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服务业做了重点说明。关于改造提升制造业,温总理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三十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温总理指出:“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温总理强调:“发展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宁夏工业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全面布署,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服务业所做的重点说明,完全符合宁夏实际,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坚决贯彻。结合宁夏具体情况,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改造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等现代新型产业,积极发展具有穆斯林特色的经济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
城镇是国家的资源和资产,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无烟”工厂,是聚集农村人口的大庄点。加快城镇化进程,能够促进生产力要素向城镇集聚,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增强宁夏的综合竞争力。解决农民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是减少农民,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加快推进城镇化,把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并转变为市民,把他们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才能既富裕这部分农民,也能更好的发展农业、致富种田农民、繁荣农村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宁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宁夏“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自治区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也带动了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5年12月自治区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要加快银川市的发展,带动沿黄城市群的发展,以沿黄城市群的发展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在继续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用更大的精力抓好城市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的城市化发展思路,为宁夏城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目前全区城镇化发展势头强劲,形势喜人,人口城镇化率已由2004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48%,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石嘴山市城镇化率2010年已达到68.4%,高于宁夏全区2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45.68%高近23个百分点。据甘肃农业大学、中国三产化研究课题组2010年11月17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和地区三产化排行报告》结果显示,和2009年相比,2010年全国省、市、自治区三产化排行榜名次提高最快的是宁夏,宁夏的三产排行榜名次已由2009年的第23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14位。据该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三产化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就业比例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联系。
三产化程度越高,反映出此地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就越好。上述调查结果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宁夏城镇化发展的效果。尽管宁夏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宁夏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着大中城市少且规模小,多数城镇功能不强,城镇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以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呼包银经济带和能源化工“金三角”经济区及实行内陆开放政策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抓住国内和区内各项机遇,继续大力推进宁夏城镇化进程,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要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方针,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集中力量把首府银川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美,积极发展地区性中等城市和各县区城市,择优重点培育重点中心镇,大力推进沿黄城镇带建设,全面提高宁夏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要根据宁夏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抓住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层次这个环节,大力调整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以工业化和三产发展推动城镇化,不断壮大城镇经济实力;要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在工作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规划,努力实现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和分步实施的方针,突出现代气息和宁夏的历史、民族、地域、文化等特色,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争把宁夏的城市都建设成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卫生城市,增强重点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从生态环境条件来看,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区,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地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十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部干旱带地区属丘陵地带,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干旱少雨,不适于人类生活;北部地区由引黄灌溉形成的农业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宁夏属中国西北边疆内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口基数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针对上述实际情况,集中有限资金、人力等资源建设好以沿黄城市带布局为重点的大银川和若干个地区级中心城市及县区城市,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城市品位,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功能,可以更好的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功能,也能够更好的吸引周边地区的各项生产力要素和人口向宁夏聚集,从而促进宁夏进一步加快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推进宁夏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把城市化发展作为重点,尽可能减少小城镇建设数量。在大的发展方略上,应该把实施南部山区移民工程和北部的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同城化发展作为重点工程快速推进。
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制度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调整教育、住房、卫生等政策,吸引人才,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对进入城镇已具有稳定非农职业和收入的农村人口或外地人口,符合条件的要给予办理当地城镇户口;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要切实依法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要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中拆迁与占地的各类纠纷及老工业城市的各类遗留问题;要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的文化、道德、法律水平与素质,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下大气力抓好县域经济
“郡县治则天下安”,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经验。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地域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产业门类齐全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基本发展模式,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强根固本的基础性作用。县域经济在宁夏经济社会中同样占有较大比例,县域内的人口占全区的77%,GDP占53%,财政收入占75%。可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我区绝大多数国民的生计,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能否实现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宁夏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不断拓宽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公有制经济普遍规模小、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不高,发展环境并不十分宽松,有的地方领导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发展县域经济工作力度不大。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区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特别是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目前,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在你追我赶、竞相加快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宁夏各县市一定要深化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力争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全区县域经济有一个突破性进展。
发展好县域经济,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化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全部实践中。“无工不富”。我国经济大县强县的发展历程,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特别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历程。要改变宁夏贫困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必须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观念,确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千方百计地抓好工业。各县区一定要坚决破除唯条件论、唯资源论的观念,克服畏难情绪,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培植起能够支撑和拉动县域经济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既要立足“县域”抓“县域”,也要跳出“县域”抓“县域”。立足“县域”就是要将本地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打造特色,扩张优势,大力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亮点,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跳出“县域”就要打破行政区划的边界,放开眼界,发挥辐射力,挖掘吸引力,“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本地人文的、地理的、体制的和环境的等各种优势将经济发展要素吸引过来,并聚合形成本地的经济发展优势,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县域经济发展给力。必须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要求,放心、放手、放胆地大力扶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金,为经济发展注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必须要集中有限的资源、财力,坚持适度集中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长期、前景好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规划好工业布局,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其集聚产业、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功能;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构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要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加强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在内的基础人才培训,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用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