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了解疾病护理(实用生活文库)
7582600000029

第29章 肝性脑病

疾病简介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的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疾病解析

【病因】

1.发病原因。①重症病毒性肝炎。②各种类型的肝硬化。③原发性肝癌。④弥漫性肝病的终末期。⑤门静脉分流术后亦可出现。

2.诱因。①常因食管静脉曲张引起大量出血。②各种感染、细菌毒素加重肝损害。③大量利尿药的应用或放腹水可造成短期内反复放腹水或一次大量放腹水,可诱发肝性脑病。

低钾,诱发肝性脑病。④大量摄入蛋白使血氨增加而诱发肝性脑病。⑤使用强镇静药及其他对肝有损害的药物。⑥短期内反复放腹水或一次大量放腹水,可诱发肝性脑病。

【临床表现】

①除原有肝病特征外,主要是脑病表现,即精神错乱和运动异常。前者表现为神志恍惚,沉默,情绪低落等表现,也有兴奋、狂躁转为精神抑制至昏迷,抑制和兴奋也可交替出现,最后发生昏迷。肝性脑病患者的运动异常以扑翼样震颤最具特征。②肝性脑病患者呼气中有特殊肝臭。③常有黄疸、出血倾向及各种感染。

【治疗原则】

①去除诱因。②暂禁蛋白质饮食。③控制感染。④给予降血氨药物。

【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多数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前都有脾气性格的改变,情绪反常和行为错乱,如暴躁、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抑郁、睡眠节律紊乱、昼夜颠倒、定向力下降、多语等。尤其是夜间必须加

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强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观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采取与患者交谈的方式,了解反应性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记忆力等,早期患者回答简单问题时常出现错误或反应迟钝。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

2.昏迷护理。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及压眶反应等。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机体的缺氧。

(1)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注意口腔护理,肝性脑病患者呼气中有肝臭味,而且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引起口腔感染。昏迷者每日做2~4次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应将棉球的水拧干,防止吸人性肺炎,棉球包住止血钳前端,避免损伤口腔黏膜,操作前后应清点棉球数目,以防引起窒息。

注意口腔护理,肝性脑病患者呼气中有肝臭味,而且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引起口腔感染。

(3)肝昏迷患者常伴有尿失禁或尿潴留,应留置导尿管定时间歇放尿,一般为4小时1次,记录尿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等,定期送尿液检查,保持外阴的清洁,注意肛周及会阴皮肤的保护。

3.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安全护理。对躁动的患者要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以免发生意外。

4.控制饮食。重症肝性脑病开始数日禁食或严格控制蛋白质入量(包括昏迷期给予鼻饲),以后逐渐增至30~50g/d,食物以水果及稀饭、面和饼干等为主。宜少量多餐,禁食蛋白不宜过久.随着病情改善,可给少量豆浆、牛奶和蛋类,足量的葡萄糖除可供给热量,减少组织蛋白分解外,还有利于降血氨。经胃肠道和注射途径,给予各种维生素十分重要,尤其是维生素B族、C和K。较佳,维生素A、D和叶酸也应当补充。水的输入以满足生理需要,成人每日1500ml或一日尿量加500ml,必须注意补钾,待神志清楚后逐步增加蛋白质,以植物蛋白为主,但必须控制在40g以下。

慎用药物。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慎用镇静剂,一则避面掩盖病情,二则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5.慎用药物。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慎用镇静剂,一则避面掩盖病情,二则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6.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有便秘时导泻或灌肠,有利于清除肠内含氨的物质,必要时给予米醋稀释液灌肠通便,禁用肥皂水,预防肝性脑病。对服导泻药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加强肛周皮肤护理,防止因排便次数多或便器摩擦而导致臀部及肛周皮肤损伤、糜烂。

1.患者因肝功能损害,对麻醉、止痛、安眠、镇静等类药物应慎重选用,防止加重肝脏负担,引起不可逆的昏迷。

2.急性感染也是重要的诱发原因,必须及时有效处理,如患者已出现早期肝昏迷的表现.应避免腹腔穿刺引流和使用利尿药。

3.加强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蛋白质饮食与肝硬化恢复及肝性脑病之间的关系。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对不能自我节制的患者,耐心说明并对患者进食情况严格进行监督。

4.帮助和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肝性脑病的基本医学知识,防止一切诱因。定期随访。防止和减少发生肝性脑病,指导家属学会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性格行为及睡眠等有关精神症状的改变,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