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及推广对宁夏农业和农村发展贡献巨大。三十多年来,宁夏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部门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使农业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已经建立健全了各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每万亩耕地拥有技术推广人员1.3名,居全国中上水平。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现科技人员和技术直接到户到田。健全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和发展着宁夏农业生产技术,对宁夏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宁夏小麦品种实现了4次更新换代,水稻品种实现了6次更新换代,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取得突破,2010年水稻创历史最高单产934公斤,玉米最高单产达到1314公斤。冬麦北移顺利推进,种植面积扩大到30万亩。枸杞、酿酒葡萄、马铃薯、灵武长枣、硒砂瓜等品种引进选育、栽培技术和贮藏深加工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培育了我区新兴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低产田改造、盐碱荒地开发利用、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不同生态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综合配套技术和示范样板。地膜覆盖、旱育稀植、农作物高效立体复合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大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宁夏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目前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由70年代的10%提高到2010年的50%。统计显示,1979年,宁夏农田化肥使用折合纯量仅为4.9万吨,2007年化肥使用折合纯量为34.6万吨,较1979年增加了近7倍。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1991年为2315吨,2007年增加到了7737吨,增加了近3.3倍。不断加强对重大病虫灾害发生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的研究,重大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控能力不断增强,植保减灾水平明显提高。
5.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宁夏已经围绕马铃薯、硒砂瓜、优质稻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建立起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立足区内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放眼全国引进知名企业,中粮、雨润、汇源等国际国内大型企业纷纷参与宁夏现代农业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截至2010年,全区设施农业已达105.78万亩,其中引黄灌区66.01万亩,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39.77万亩。
三、当前农村土地经营(使用)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经营(使用)权归农民或承包人所有,农村土地基本上按当时农村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已经难以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相适应。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的角度看,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面临三个突出矛盾:
(一)农民单家独户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在0.5公顷以下,而世界上中等收入以上的国家平均每个生产单位的面积是76.5公顷。由于耕地面积狭小,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或者小型农机具,机械化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大型农机具无法在分散的土地上作业,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内部分工的发展,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农村经济浓厚的小农经济长期不能发展突破,使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随着中国加入WTO,一方面,国外提高了农产品准入的门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外国农产品凭借其价格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冲击我国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农民因为拥有自己承包地而产生的恋土情结与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要求相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经营权有明确的界定,加上几千年来的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产生了恋土情节,一方面农民把土地作为解决生活资料的来源,把土地看成是应对务工、经商等不稳定的非农产业风险的一种生活手段,看做是自己一旦失败的最后归宿,是自己就业保障、生活福利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障的靠山。对农民而言,农村土地首先是一种“生存资料”和“生活保障”,因此农民对待农村土地经营首先追求的是生活资料的基本满足,而不是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提高,农民经营农村土地的出发点不是市场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基本生活手段稳定性。由此导致许多农民即使已经从事了非农产业也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宁愿粗放经营或抛荒,换句话说,承包制使许多农民既不能真正离开土地,又不愿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在人均农用土地资源高度缺乏的大背景下,一些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却面临着无地耕种的残酷现实,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通过规模种植取得更大效益的愿望无法实现,使得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不能通过扩大生产面积取得规模效益。因此,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既阻碍了广大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又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矛盾
农业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化生产要求其投入和从业者必须得到保障。但目前的现实却是:一方面分散经营使得社会资本无法大量进入,导致民间资本投入有限,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得到土地建基地,又要组织生产销售,精力分散,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门路,吸引部分农民离开了土地,大批年轻力壮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从事工业或三产服务。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剩下妇女、儿童、老人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现状。劳动力的减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降低,使许多先进农机具和实用技术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进程。
这些矛盾的存在,制约了当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那么,在不改变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中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搭建起了平台,也为土地经营权流转铺平了道路
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产业工人,城镇化建设更需要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向城镇聚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则需要更多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来实现。目前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和农村实现了就业,到200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3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使得许多土地耕作经营粗放,甚至撂荒;另一方面催生了各种类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了道路。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镇是个近郊型镇,2008年以前依托城市带动和邻近的工业企业,全镇75%的劳动力进城、进厂务工,尽管地方政府在着力号召调整种植业结构,但经济效益较低、耕种简单的春小麦在种植业中仍占较大的比例,使土地的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在成功引进中粮集团后,通过土地流转,中粮集团有偿取得了该镇近3万亩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制酱番茄,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农民不但可以直接从土地上获得流转租金,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放心离开土地,放手进城经商,进厂务工。
库兹涅兹产业发展理论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三类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将会发生规律性变化:第一产业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将先上升后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将稳定地上升。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也在发生变化,一大批新型农民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这一代农民工已不再将自己谋生、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土地上,他们已经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会从事自己父辈曾经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他们中有更多的人已经步入了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其中有些人已经不满足在工厂打工和从事传统商业购物、观光旅游、餐饮洗浴和家政等传统服务业,开始进入信息、物流、金融、会展经济、技术研发、咨询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诞生造成了广大农村农业劳动力素质的下降,许多地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多为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这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热切期盼着有人来承包经营自己的土地。
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必将被淘汰,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运行机制的规模经营将逐步发展,最终会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已成为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进程,也是工业化及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土地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均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经营的小规模和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机制,推行土地流转,使之适度集中,让有能力的社会主体经营,不但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且可进一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地尽其用的目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前提,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过程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总之,当前土地分散种植和小规模经营,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应用率低,农业整体经营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农业现代化技术、装备、理念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政策性保险为降低农业规模经营自然风险提供了保障。总体评价,当前以家庭分散种植为特征的土地小规模经营方式不利于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配置,不适应农民增收的需要。在维护农村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稳定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依靠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务工经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当前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对土地经营方式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