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族情怀
7586400000134

第134章 蛇的休眠、树的休眠与社会休眠

自然界有一种动物的休眠现象。蛇、熊、青蛙等等,为了躲避冬天的严寒与饥饿,在秋天积聚充足的养分长足了肥膘之后,便钻进洞穴石缝或树洞中,进入睡眠状态。因为休眠中呼吸减弱,新陈代谢减缓或基本抑制,故这些动物可以不吃不喝,靠储存于体内的养分维持生命,直到气候适宜、食物充足时才出来活动,“重归”大自然。

自然界中还有一种植物的休眠,其机理不是因寒冷所致,而是对炎热以及酷暑的反应。盛夏时节,当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某些植物诸如小麦、花卉、树木等,便产生暂时性生长抑制,进入休眠状态。待到气温有所下降时,这些植物才能重新开始生长。

自然界真是神奇,但并非神奇无比。自然界动植物的休眠,对冷热适度的重要性做了生动诠释,但真正能对此机理做深刻诠释与剖析的,却是人类社会中的“冷热休眠”。

时势造英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较为清明,学界自由度大,因此产生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众多的学术流派,各派互相切磋,互相辩驳,“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思想、伦理思想及政治思想的繁荣与发展。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最值得人们称道的时期。与此时期相对应,便有一个“文字狱”达到极盛的清代。清朝皇帝以整理古籍为名,大行删削销毁对其不利的文字之实,并且捕风捉影,动辄陷思想家文学家以缧绁。此时的政治,比之春秋时期,便是严酷的冬天,思想家要么压根儿就无法出现,要么即便出现了,也只能学狗熊样“冬眠”。有清一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凋敝时期。与其说埋头古纸堆繁琐至极的考据学是清代政治的装饰,倒不如说是其黑暗与耻辱的标志。

现代史上,从1957年的推行“阳谋”反右扩大化,到“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政治的“寒潮”席卷中华大地,思想家有的在本行业的意义上“消失”了,去改事他业;有的虽仍有思想家的名号,但从事的却是比乾嘉学派等而下之的注解与诠释。谓其等而下之,因为乾嘉学派虽与经世致用有距离,但其考据本身是真诚的科学的,而此时所谓的思想家有时自觉不自觉地搞颠倒黑白那一套。最惨的,要数那些本来可以在思想界文化界脱颖而出但却被“冻”僵于“胚芽”状态的几代“苗子”。

以上情况,均可视为政治寒冷中的“社会休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政治高热下也有“社会休眠”。比如近年来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将一些知识分子捧过了头,让其疏离专业,去从事力不能及的领导工作。其结果工作受到影响,其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地位和声望也渐次失去,令人殊为惋惜。王蒙与莫伸的遭际,大概即属此例。这是一种高热中的专业“休眠”与抑制现象。

纵观历史,横观列国,不论动物还是植物,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有对于过冷过热现象的条件反射,有两种对立前提下的共同结果,即“休眠”。对此,人类应当有所警觉,并在社会生活中予以避免。

(载《宁夏宣传》1993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