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宁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理论与实践
7584600000029

第29章 宁夏农业土地所有制沿革及农业生产力发展史(7)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宁夏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宁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59万亩,粮食总产为11.8亿公斤;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784.7万亩,粮食总产为32.35亿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425.7万亩和20.55亿公斤,粮食总产增加了近一倍。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9亿公斤,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五位。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据各地自然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南部山区马铃薯、中部干旱带的硒砂瓜和覆盖全区的设施蔬菜“三个百万亩”生产格局。同时,强势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优质粮、淡水鱼、酿酒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带,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统计显示,2008年宁夏特色优势农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2%,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3家,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到1300个,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宁夏,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8%。现代农业呈现加速发展、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为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村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农民素质则是根本的生产要素。1978年宁夏农村从业人数为94.7万人,三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从业人数逐步扩大,2007年增长为214.6万人,增长了近2.27倍。与此同时,宁夏农村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教育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教育与学习的良性环境,在广大农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已经愈来愈少,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比1985年的4.4年提高了2.3年,全体农村劳动者经过20多年的教育和培训,受教育程度由不足小学程度上升到小学文化程度以上,整体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一系列关于“三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宁夏坚持山川共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应用大为改观,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1.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三十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兴办农田水利,减免水旱灾害,保证农业增产”方针的指引下,励精图治,阔步前进,不断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兴建了一大批事关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灌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水利骨干工程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灌溉,大大提高了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治区成立以来,曾先后三次对黄河进行大规模的堤防整修、加固,累计加固和新修黄河干流堤防448.97公里。1998年以来,实施了黄河一、二期治理项目,初步归顺了河势,改善了堤防工程面貌,形成了配套的黄河防洪体系。2007年,按照自治区发展沿黄经济带和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实施了总长402公里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同时建成508公里的集防洪、交通、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滨河大道,2010年7月工程完工并全线贯通,沿岸由北到南的惠农、平罗、贺兰、银川、永宁、灵武、吴忠、青铜峡、中宁、中卫十座城市犹如颗颗明珠被这条玉带串连起来,构成纵贯宁夏南北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十个县的人口向此聚拢,“黄河金岸”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宁夏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引黄灌区位于宁夏中北部,千百年来,在黄河的哺育下,这里沟渠纵横、湖沼棋布、稻麦高产、瓜果甜蜜,是全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也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尤其是黄河青铜峡和沙坡头水利枢纽的建成,结束了灌区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灌溉保证率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灌区以规范用水管理和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各级灌排渠沟纵横交错,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已经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的农业灌溉格局,灌溉面积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连年丰收,有效地保障了自治区的粮食安全和灌区农业的发展及农民的增收致富。

20世纪80年代开始,灌区有重点地对主要干渠进行了除险加固,更新改造了主要水利建筑物和渠道的险工险段,实施了以支斗渠防渗砌护为主要内容的节水改造。80年代后期,宁夏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地区,全区上下以这一项目为抓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一百多万亩中低产田排灌条件得以改善。1998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改造项目,对河西、河东、卫宁、固海四大灌区进行维修、扩建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到2007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04亿元,砌护渠道599公里,除险加固渠道110公里,改造各类建筑物7547座,新建、改造各类泵站40座,打井918眼,改造测量水设施1350座,建立水情遥测站127个、雨量站60个,通信基站11个,解决了近40万亩农田“灌水难”问题,发展井渠结合灌溉面积60万亩,整治排水沟道158千米,使灌区跑冒滴漏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目前,全区灌溉面积达到780万亩,水浇地面积达到了83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20万亩,农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确保了全区粮食总产稳定在300万吨以上的战略目标。同时,积极探索改革水管体制,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基本建立,并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项目和工程的建设,使得引黄灌区以占全区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四分之三的粮食,农业产值占全区87%,成为宁夏农业和经济的精华地带。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山区修建扬黄工程,提水上山,解决生产水源,重点在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和自流灌区边缘大规模建设扬黄上山工程,截至目前共建成固海、盐环定、红寺堡等大中型扬水工程12处,泵站60座,总装机容量42.29万千瓦,年供水量8.6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60万亩,通过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的创新,建设了中部干旱带百万亩补灌工程,实现了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新突破,使之成为国内最大的扶贫工程、宁夏贫困地区最主要的生态保护工程、最可靠的水源保障工程。由此形成了占全区引黄灌溉面积近四分之一的扬黄新灌区,通过移民,一批批贫困百姓走出了西海固,在新灌区安家落户,并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使中部干旱带回族聚居区70万人无温饱之忧、57万头牲畜无干渴之苦。

2.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1978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9.2万千瓦,2007年增加到了629.8万千瓦,增长了9.1倍;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从1978年的4874台增加到了2007年的15414台,增长了3.16倍,动力由18.6万千瓦增加到了42.6万千瓦,增长了2.3倍;小型拖拉机拥有量从1978年的1.2万台增加到了2007年的17.0万台,增加了14.2倍,动力由10.7万千瓦增加到了182.2万千瓦,增加了17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由1978年的0.8万部增加到了2007年的2.9万部,增加了3.6倍;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和动力由1978年的155台、0.5万千瓦分别增加到了2007年的3095台和10.4万千瓦。2010年,全区机械耕地面积达到1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2%;机械播种面积达到87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4%,灌区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达到30%以上,优质牧草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70%以上,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30%以上,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突破口,逐步加快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同时,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10年底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达到175多家,其中,组建的大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达到24家,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大型农机作业公司,全区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服务面积400多万亩,推进了农机服务产业化。

3.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多年来,我区始终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逐步优化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使农业生产走上了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区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和马铃薯外,各类经济作物、蔬菜、林果种类不断增加,品种更是不断更新。小麦品种实现了四次更新,经历了从碧蚂1号、碧玉麦、阿勃、斗地一号到宁春4号;水稻品种实现了六次更新,第一次更新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主要推广京祖107、青森5号、国光、田泰和兴亚,60年代开始第二次更新,主推杂交10、12号,第三次更新是1974年随着卷秧育苗技术的推广,京引39号成为主栽品种,搭配品种有银粳1号、永丰、宁粳3号、4号等,第四次更新是在1988年后,本区育成的宁粳7、9、10、11号成为当家品种,第五次更新是在90年代中后期,水稻品种趋向多元化,以宁粳16号为主的许多品种大面积种植,进入21世纪,宁夏地区水稻品种更加丰富,早中晚熟类型品种不断增加,没有哪一个品种能长时间占据主栽地位,品种更换频繁,目前主推的品种主要有宁粳27、28、33、38、40、41、43号及96D10(富源4号)和节3(吉粳105);玉米实现了五次品种更新,20世纪50年代初都是地方品种,70年代引进杂交种忻黄单40号、忻黄单9号,宁单1、2、3、4、6号也开始推广,1986年开始推广种植中单2号,90年代后,宁夏平原开始种植掖单13号、19号、42号和丹玉13号,90年代中后期登海3号、4号开始大面积种植,进入21世纪,玉米品种更加丰富,正大12号、永玉3号、沈单16号、登海系列品种均有大面积种植。2010年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仅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和小杂粮就推广了49个品种,水稻、玉米分别取得了934公斤和1314公斤的历史最高单产记录。每一次品种的更新换代都对我区粮食增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历史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