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宁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理论与实践
7584600000040

第40章 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及措施(2)

当前,在推动宁夏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中,和全国各地一样,“三农”问题无疑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这是因为:从第一个方面看,占宁夏总人口近50%的农民阶层是个庞大的人口群体。这个人口群体的收入水平如果提高不上去,势必会影响宁夏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宁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也较低。而相对宽松的农村土地与旱涝无虞的灌溉农业既养育了宁夏北部灌区的人民,也养成了灌区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安逸享乐思想。

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生活困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上述情况使宁夏的“三农”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农业方面表现为: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农业经营比较效益差,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方面表现为:农民居住地点多面散,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公益事业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方面表现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保守,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严重,恋土恋家情结浓厚,非农就业技能差,收入增长缓慢。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破解宁夏“三农”问题也具备很多优势。

一是宁夏近年来工业化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有效拓宽,带动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区城镇化率目前已达到46%,达到了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其中石嘴山市、银川市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宁夏人口基数小,城乡社会保障起步早、覆盖面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进步较快;

三是宁夏农耕历史悠久,基础条件雄厚,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基本农田建设成形,农业灌排设施配套,农作物栽培技术成熟,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较高,山区土地资源充足,旱作农业经验丰富,各地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层次较高。

针对宁夏“三农”方面的上述现状,我们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置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和谐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高度;要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切实做到既从农业农村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更要从农业农村外部入手破解“三农”问题。要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依靠城镇带农村和立足三个产业富农民的思想;其次,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突破口。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来减少农民,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把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建农产品品牌和发展农业现代化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内部切入点;三是在工作措施落实上要敢于立足实际科学发展,勇于开拓创新抓点带面。从立足实际科学发展上讲,要充分认识到,宁夏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引黄灌溉,土地肥沃,大自然赋予宁夏农业的自然优势是适宜发展各类优质瓜果蔬菜和粮食作物中的水稻、玉米、马铃薯及冬小麦,在确保宁夏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压减传统主栽作物春小麦种植规模,扩大优质瓜果蔬菜种植面积。从开拓创新、抓点带面上讲,要充分认识到,宁夏近年来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总结出了很多成功模式,有些模式在全国很有代表性和发展前途,对此要大胆试点,总结经验,抓点带面,形成规模,还要大胆宣传,并向全国加以推广。要克服一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就怕触犯政策,一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怕影响农民生活,一抓优势作物发展就怕威胁粮食安全的谨小慎微思想倾向。

根据我们调查,宁夏目前各县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业主,小到服装、建材经销商,中到商场、宾馆经理,大到民营企业、公司老板,多数是受困于耕地资源匮乏和为生计奔波而先期走出农村的外地农民。浙江农民陈逢干先生从经销300元的袜子起步,今天已成为宁夏的大慈善家;宁夏石嘴山市龙江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李军先生10多年前只身从东北来到石嘴山市惠农区创市场,今天已成为惠农区房地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政府所在地1958年前还是个仅有2000多人的边陲小镇,1958年国家在此投资开发煤炭资源,大量外地农民到这里下井挖煤,今天他们及其后代早已成为这座拥有15万多人口的新型工业化园林城市的主人,而惠农区6万多农民及其子弟至今还辛勤耕耘在祖先留下的10多万亩农田中,其身份和命运还和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商贾老板和外地农民走出土地后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宁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然,宁夏农村也不乏离开土地后创业成功的能人志士,但绝大多数宁夏农民还普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肥沃和相对宽松的土地、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引黄灌溉条件,既造就了宁夏灌区农业的辉煌,使宁夏灌区自隋唐时代就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但也束缚了宁夏农民的手脚,禁锢了宁夏农民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宁夏农民的进一步发展。这正应验了“乐不思蜀”和“穷则思变”两则成语的精辟内涵。今天,宁夏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热潮日新月异,发展势头强劲,且不论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个地级市及各县区的城市化发展,仅大银川建设的城市规划发展面积就达370平方公里,比老银川的城市规模扩大近10倍,人口容纳规模可达300万人。大银川建设能够辐射银川周边500公里范围内10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能够形成“银川—兰州—包头”大经济圈,从而带动宁夏及周边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这对宁夏人民来讲可谓商机无限。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下,300万宁夏农村人口和农民究竟该如何发展?究竟向哪里要效益?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

由此看来,破解宁夏的“三农”问题,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更新观念,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二)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需要靠人才和资金来支撑。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促使英国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迅速步入了现代工业化文明,李必希的煤化工与合成染料技术促使德国用40年时间超越了英国,20世纪初爱迪生的电器发明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的全球霸权地位。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化为更加激烈的人才与资本的较量,比如资源匮乏的日本,完全是依靠人才培养和利用创造了“不死鸟”的腾飞。而吸引人才、积累资本、增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因此可以说,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已经超越了其仅仅作为经济发展外因的条件,而是已经日益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特别是人才利用可以说已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坚持不懈地优化和创新环境,从而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当地经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孔雀东南飞”正是对东南沿海采取人才吸引政策带动人才向东南沿海聚集的真实写照。当前,随着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内陆开放政策的实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大力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了抢抓机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强劲态势。特别是宁夏周边省区在优化和创新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格外令人瞩目,也为宁夏的加快发展竖起了更高的标杆。机不可失,时不待我。经过21世纪前十年的超常规发展,当前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抓住并利用好各项有利条件一定能够使宁夏飞的更高、更远。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管理、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经济发展效益,决定经济发展竞争力。

近年来,宁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及亮化美化、优化创业环境、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就。但在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尚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有些地方工作中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有些地方或部门办事扯皮、工作效率低下,有些地方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也不利于资本等各项生产力要素在宁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说到底,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宁夏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破解“三农”问题来讲,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是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吸引资源、管理、信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生产力要素在宁夏的组合,能够促进宁夏社会经济进一步大发展,特别是能够显著推进宁夏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从另一方面看,宁夏各地近几年第二、第三产业及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中普遍出现了劳动力紧张与劳动力务工工资上涨的情况。与此相反,由于缺少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农村经营大户或其他经营主体来流转农户的承包土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小面积承包土地上,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由此既造成了农村劳动力闲置浪费,也不利于实现农民非农就业增收,阻碍着宁夏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既要大力引导扶持本地农民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还要积极引进社会企业或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带动各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加快推进宁夏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优先发展工业化

工业化的显著特征是产业高度集中和规模化、高效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持续创新和产业分工不断细化是工业化的灵魂,由此能够不断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和积累社会财富。为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就业和稳定增收,促进“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要优先发展工业化。早在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就进一步加快宁夏发展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区意识,深刻认识推动工业化是加快我们发展的必然选择,牢固树立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观念,从指导思想上、政策措施上、工作布署上、领导精力上、干部配备上形成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加快全区工业化进程,从整体上提升全区的经济实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推动下,几年来宁夏在工业发展上很抓重点技术改造,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和新建工业项目,着力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坚决限制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发展,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使宁夏工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宁夏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2010年,宁夏工业增加值达到630亿元,占全区GDP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9.9%,其中石嘴山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8亿元,占宁夏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5.1%,占石嘴山市GDP比例的54.7%,高于宁夏全区14.8个百分点。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化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制造业范畴,已经上升到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层次和高度。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布署。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