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新说
7597300000041

第41章 美的化身与美的毁灭——也说薛宝钗(1)

《红楼梦》是青春女儿的深情礼赞,薛宝钗和林黛玉、史湘云等姐妹一样,都是作者深情崇拜、纵情讴歌的青春女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先生在《薛宝钗论》中说“宝钗是美貌,是端庄,是和平,是多才”的一个综合体。确实,在《红楼梦》里,无论从封建道德的角度衡量,还是从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薛宝钗都是一个非常难得、优秀的女子,她的身上有着许多美好的因素和值得肯定的东西。

她雍容典雅,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作家用工笔描写她:“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这是一种怎样的美?这是一种杨妃似的、牡丹般的美,美得令人神往,美得叫人心动!所以宝玉看着她“雪白一段酥臂”时,才那样动了“羡慕之心”,并且想入非非:“要是这个膀子生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她衣着朴素,从不穿红着绿,坚信“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美学原则;衣服“一字儿半新不旧”,房间也如“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朴素、淡雅、本色的美。

她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和卓越的个性气质。端庄贤淑,安分随时;处世稳重,自重自爱:“珍重芳姿昼掩门”、“任是无情亦动人”。她虽是百万皇商家中的千金,但颇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素养。她含蓄内敛,不喜欢惹是非、出风头,“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许有人要说这是“明哲保身”,这是老练、圆滑、世故,但设身处地地想想,生活在贾府这样一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语)的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中,作为一个虽出身于豪富之家但而今却寄居于亲戚家中的弱女子(薛家虽富而不贵,薛宝钗幼年丧父,其兄薛蟠是个没有出息的酒色流氓。薛蟠打死人命要逃脱法网,也只有依仗贾家、王家政治势力的庇护),似乎也只有采取这种逃避的方式,方能保得自己的一份平安与宁静。所以,如果说林黛玉是以一种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那么,薛宝钗则是在看破了世事之后只是采取一种消极的然而也更现实的方式来面对。或者说,林黛玉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美”,薛宝钗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美”。

她心胸宽广、豁达大度、颇有君子之风。史湘云要做东道,但是缺钱,宝钗便慷慨解囊帮她办了螃蟹宴;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又不好向贾母凤姐开口,宝钗又从自己的月钱中拿出银两来;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宝钗便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小说第五十六回回目“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所谓“时”,就是识时务,识大体,做事合于时宜,做人安分随时。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无所厚薄,和各方面的人都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和谐得体的关系。即使连人人都瞧不起的赵姨娘,她也并不冷淡。正如脂砚斋评语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所以她博得了众人广泛的称赞和普遍的好感。小说第五回便把她与林黛玉作了对比描述:“不想如今忽然来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但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老祖宗贾母也称赞说:“我看宝丫头性格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前日那小丫头回来说,我们这边还都赞叹了她一会儿,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就连赵姨娘也心想:“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尽管林黛玉一次次挖苦讥讽宝钗,可宝钗却毫不介意,以致后来感动得黛玉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她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她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不仅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人百种无所不知,而且对医学、绘画、棋艺、书法都有广泛的涉猎。甚至连书上提及的草木之名她也知晓,如有一次,湘云读《历朝文选》,看见一个“棔”字,不知是什么树,要查一查,宝钗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叫做‘朝开夜合’的。”致使史湘云甘拜下风,佩服她“知道的竟多”;又如元妃省亲时她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让宝玉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你姐姐了。”对艺术创作,她也有深刻的见解。如她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然后才能很好地对素材进行剪裁处理,以再现生活的真实;在谈到诗歌创作时,她又提出要“各抒己见”、“要命意新奇”。这种主张文艺创作要富于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见解,是颇有见地的。至于诗才之敏捷,构思之新颖,在大观园的历次诗会中,要么林黛玉夺冠,要么薛宝钗第一。

综上看来,薛宝钗确实是难得的完人,她的美貌,她的气度,她的才华,她的思想境界和美学品位,简直叫人无可挑剔。一句话,薛宝钗就是淑女的典范,就是美的化身。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小说文本,我们同样可以举出不少另类的例子,让人觉得薛宝钗并非那么“完美无瑕”。比如金钏儿被王夫人辱骂、驱逐而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有些不安,宝钗竟这样劝慰她姨妈:“姨娘是个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些话,对于王夫人来说,是多么的体贴和安慰;可对于死者来说,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对于尤三姐因爱情受挫、不堪受辱而饮剑自刎,宝钗听说后显得格外冷漠。不仅“并不在意”,认为是“前生命定”,而且还故意转移话题,谈起她哥哥的生意来:“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应该发完了。”可见薛宝钗在为人、待人接物上的唯钱唯利和对于奴仆丫鬟等下人生命的漠视。联想到她的哥哥薛蟠在打死人之后“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两相对照,这对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兄妹,其所思所想是何等的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