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中华笑话精典
7574000000024

第24章 名谜掌故篇(9)

这一时期的谜家还有李士英、须子寿、刘君锡、花士良、魏士贤、丁仲明、孙行简、邾启文等人。当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好猜谜,也制谜。明朝王文禄在《龙兴慈记》中记录了朱元璋以谜的形式记下了他与妓女同居,作为生子封王的凭记。徐祯卿《翦胜野闻》中也曾记载朱元璋元宵夜微服出游,猜“淮西妇人好大脚”画谜的事。

上面列举了多名元末明初谜家的简历,都出自《录鬼簿续编》。这《录鬼簿》是一部什么书呢?

《录鬼簿》,一部戏曲书,元代钟嗣成作,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年)自序。载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姓名,各附小传和作曲目录。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姓名不详,一说贾仲明作。载元、明杂剧作家和作品名称,体例与《录鬼簿》相同。历来研究元、明杂剧和散曲作家史料,大多以此二书为依据。

史料记载如上,可惜的是对这些作家的谜事活动却没有记载。仅在贾仲明的“续编”中提到一些善于隐语的散曲作家。更为可惜的是,“续编”中,无一谜例。贾仲明何许人也?

贾仲明(1343—?)一作贾仲名。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明成祖即位前,他曾为侍从。卒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以后。所作杂剧今知者有16种。另存有一些散曲。

所有这些戏曲家,对谜纯属娱乐而已,一笑了之。这大概也是没有他们的谜作传世的合乎情理的解释。明中叶以后,有几位文学家、戏曲家爱谜,有谜作传世,在他们的著作里收入了谜作。如徐渭(文长)的专著《徐文长选稿》卷二十四《灯谜》一节收有27则谜语。后人辑有《徐文长谜稿》,其中收百余条谜。

当时的谜事活动很活跃,参与者阶层广泛,在知识阶层和平民群体中,好谜者甚众。

黄周星谜作

黄周星(1611—1680)明代谜家。字九烟,浙江上元人。幼遭流落,育于湖南湘潭周氏,从姓周,单名星。后举崇祯庚辰进士,官户部主事,奏请复姓,为黄周星。明亡后,他转徙江南无定居,自更名号,日人,字略似,号半非道人,作《黄人谣》以明志。名其堂为“夏为堂”,意为华夏之人,富有民族气节。好结社与文士交,在杭州西湖集“寻云榭社”,在金陵(今南京)集“古欢社”,在广陵(今扬州)集“木兰亭社”。著有《刍狗斋集》、《度词四十笺》。创酒令用灯谜,为当时士大夫倾倒之至,被推为谜家宗匠。

在黄周星编的《廋词四十笺》中集中了他的代表谜作。

1.一声方启蛰,花发十千香。(唐代人名)雷万春

2.他家做知县,与我有何干?(传说人物)伊尹

释:伊,第二人称;尹:古时官名令尹,即知县。尚有官尹、道尹。

3.自起开笼放白鹇。(明代人)展禽

4.民以食为天,通场第一篇。(明代人)米元章

5.丈二将军举鼎行。(唐代人)高力士

6.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晋代人)山涛

7.不知医药何来,忽然沉疴脱体。(汉代人)霍去病

8.金仙捧露万年长。(古人一)盘古

释:金仙捧(盘)露;万年即“古”。

9.不是桂花即菊花,梅莲兰蕙不如她。(汉代人)黄香

释:黄香是女四孝中,为父温席的孝子。

10.寂寂长门有异人。(春秋人)宫之奇

11.危峰犹在望,缓步已山腰。(战国人)高渐离

12.汉家子弟隶梨园。(六朝人)刘伶

13.丹砂染就一猪儿。(战国人)朱亥

14.兵部灯笼满街挂。(宋代人)司马光

15.姓也是姓,名也是名,姓也像名,名也像姓,其名无人名,其姓有人姓,姓是有人名,名是无人姓。(三代人)伊尹

16.鸣金收队后,不禁往来人。(战国人二)毕战、许行

17.猢狲皮作外郎袍。(春秋人)申包胥

18.手挽千钧弩,口含百沸泉。(汉代人)张汤

19.乳哺呱呱只想娘。(春秋人)子思

20.千仞岗头去采薪。(春秋人)高柴

21.落花满地无人扫,半夜敲门不着惊。(六朝人)谢安

22.不须尚缄默,且自得逍遥。(春秋人)言游

23.弥天网里且潜人。(唐代人)罗隐

24.芳兰已尽变,极目盼天涯。(汉代人)萧望之

25.两人并辔入皇都。(宋代人)冯京

26.百亩原来授一夫。(战国人)田单

27.梁鸿孟光不着绮罗裳。(三国人)吕布

28.吾语汝。(战国人)告子

29.青龙门外岁朝寒。(汉代人)东方朔

释:青龙为东方星宿。

30.新莽亲排八阵图。(宋代人)王安石

黄周星制谜的手法几乎都采用制谜的主要技法——会意体,即在谜面文字中隐含谜底文字之意,这就是灯谜的本质之一——汉字字义的变化,通过别意来展示谜底。

明代晚期,灯谜已初具规模,在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方面,大大超过了前朝任何一个时期。他的谜作已过400多年了,但有部分谜作仍有相当的生机。如“罗隐”谜“弥天网里且潜人”,谜面为“弥天网里”会意为“罗”,“潜人”即“隐”。此为标准的会意法,这种成谜手法今仍沿用。如与罗成结金兰(电脑用语)——网友。又如,汉家子弟隶梨园。“汉”借代会意为“刘”,“梨园”为伶人,谜底为刘伶。现代谜亦用朝代借代会意法。如汉光武中兴(京剧演员)——刘秀荣。

这一时期,有几位颇为有名的文学家,除写小说外,也喜欢制谜,并且把自己制的谜放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

冯梦龙谜作

冯梦龙(1574—1646)明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曾任寿宁县知县,参加过抗清运动,后死于故乡江苏吴县。

冯梦龙的思想,受市民意识影响,重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笔记《古今谈概》,还有戏曲、传奇、剧本等。

冯梦龙撰写的《黄山集》是一本谜集。全书搜集和创作有67条谜,有物谜、字谜等,通俗风趣。

冯梦龙谜作选:

1.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有些阴阳之气。(打一字)卜

释:卜字一点象形葫芦。

2.三王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打一字)四

3.遇弱便欺,撞硬就住,有隙即入,无孔弗钻。(打一物)风

4.驱除炎热,扫荡烟云,九江声著,四海威行。(打一物)风

5.丝虽长,湿哩搓弗得;个线经虽密,干了织弗得个绢。(打一物)雨

释:丝、线比喻下雨。

6.冷便爱,热便怕,有子花儿,结弗得果,有子珠儿,穿弗得个花。(打一物)雪

按:3~6,谜目依现代谜应标“自然现象”。

7.小时皮包头,大来忒头,紫金光郎头。(打一物)茄子

释:忒(tè)差。意为交错,脱开来。

8.青皮光棍紫绿衣,脱了衣儿看象棋,老头儿惹了口里嚼弗在,甘来甜头上讨便。(打一物)甘蔗

9.小囡儿天性尖酸,教人咽唾弗曾干,凭你青皮古怪,弄熟之时口自软。(打一物)梅子

10.捋尖鹅卵面,极是惹人欢,红嘴儿亲,白牙齿含,肉肉一到手,两片都不管。(打一物)瓜子

按:7~10谜目依现代谜应标“食物”。

11.两条带儿翘翘,两只袖儿嚣嚣,绕穿柳巷,又去花街,引得花姐儿拿扇打。(打动物)蝴蝶

12.行也是行,立也是行,坐也是行,卧也是行。(打动物)鱼

13.行也是立,立也是立,坐也是立,卧也是立。(打动物)鹤

14.看时有节,摸时无节,两头冰冷,中间大热。(用物)日历

15.弗是亲也叫眷,就是年多也叫生,弗曾头低就是拜,推我首席坐居中。(打一物)拜客柬

16.南面而立,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打一物)镜子

17.小小身儿不大,千两黄金无价,爱搽满面胭脂,常在花前月下。(打一物)印章

18.少年发白老来黑,有事秃头闲带巾,凭你先生管得紧,管得头来弗管身。(用物)笔

19.黄家女,杨家妇,背儿滑滑光光,齿儿俐俐伶伶,乱法强私通,私通不到头。(用物)木梳

释:法谐音发。黄、杨指木而言。

20.身子生来六七寸,着子相嵌绿背心,方方正正乌云鬓,光光滑滑下半身,悔气遇子精油嘴,把头来摇得紧。(用物)牙刷

21.身子圆圆,有耳不听旁人言,有脚不闲行,有口不说是和非,有时火热心肠,有时心灰心冷。(用物)香炉

22.有意头相合,无情两脚开,中间已分定,长短任君裁。(用物)剪刀

23.一点分明值千金,光华只怕冷风侵,东君若肯勤挑剔,敢向尊前不尽心。(用物)灯

24.缠住子弗肯放,一步步儿拘得紧,要你越消瘦,越伶仃。(人事)裹脚

释:谜目“人事”即现代谜标“日常行为”。

冯梦龙的谜语,有他的特点:

谜面中有方言,如弗得、小囡、光郎头等,语言通俗口语化,为当时吴地民众所接受。但北地人读之不顺口。这一点与黄周星的谜有较大差别。黄的谜作,属正在向灯谜方向进展,而冯的谜,都停在口头流传的谜语形式。明代末期谜格出现后,灯谜与谜语才正式分道扬镳。

冯梦龙所选的谜材是物、人的活动、自然现象等,而黄周星的谜材却是人名。黄谜是用意来展示灯谜初级阶段表现形式,冯梦龙则是描述谜底的样子、规格及活动方式。

喜作灯谜的阮大铖

明代末年依附于魏忠贤的阮大铖,崇祯时被废斥,匿居南京。这个人在政事上是个不耻于人的奸佞之徒,但却喜欢灯谜,而且写了四种戏本。其中有一种名叫《春灯谜》,这剧中曲子词活灵活现地描述了猜灯谜现场人们的活动情况:

“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祥。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

曲子词开头将猜谜活动比作“闹场”,想必热闹非常。人们竞相猜射,实实地“搅肠”,指猜谜人冥思苦素,甘心为谜“搅肠”。猜中的有奖馈赠,不中的还要领罪,且甘心愿意,实闻所未闻。当年梅兰芳曾演出过《春灯谜》,不知是否阮的剧本。

阮大铖在《春灯谜》中,还有这样两则谜:

不是竹筒没左边,还是驴儿没右边。

阁下有眼长松树,小姐樱唇不见得圆。(打汉代人名)

司马相如

孩儿不见一点血,几个先生忘记了撇。只有一字折两点,也不粗糙也不黑。(打汉代人名)孟光

上面两则人名谜,是以当时盛行拆字离合法成谜,谜面文句之间,毫无联系,一句一个意思。这种割裂句式又无内容的所谓诗句,也就是将人名的每个字拆开,拟出一句话,最后缀在一起,以谜面的形式出现。这种不在谜面文义上下功夫,勉强成谜,自然没有什么谜味可谈了。这两则谜与徐渭的谜作相比,实实天壤之别。“阁下有眼长松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要说在今天,就是在当时也是讲不通的。为了一个“相”字,便篡出这样一句没有实意的话,就是为了拆字而拆字。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谜面不成文”,表达不出一定的意思。试想,谜面文字没任何意思,使人如何去猜呢?

独脚虎谜

吴地有一僧人名柏子亭,一日出憩一店舍,店主出纸笔求诗,僧遂用笔写了一绝,贴于壁上,没有人能解释。一天,柏子亭好友亦憩于其舍,忽然指着墙上的诗,大笑说:“此诗谁人所作?盖嘲店中无香、烛、纸、马耳!”

门前不见木樨开,

按:木樨(xī,不读xū)为桂花之别称,桂花开香馥之极,故日无香(供佛之香)。

唯有松梅两处栽。

按: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言其无竹(烛)。

腹内有诗无所写(无纸),

往来都把轿儿抬(无马,指祭祀用的纸马儿)。

这四句诗,每句打一物,用谐音竹、烛,还用了夹击法,只说松梅,指无竹,香味的香别意为供香之香,一为气味,一为用物,别解有致。

这一时期有一位精通谜道的贺从善,对元代以来相传的“独脚虎”谜,颇有研究。曾著《千文虎》,书中全部是他创作的“独脚虎”谜。可惜原著早已散失无存。郎瑛《七修类稿·千文虎序》:“予友贺从善者,世居钱塘,幼好读书,医药自给,亦能隐语。凡有诗谜若干篇,后习者宗之。……‘予尝闻先辈云,更作三句以成诗,惜乎只有一句,更难于谜,故号日独脚虎。’……”

近年来谜界误将单字面谜认作独脚虎。据北平丁卯谜社孙经存老先生讲:“这是因独字演绎之误;‘独’可作‘单’解,但‘脚’又该作何解呢?‘脚’当是诗词中韵脚之脚。‘独脚’者自然是单句,而不是单字。再有三句便可成诗。”

独脚虎谜是对灯谜谜面而言,要求自拟七字为面,讲求文采,平仄分明。它的独特之处,不易“撞车”,扣合严谨。当初北平的不少谜社沿用此法,故被称之为北派谜之正宗。

独脚虎谜例:

春风得意花千蕊(四字市招)暖气开放

落花满园看不得(四字服务用语)多谢光顾

月挂枝头杜鹃鸣(打一字)棚

梨花带雨泪如珠(歌手连歌名)那英·水汪汪

寒风凛冽梅初绽(四字市招)冷气开放

碧叶樱桃雨濛濛(食品添加剂)青红丝

这一时期,扬州出现了一位灯谜史上闪烁光辉的大家——马苍山。他在《韵鹤轩笔谈》中,首次将谜界流传的灯谜谜格归纳成为“广陵十八格”,计: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卷帘、徐妃、寿星、粉底、虾须、燕尾、比干、钩帘、含沙、鸳鸯、钓鱼、碎锦、回文等。广陵十八格的问世,不仅使谜格逐步规范,而且对于灯谜的发展,尤其是对开拓谜材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由于灯谜谜格的规范化,它像楚河汉界,鲜明地将灯谜与谜语更加严格地区分开来。

广陵十八格中会意、典雅、传神等不属谜格,它是创作灯谜的技法。另外钩帘、钓鱼、含沙等,今已不存。“碑阴”已成古董,也非谜格,其他流传至今,仍在应用。尤其是“卷帘格”成为现代灯谜备受推崇的谜格。马苍山的功绩,名垂谜史。

费源灯谜

前面讲过灯谜起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清代中叶以后,无论是谜家、灯谜专著、谜社、谜事活动、谜集,尤其是灯谜理论和制谜水平,都得到空前发展,远非前朝任何时代可比。

据钱南扬先生《谜史》中说:

嘉道以降,新声竞喝,而古谜遂衰。同光之际,京师灯谜极盛,当时所谓十五家谜者,名遍海内,其《同岑》一集,猜谜者奉为圭皋也……自今谜盛行,视古谜为卑鄙,不复出诸士大夫之口。而宋明谜语,遂仅流传于民间,盖妇人孺子,口耳相传。

在这一阶段,灯谜在知识阶层这个群体的多年经营下,朝着文人雅士之娱乐方向,又大大迈进了一步,文义谜更加突出。

清取代了明,而且是满族取代了汉族。由于清前几朝帝王坚持满汉平等的政策,致使不少满官习学汉文,满族文字是符号式的,而汉族语言内涵深邃,因而吸引了不少满官。有不少明代官员不愿为所谓“异族侵华”的皇朝出力,或弃官为民,或隐居厌世。所有这些现象,为灯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代猜灯谜时的情景,除某诗词偶有所记外,笔记文章中亦有详细的实况记录。顾铁卿的《清嘉录·打灯谜》载:

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隃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

注:谜头即今日之谜目。“隃麋”,古县名,因隃麋泽得名,在今陕西千阳东,以产墨闻名,后世因以为墨的代称。“陟厘”,纸名,用水苔做成,即苔纸,亦称侧理纸。“不律”笔的别名。《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不律切音为笔“bi”合成笔的音。端溪,古县名,以端溪水得名,“端”为端砚产地,今广东肇庆市。“羽鳞”指谜目为禽类。

当时谜人结社,定期雅集,相互交流。费源在《玉荷隐语·自序》中写道:

雅作帷灯,群标隐谜。或穿穴经传,或捋(xián扯,拔毛发)扯诗歌。或兼采风谣,雅俗何妨共赏?或敷求往哲,姓名似畏人知。爰有博通载籍,雅尚风流。偕朋好以逍遥,角才思之敏捷。射标射覆,逞以逸兴而推敲;疑假疑真,寄深情以参考。作者心愿了了,猜者想入非非。漏永忘归,欲试解连环之手,更阑不倦,还矜中肯綮(qìng,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之才。万绪纷抽,携去笺夸侧理(纸名);两心相印,赠来管号中书。虽乡曲之闲情,实春宵之韵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