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旁通法无非是以某一事物为中心,然后分析其周围环境,获得启发,进行强制旁通联想——尽量把周围的事物与要解决的问题相联。上述故事是一个范例。美国C.S.赫瓦德发明了焦点法。其特点:,最终达到的要求(即输出)是固定的,即决策目标是固定的;而考虑方案的出发点(输入)却可以是随意选定的,最终要在“输出”上会合起来。例如银行要对大家宣传储蓄,希望更多的人去储蓄,那这储蓄就是目标或焦点,即“输出”,而出发点却是可随意选择的。比如该地时有洪水发生,可将“洪水”列为出发点,即“输入”,后再从“输入”入手进行联想,想出来的办法或思路要与“输出”尽量联在一起,若联系不上,就改从“输出”角度反过去联想。反复几次旁通,然后便把能联系上的关系全部聚集起来,从中选择可用之物。比如上例“洪水”同“储蓄”的关系就可以作这样联想:洪水——房屋被淹——家具损坏——家具需要修理或新购——需要钱支付开支——有备不愁——储蓄。
焦点对事物所选择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首先,强制联想的焦点是某一事物是:例如某工厂生产一种新式茶杯,那么以“茶杯”为焦点,联想到许多无关的事物,引发许多新的创造:
1.与椅子相联系,想出了可固定在椅子上的一种茶杯,用时取下,不用时挂在椅子旁。
2.与收音机相联系,想出了懂音乐的茶杯,往茶杯里一倒水,便发出美妙的音乐。
3.与电视相联系,想出有各种图案的茶杯,一倒上水,杯底就会呈现彩色图案;水没了,图案便消失了。
4.与电冰箱相联系,想到能自动调温的茶杯。
5.与橡皮联系在一起,想到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不碎茶杯,适宜孩子使用。
第一,某词汇或语句为焦点。比如以人字组成系列复合词:人口、人类、人们、人间、人事等等。以“学”为焦点也有许多:学问、学海、学术、学究、学长、学习、学业、学生等等。
第二,焦点问题的旁通联想思考。有位心理学家曾讲过一事例:一天夜晚,在漫长的公路上,一辆车胎破裂了,尽管有备胎,但要换车胎就必须悬起汽车来,这项笨重的工作当时根本不能解决。司机知道离此不远处,有一加油站,可借一条板凳来帮助换胎。于是就徒步前行……不一会儿,又来了一辆汽车,同样是轮胎坏了。这位司机马上在周围到处观察,寻找可用之物。先是公路旁有棵大树,然后是公路的另一边有堆稻草,然后将稻草编成绳子挂于树上,将车头吊起换胎,完事后继续前进。可前一位司机却仍在路上疲惫地走着。
后一司机运用焦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其周围的因素,而前一司机还是未用办法,因此产生了同一问题解决的效率差异。
旁通思考法就是由一事物触类旁通而想到另一件事物。旁通思考法带有强制性思考的色彩。
迁移思考法与重组思考法
迁移思考法
迁移法就是将此处的事物或特征及原理和方法,移向彼处而引发创造的一种方法。迁移法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创造技术。它可以在所有领域创造奇迹。
其具体操作方式:
1.同一领域的迁移。两种情况:
(1)从物体的此处移向另一处。例如移植皮肤。人的某部位受伤或发生溃烂,需新的皮肤,于是外科医生就从身上的另一处取下一块皮肤移植到伤口处,是很常见的现象。
(2)两个物体之间的移动。这类迁移在科学创造上随处可见。最常见的就是农艺上的嫁接和器官移植手术。例如日本千叶县一农民,他把西瓜苗嫁接到南瓜秧上,结果收获时,西瓜均在13公斤以上。日本一家实验场,将西红柿秧嫁接在树上,一次可结3000多个西红柿。外科手术中,目前人类可对心、肝、肺、眼角膜等20多种器官进行移植。
2.不同领域的迁移。
(1)原理迁移法。即把获得的原理从某一领域中迁移到另一领域中去的方法。比如,达尔文将人口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中的生存竞争原理移植到生物领域,从而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2)方法迁移法。即从研究的方法迁移某一领域中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事实表明,尽管不同领域中的研究对象不同,但一些方法是可以通用的。例如人们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的问题;用哲学方法研究逻辑学问题;用物理学方法研究化学领域中的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取得创造性成果。
(3)技术手段、功能迁移法。是将某一领域中的技术手段、装置、措施和功能迁移到另一领域中,并依据新要求进行相应变换、组合、扩展应用领域而引发的创造。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创造技法。例如,一次,爱迪生对电极上的一个装置进行改进,不小心将装置上的针尖触到正在滑动的电极带上。针尖在刻有线和点的符号上迅速划过,响起类似音乐的嗡嗡响声。依据这一发现聪明的爱迪生设计了第一台留声机。目前广泛使用的拉链是一位叫贾德森的美国人发明的。原是为解决系鞋带麻烦的问题而发明的,但生产出来后却没人买,后有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将其装在钱包上,顿时打开了销路。然后又将其移植到空军飞行服上、外套和裤子上。从此拉链被广泛使用开来。
想要很好地掌握迁移法,必须处处做有心人,否则,本可以迁移的事物不去迁移,别人迁移后,才如梦初醒,后悔晚矣。例如广泛使用的电梯就经历了一个这样阶段。早于1898年,就已能批量生产自动电梯了,可直至二三十年后,这种电动提升装置才被用于矿井作业。这就是因未对其功能和特性及时迁移的缘由。而与此不同的是防震玻璃的发明。一天,法国化学家贝奈弟特斯实验室的药瓶被打翻在地,瓶子虽布满了裂纹,却无一块碎片,原因是瓶内的化学药品由于不断挥发,在瓶上留下了一层透明坚韧的薄膜。过了一段时间,贝奈弟特斯从报上看到连续发生车祸,车窗玻璃碎后伤到乘客的消息时,立刻想到上次在实验室发生的事情,他便将其迁移过来,不分昼夜地调制药品、进行实验,终于研制出了防震安全玻璃。
本来生活中一些事物可以发挥大量的功能与作用,但因长期在某一狭窄领域使用,就形成了某种定势,从而影响到向其他方面或其他领域进行迁移,最终影响了其他功能的发挥。因此,使用迁移法产生创造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既成现实的影响。例如在一战初期,飞机只用来运送军用物资,结果使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大受到限制。是残酷的战争打破了这种定势。一次,一飞行员在飞行中掏出手枪射向敌机。后来一些法国飞行员携带砖块砸向德国飞机,有些则用钢箭投掷。之后,法国飞机装上了机枪一下子就把德国飞机打下来两架。这样交战双方才彻底改变了习惯思维。例如炸药,自发明以来,就始终与死亡相联。可西安市中心医院泌尿科大夫却将其迁移到治疗结石病,并取得成功。一种带着微型炸弹的器械,沿患者的尿道进入膀胱,夹住结石,打开爆炸开关,顿时干枣般大的结石被炸成几瓣,先后排出尿道,而膀胱没有任何损伤,患者也只是在爆炸时,感到小腹有点麻的微震感。这种由迁移产生的医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赞扬。再如,将激光技术迁移到工业加工部门,便研制出了激光打印机;迁移到环保领域,发明了激光测污雷达等等。
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低级与高级形式领域中的科学方法进行互相迁移;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方法)可移向一切领域,同样,亦可将多个领域中的科学方法迁移到同一领域,即综合应用各个领域的方法去研究同一对象(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等)。
迁移思考法是将此处的事物或特征、原理或方法,移向彼处而引发创造的方法。迁移思考法可以在相同领域中使用,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使用。重要的是要善于打破固定模式与固定心理的束缚。
重组思考法
重组思考法亦称形态综合法、形态方格法或棋盘法,是将事物不同元素或因素再次加以组合或排列而引发创造的方法。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开韦首先提出来的。其立足点是:并非很多创造物或发明物都是全新的事物,往往是利用已知或已有事物为元素的再次排列和组合。
组合是很多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重视部分。爱因斯坦曾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他还说:“一个为了更经济地满足人类需要而找出已知装备的新的组合的人,就是发明家。”1981年,我国科学家赵红洲提出“知识单元”的概念。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就是调动“知识单元”再次组合的能力。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道:“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确实,生活中的大千世界不过是由100多种元素,300多种基本粒子,通过不同排列组合而组成的。
组合在科学理论的创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古老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以及19世纪出现的非欧几何学与16世纪诞生的物理学,在300多年时间里看不出有什么联系。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几何学与物理学中的引力场干系甚大:引力场中的很多物理量,都能在黎曼几何中发现相应的几何量——引力场理论同黎曼几何,在爱因斯坦看来简直就是连体婴儿,二者共同托出精妙绝伦的广义相对论之花。文学上的如:典型形象猪八戒、美人鱼等艺术形象都是由组合实现的,可以说没有组合就没有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就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常常是他们的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凑起来的角色。”名著《阿Q正传》就是这样拼凑的: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农民式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阿Q,而鲁迅给他戴的是毡帽。俄罗斯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创作中也常用组合法。他说:“如果一个作家能从20个到50个,以至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因此,浮士德、哈姆雷特、堂·吉诃德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组合法也适合景物的描写。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中的残阳、江水、月夜、露水等等是很平常的事物,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便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音乐上仅有七个音符,而音乐家却能通过排列组合演奏出无穷无尽的美妙乐曲。“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是最好的说明。
生活中,重组法更是用途广泛。带橡皮的铅笔就是重组法的产物。有位叫海曼的画家,经常随便丢橡皮,用时就到处找。因此,他把橡皮拴在铅笔后端,这样,就不会到处找了。这笔被海曼的朋友看见了。于是他设计出带橡皮的铅笔,并申请了专利。海曼的精心启发了朋友的创造契机。北京西郊木材厂王洪钧运用分解组合的原理,发明了构件组合家具,26种不同规格的木板,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只需10分钟就可以组装成各式组合家具。湖南省桃江县农民杨国锋搞的“立体农业”也是典型的组合创造例子:杨国峰家养了几十头猪,猪栅周围的墙壁上的鸡笼内养了许多鸡,掉下来的鸡粪成为猪最爱吃的饲料。猪粪流入旁边池子里,用来沤沼气,沼气可用来煮饭、点灯,这样省煤、省柴、还清洁卫生。沤完沼气的粪渣流入房边的鱼塘里,成为鱼的饲料。鱼塘的周围种上葡萄,架子伸到鱼塘上空,夏天鱼儿还可乘凉。夜里鱼塘中央点上一盏灯,飞蛾碰到灯泡上,掉入塘里,成为鱼的食物。就这样,他为农业找到了一条生态平衡的好路子,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中,重组法可分解或一些具体的方法:
1.成组组合。将想到的事物或要改进的产品逐一列举出来,然后留意选择其中两项,将其巧妙地组合起来,变成一种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新事物。比如轮椅与坦克车组合,设计出坦克车轮椅;摩托车与电车组合,研制出电动摩托车;汽车与轮船组合,设计出水陆两用车;自行车与摩托车组合,发明了机动脚踏自行车;汽车与火箭组合,生产出流线型火箭赛车。
2.同物自组。将同一事物两两组合在一起,既对称美观,又起到出忽意料的效果。比如“对笔”、“子母表”、“双人自行车”等。
3.再次组合。将分解旧事物,顺序打乱,然后再次组合或改为新顺序。如:以前的电话听筒、发话筒是分开的,用起来不方便。后来,人们将其再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组合体。
4.内插组合。以某一物品为主,在它内部插入其他物品,从而变成一个新颖的组合。比如音乐盒插入牙刷、茶壶、怀表等物品,分别变成音乐牙刷、音乐茶壶、音乐怀表等。
5.用途组合。将有不同用途的东西改装后合并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物品,从而具有了更多的用途。比如,将刀、叉、勺、筷、锥、瓶启等放在一起便是。
6.方便组合。将几种常用又类似的东西组合、配套,使用方便。如外出需要一些日常用品,如手电筒、皮鞋刷、剃须刀等,携带不方便,易丢失;有人在手电筒的基础上做成五功能小电器。电池筒和头部是基础件,可装配成照明头、剃须头、微型风扇头、微型吸尘器头、鞋刷头。头和基础件可以装配在一起,需要哪种功能,就装哪种头,整个部件装在一个盒内,方便携带。
重组思考法的实质就是将事物的不同元素或因素重新加以排列或组合产生新的创造。它的优势就是利用有限的信息制造无限的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