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新说
7597300000010

第10章 两峰对峙孰高低——也说“钗黛合一”(1)

关于《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两百多年以来,人们对她们两人孰优孰劣的分析、比较、评价、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林黛玉好,真诚、直率、可亲;有的人觉得林黛玉不好,褊狭、尖刻、可厌。有的人认为薛宝钗好,平和、稳重、可爱;有的人觉得薛宝钗不好,阴柔、奸诈、可恨。因此,便形成了“拥黛派”与“拥钗派”。两派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清代邹弢和许伯谦这对老“红”友,就是因为“拥黛”与“拥钗”“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所以,著名红学家刘梦溪先生把钗黛孰优孰劣的问题称为“红学的第一大公案”,认为这是一个“永远扯不清楚”的问题。

这里,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这两种“尖锐对立”的看法,有没有“调和”的余地?对于钗黛形象的理解,可不可以统一起来?

20世纪20年代初,俞平伯先生在其《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中首次提出一个新观点:“钗黛合一。”俞平伯先生在引第五回《红楼梦引子》中“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句之后说:“是曲既为十二钗而作,则金是钗玉是黛,很无可疑的。悲悼犹我们说惋惜,既曰惋惜,当然与痛骂有些不同罢。这是雪芹不肯痛骂宝钗的一个铁证。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上下。”后来在《红楼梦研究》一书中,俞平伯先生又说:“钗黛在二百年来成为情场著名的冤家,众口一词牢不可破,都不料作者要把两美合而为一。”这种“钗黛合一”论,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认为这是调和钗黛之间的“尖锐矛盾”,抹杀了钗黛两个形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否定了两者本质上的界限和差别,使反面典型和正面典型合二为一”。提出钗黛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即林黛玉是封建叛逆者的典型,而薛宝钗是封建卫道者的典型。一个是“正面”典型,一个是“反面”典型。两个形象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怎么可能“合一”?著名学者聂绀弩也说:“钗黛合一论和‘忏悔’论一样,是直接、干脆、全部、彻底地否定《红楼梦》的。”

两种观点,两种看法,孰是孰非?曹雪芹是否主张“钗黛合一”?“钗黛合一”论是否真的“否定了《红楼梦》”?作家曹雪芹对钗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作品主人公贾宝玉对钗黛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倾向?

对此,我们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作品文本本身所描写的实际中去认真阅读、认真分析、认真体会,而不是断章取义、妄下断语。只有这样,我们的结论方不至于“近乎痴人说梦”(鲁迅语)。那么,作品本身到底是如何描写钗黛的呢?

1.外貌描写。小说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一种病态美,美如幽兰,美如西施,美得凄婉,美得让人屏住呼吸,美得让人心痛!再看小说写薛宝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这是一种健康美,美如牡丹,美如杨妃,美得富丽,美得让人神往,美得让人心动!由此可见,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外貌上,一个“燕瘦”,一个“环肥”,一个“风露清愁”,一个“艳冠群芳”。她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美的极致,美的顶峰。确乎难分伯仲高低,实可谓“绝代双娇”!

2.判词和画册。我们知道,《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湘云、妙玉、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等“金陵十钗”,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画册、都有一首判词来描写、暗示她们的命运遭际和结局。而唯独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画在同一幅画册上:“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画中“两株枯木”指双木“林”,“玉带”谐音倒读即指“黛玉”;“雪”谐音“薛”,“金簪”即“宝钗”之意。且二人同属一首判词。这是为什么?再看看这首判词所描写的内容:“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首句写薛宝钗虽然具有像封建妇道的典范乐羊子妻那样的美好品德,但不幸的命运仍然令人可悲可叹;次句写林黛玉虽然有着像东晋才女谢道韫那样的杰出诗才,但悲惨的遭遇仍然令人同情叹惋;第三句写贾宝玉(贵族家庭富贵公子的佩带物“玉带”,在此借指贾宝玉)因恋人林黛玉(“玉带林”倒读谐音“林黛玉”)的死而出家为僧(“林中”暗指遁迹山丘为僧),林黛玉死了,她永远失去了恋人贾宝玉;第四句写贾宝玉出家为僧了,薛宝钗(即“金簪雪”)独守空房受冷落(“埋”在“雪里”,自然“冷”),她也永远失去了丈夫贾宝玉。这薄命司里的一对薄命女,虽然一个有“德”,一个有“才”,(合在一起即“德才兼备”),但却是一个凄惨死去,一个孤凄冷落,命运何其相似乃尔!可见,《红楼梦》同是“钗黛”的颂歌,又同是“钗黛”的悲歌。且四句判词,一、四句属宝钗,二、三句归黛玉,打破了一般四句诗一三、二四的传统格局,体现了宝黛平分秋色、不分先后之意。

3.宝玉与钗黛:一是人物命名密切相关,含有“合一”之意:黛玉之“黛”与宝钗之“钗”,虽一为眉饰,一为头饰,但两者均为妇女化妆之物,且“粉黛”与“裙钗”都是古代女性的代称;而宝玉之“宝”即宝钗之“宝”,宝玉之“玉”即黛玉之“玉”,宝玉之名即是宝钗与黛玉之名的“合一”。二是宝玉对待钗黛的情感和态度也有“合一”之意:宝玉对黛玉,从两小无猜到心心相印,思想灵魂的交融使他们爱之入骨,这是论者一致的看法;但宝玉对宝钗,难道就没有一点“爱意”?且看小说写宝玉看着宝钗“雪白一段酥臂”时,如何动了“羡慕之心”,如何想入非非,你就不会作出否定的回答。不过,宝玉对待钗黛的“爱”,似乎各有“侧重”:对黛玉,宝玉深爱着的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她的气质和神韵——这是爱情最重要的东西;对宝钗,宝玉爱着的是她的仪表、她的容貌、她的光艳和美丽——这也是爱情需要的东西。在贾宝玉看来,如果黛玉的内在“神韵”和宝钗的外在“形貌”能够“合一”的话,那才叫“形神兼备”!那才叫“完美无缺”!不然,他怎么会产生“要是这个膀子生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的“遐想”?也就是说,宝玉虽然在心灵深处深爱着他的林妹妹,但林妹妹确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至少没有像宝钗一样的“酥臂”),而宝姐姐虽然不如林妹妹那样占据着宝玉的心,但也并非没有可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