秋赏月,黛玉和湘云来到凹晶馆,“在两个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两人诗兴大发,对景联诗。联了二十一韵之后,湘云和黛玉被池中的一只白鹤吓了一跳,湘云受了启发,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况且‘寒塘渡鹤影’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后来黛玉想了“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湘云与黛玉,两个才女,两个孤女,她们用所有的才情甚至生命吟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绝唱。后来妙玉加入,三个少女共唱悲歌。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写“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飞舞,便偶成一小令。”词调为《如梦令》,写道:“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湘云写毕,“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偶作小令,从而引发诗社成员填词,每人各一小调,限时作好。湘云所作之词,从占春到惜春、留春,情绪由高昂到低回,预示了她对未来的无奈与隐忧。黛玉看后,觉得“新鲜有趣”而加以肯定、赞赏。

她做的酒令“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涛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集欧阳修《秋声赋》、杜甫《秋兴》中之诗、文句,以及骨牌、曲牌名和历书上的话而成,清幽不俗,富有雅趣。虽自况其不幸身世,但不似黛玉幽怨而显放达。

她心底光风霁月,胸无城府,心无挂碍。她敢于说真话,不管别人喜不喜欢。豪爽直率,快人快语。第二十二回写贾府演戏,王熙凤说那戏子装扮起来活像一个人,大家都心知肚明像林黛玉,但怕黛玉生气都不肯说,唯独湘云脱口而出:“倒象林姐姐的模样。”结果惹恼了黛玉,并迁怒于宝玉。第三十二回写她看不惯宝玉老是在女孩子中厮混,便批评宝玉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致令贾宝玉十分反感,立刻斥之为“混帐话”,并给她难堪:“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对于宝玉的不满和发火,湘云只是一笑了之,也不往心里去。难怪作者这样称赞她:“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

她有着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黛玉的忧愁和褊狭;她有着宝钗的才思和平和,却没有宝钗的矫情和圆滑;她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热情和活力的青春女孩。她爱说爱笑,敢作敢为,洒脱、豪爽、率真、可爱。不过,湘云的身上也多少沾染了一些“禄鬼”之气,她像薛宝钗一样敦劝宝玉要读书仕进,可见,她的思想还是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像林妹妹那样的体己话而成为贾宝玉的“知己”。

湘江水逝楚云飞

《红楼梦》第五回对史湘云的画册和判词作了这样的描述: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画册中的“飞云”、“逝水”,暗点湘云之名,同时隐喻其烟消云散、逝水东流的悲剧结局;判词则概括了湘云一生悲惨的遭遇。

同一回《红楼梦曲》中的那支《乐中悲》,也属史湘云: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这支曲子,描述了史湘云的身世、遭遇、襟怀、性情、婚姻和最终之命运结局。

关于史湘云的最后归宿,似乎与《红楼梦》多次提到的湘云所佩的“金麒麟”有关。起先第二十九回写张道士送给宝玉一块麒麟,贾母等人便说起湘云也有一块同样的麒麟。小说写道:“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接着,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便直接点出两个人因“麒麟”而“白头偕老”。那么,这“白头偕老”的两个人究竟是谁与谁?为此,学界主要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推测:

一是俞平伯、胡适、蔡义江等认为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贵公子卫若兰,婚后生活美满,但不久若兰死去,湘云成了寡妇。此说的依据主要是,脂砚斋在第三十一回回末总批曾这样写道:“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也。”这个推论是说就像宝玉把袭人的汗巾赠给棋官蒋玉菡,袭、蒋最后成婚一样,不知怎么得到了这个金麒麟的“若兰”最后也与史湘云结了婚。若兰是谁?即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所写到的王孙公子“卫若兰”:“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反对者认为这个推断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史湘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与黛玉、宝钗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作者花费了很多笔墨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着力刻画和塑造她,最后居然嫁给了一个只在秦可卿葬礼名单上出现过一次的人物,实在令人费解。

二是周汝昌、梁归智等认为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贾宝玉,其依据是:小说第三十一回写宝玉得到一个金麒麟,本想送给湘云,不料自己先丢了,却正巧让湘云拾到。

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瞧。湘云要他拣的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那里来的?好奇怪!我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湘云道:“拿来我看。”翠缕将手一撒,笑道:“请看。”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无语,正自出神,忽见宝玉从那边来了……

宝玉丢的金麒麟比湘云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看着出神,这正暗合了湘云与丫鬟翠缕那一大段“雌雄阴阳”的对话议论。湘云把金麒麟还给了宝玉,宝玉说:“倒是丢了别的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接下来的第三十二回,又写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因这个麒麟“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第四十九回还通过李婶的眼睛写“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点出金麒麟之“金”与宝玉之“玉”的对应匹配。根据这些暗示,所以周汝昌等认为湘云最后嫁给了贾宝玉。

而梁归智还认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钗、黛、湘三人都与宝玉有某种特殊亲密的关系,作者也描写了不少他们几人在一起时产生的感情波澜。史湘云醉卧石凳,这石凳正暗寓由顽石幻形入世的贾宝玉,这一情节正暗示了湘云与宝玉日后的结合。

还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还有个依据就是湘云的判词中“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用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而黛玉既然是潇湘妃子,那黛玉和湘云也就是宝玉的“娥皇、女英”了。

这样看来,湘云最后嫁给贾宝玉,似更可信一些。但我们认为,就史湘云个人来说,她与宝玉的亲密相处,是单纯而坦荡的,保持的是儿时的纯朴友谊。体现的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爱情。她不喜欢宝玉的过分女性化,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曹雪芹在《乐中悲》曲里也称她“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至于后来她嫁给了贾宝玉,那是不能由自己做主的命运的安排吧。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取第一种观点,写湘云嫁给了“才貌仙郎”卫若兰。第一百一十回写湘云在贾母的灵前,“想起贾母素日疼他;又想到自己命苦,刚配了一个才貌双全的男人,性情又好,偏偏的得了冤孽症候,不过挨日子罢了。于是更加悲痛,直哭了半夜。”不久,卫若兰就死了,湘云“立志守寡”。此外还有俞平伯先生在其《红楼梦辨》中所提到的所谓“旧时真本红楼梦”,载《续阅微草堂笔记》云:“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也早卒;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为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也就是在贾府彻底败落后,宝钗死了,宝玉沦为更夫,湘云沦为乞丐,宝玉与湘云最后结合在了一起。

但不管怎样,史湘云的结局都是不幸的。因为她生活的社会、时代和环境,决定了她只能同大观园里的其他女儿一样,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便是侥幸“厮配得才貌仙郎”,也不管这个“才貌仙郎”是贾宝玉还是卫若兰,抑或别的什么人,但终久也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到头来不免归入薄命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