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中华笑话精典
7574000000023

第23章 名谜掌故篇(8)

一则咏物谜,写得如此情深动人,前无来者。从成谜技法看似是唐代诗风,但诗中又用了同音同声字的借代,当是明代中期的作品。

赵生“多多”结姻缘

明嘉靖年间,扬州赵生,赴京应试,歇宿于姑母家。一天姑母家的丫鬟到书房送茶。赵生长揖让座,而后说:“姑娘美貌聪慧,不知芳名,小生领教。”

丫鬟看了赵生一眼,然后羞答答地说:“贱名‘加夕’不堪以闻。”

赵生沉思片刻,说道:“姑娘‘移禾’,雅致,雅致。”

隔了一天,丫鬟又来给赵生送莲子羹,赵生对丫鬟说:“前日动问芳名,尚未明示,如蒙不弃,再请见教。”

丫鬟用手沾水在书桌上写了“韩信用兵”四字。赵生看过之后,也写了“颜回言礼”四字与丫鬟四字相对相应。

又过一天,丫鬟在赵生书房为之研墨。赵生说:“请文君再赐一联,相如得一知音。”

丫鬟拿出了一方手帕,上写:

“感君常念波罗密。”

赵生提笔挥毫:“思亲唯求福寿南。”二人相视一笑。

半年后,赵生会试得中魁元,姑母已知他与丫鬟之情,成全了他二人美满良缘。

这个谜故事反映的是赵生与丫鬟用谜语谈情说爱,而且这则谜是联谜。

第一联,出句“加夕”是一“多”字;对句“移禾”也是“多”字。

第二联,出句“韩信用兵”隐“多多益善”;对句“颜回言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为“多礼”。

第三联,出句“波罗密”为佛教语,略去一“多”字(“罗”为四夕),对句“福寿南(男)”,是一副老夫妇门联压缩“多福多寿多男子”,略去三个“多”字。

丫鬟的名字是“多多”。

文必正为高官添福

洛阳才子文必正,因爱慕天官霍荣之女霍锭金,假意卖身霍府,伺机与霍小姐见面。一天,他故意在天官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说:“老大人,你这厅堂陈设华丽,阔绰无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依小人看来,这厅堂正面北墙若再添一个字,就更能突出您荣华富贵的身份,又与您的大号相称,显示烘云托月的气派。”

天官问:“一个什么字啊?”

文必正说:“恕小人斗胆吟诗一首,将此字隐含其中:

初下江南不用刀,

大朝江山无人保。

中原危难无心助;

思念君王把心操。”

文必正说完,天官说:“这是个什么字啊?”

文必正说:“大人,您若是会客时,让来宾猜猜这个字,一旦有人猜中,可显示您结交的人都有文才,还可以从他口中说出吉祥话来。”

后来果然应验了文必正的估计。

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呢?

这首诗是拆笔画的字谜。首句拆出“衤”(应是“礻”);二句拆出“一”,三句拆出“口”;四句拆出“田”组成一个“福”字。

“帝、市”、“帅、师”有,“臣、集”、“将、徒”无

唐伯虎和祝枝山一同去踏青郊游,以应清明节令。

走了一段路,唐伯虎对祝枝山说:“小弟来时慌疏,忘了一件东西,特向兄索要,以备游玩方便。”

祝枝山说:“不知老弟需要何物?”

唐伯虎说:“我要的东西:帝有臣无,帅有将无。”

祝枝山略加思索,笑着说:“老弟所要平常之物,这有何难,莫非:市有集无,师有徒无?”

说罢吩咐书童去取。不一会儿书童拿来一条手“巾”,递给唐伯虎。

唐伯虎“大黑点”戏笑纨绔郎

这一日唐伯虎正在家中作画,来了一群慕名求画的纨绔子弟。唐伯虎一看,无一有才之人,便对众人约定:“我画一幅画,打一个字,猜中者,赠画两幅,不中者只好请便。”众人一听,都点头认可。

唐伯虎在画案上,铺上白纸,在上涂了一个大墨团。书童将这画挂在了堂屋。众人望着这张画,有说是“黑”,有说是“墨”……唐伯虎只是摇头不作声,一个时辰过去了,无人猜中。

这时祝枝山来了,众人围过去。“祝大相公,帮我们解唐相公这张画吧!”

祝枝山笑着说:“这一团墨汁嘛,可以看作是个‘大黑点’,合起来不就是个‘默’字吗?”众人面面相觑,只好空着手默默无声地走了。

严嵩女“枣、茴香”救公爹

明朝奸相严嵩花费国库巨资,为自己作寿,用巨鱼骨做成大客厅的屋梁。他的亲家罗洪先在许多人面前指责严嵩“花费巨大,奢豪无度”。严嵩听了很生气。当晚严嵩留罗洪先在客房休息,自己在书房赶写奏折,罗织罪名,准备第二天早朝弹劾他。

这天恰是女儿归宁之日,知道这件事很生气,怪爹爹心太狠。她在后宅房内心神不定,想办法要把这事告诉公爹。突然心生一计,忙到厨下备下一份茶,这茶是两个红枣和一撮茴香做成。她嘱咐丫鬟拿这杯茶,叫罗老爷看仔细再饮。

丫鬟端托盘,上放着杯茶来到客厅,将杯子放到桌上,对罗洪先说“小姐备茶一盏,务必看清是用什做的,再饮不迟。”

丫鬟走后,罗洪先揭开茶杯盖,见水里泡着两颗枣和茴香籽。看了又看,沉思了一会儿,他恍然大悟。

“儿媳这是让我‘早(枣)早(枣)回(茴)乡(香)啊!”

第二天天还不大亮,罗洪先就备马急忙回乡了。

乌、鳖同一色

绍兴知府的邬师爷和毕师爷,依仗知府的势力欺人诈骗,受贿害人,人人痛恨。

一天,邬、毕二人同到酒馆喝酒,徐文长闯了进来,存心要戏弄二人。可邬、毕二人还假充斯文,要和徐文长论诗。邬师爷说:“徐先生大名,我等皆知。今与徐先生同作诗:一字拆二字,字字相同;选两样同色东西相比,联成一首诗,你看可好?”徐文长点头表示同意。

邬师爷说:

出字拆开两座山,

一山煤来一山炭。

煤炭本是同一色,

哪山煤来哪山炭?

毕师爷说:

吕字拆开两张口,

一口茶来一口酒。

茶酒本来同一色,

哪口是茶哪口酒?(注:酒系黄酒)

徐文长道:

二字拆开两个一,

一个乌(邬)龟一个鳖(毕),

龟鳖本来同一色,

哪是龟来哪是鳖?

邬、毕二人挨了骂,只好溜之大吉。

传统相声中有此小段,二人同说一个字,但选的东西不同。

甲:吕字拆开两个口,一样的酽茶配黄酒。大口我喝茶,小口我喝黄酒。

乙:吕字拆开两个口,一样的贴饼子配窝头……

甲:不行!那贴饼子有焦咯吱,窝头有眼。

乙:我能改。吕字拆开两个口,一样的揭了咯吱的贴饼子

配拍扁了的窝头……

这个小段是相声界老艺人,根据上述的故事改编的。可见谜对相声的影响很大。

“十古月”心田不正

有一个财主叫胡心田,为人刻薄吝啬成性,好占便宜。这天遇到文征明,说:“文相公,听说你会讲古,今天何不讲一个给我听听。”文征明问那财主姓甚名谁,财主说:“我叫胡心田。”文征明点了头。

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了亲家。姓十的嫌自己的姓笔画太少,再说《百家姓》也没有这个姓啊!就对亲家说:“你那个姓的嘴在一边吊着也没啥用处,是多余的,不如把那个‘口’给我。我就姓‘古’啦!也可在《百家姓》上归宗了。”姓喻的心想:把“口”给他,我还姓俞,也就答应了。

由十改成姓“古”,那个财主还不满足。这天见到亲家,他又说:“我那个古姓,笔画还是太少,把你那姓的‘月’字也给了我,我就姓‘胡’了。”姓俞的一听火啦!“你想把我的下面都挖空吗?你这人真是心田不正!”胡心田听了自讨无趣,一语不发,走了。

“进士第”改“进去剃”

苏州的阿三开了个剃头店,正式营业这天,阿三找到祝枝山,请他给剃头店写一块匾挂在门前。祝枝山想借此机会逗逗乡里的臭乡绅。于是他给阿三的剃头店写的匾是“进士第”,字写得潦草,那个“第”字又像“弟”。果然有个乡绅,大为恼火:“穷小子竟敢写上读书人专用的进士第!这还了得!”便告到县衙门。

当差役还没来的时候,祝枝山在匾上加了四笔,把“进士第”改成“进去剃”。

差役不问青红皂白,把匾摘下来,抬到县衙的大堂,知县一看那匾上明明写的是“进去剃”,合情合理,把乡绅痛骂了一顿,又命差役把匾赶快送回去。

“莫”、“墓”之谜

河南淮阳,古称陈州。陈州城北关北边,巍巍太昊伏羲陵前,耸立着一方青石大碑,碑上写“太吴伏羲之莫”六个字,古朴苍劲,气宇轩昂,颇有神韵,但是没有落款,不知何时何人所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将“墓”字写成“莫”字。

有人说是笔误;有人说这是书法家不规范的字;还有的说,碑竖于地,地本是土,书法大家,惜墨如金,无须多写“土”字。至今仍是个谜。

碑身上写的“莫”字与“墓”不是一个字,也不是通假。“莫”字与“暮”是通假,当写“暮”字时,可用“莫”通。在灯谜中这种通假字常见,如“说、悦”、“花、华”、“阵、陈”等。

“莫”与“墓”之谜,根据我国五行及命运的关系,很有可能墓中人与五行中的“土”有关联。

徐文长谜作

说到明代的灯谜,就不能不谈到当时诗、书、画、文四绝的大家徐渭。

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清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同情反严嵩的斗争,也擅杂剧。在他的《徐文长全集》中,收入了他的谜作十多则。徐文长嗜谜不亚于书画。

徐文长谜作选:

1.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打一字)佯

释:何字去掉可字,余“亻”,用“羊”字代之。

2.二画大,二画小(打一字)秦

释:二画大为“夫”,二画小为“禾”,合成秦字。

3.两下里作人(打一字)入

释:繁体字的两字中原是“入”字。

4.上又无画,下又无画(打一字)卜

释:谜面中“画”指笔画。

5.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画(打一字)孕

释:“了一撇”为“乃”,“了一”为“子”,合成“孕”。

6.月字去了一直(打一字)脚

释:月、去、了、一直(|)合成“脚”字。脚字右边为“卩”非“阝”。

7.四山纵横,两日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打一字)

释:这是组合、拆合的字谜。前两句是复指“四山”与“两日”合成都是“田”字,第三句指“富”字的脚是“田”字,后一句指“累”字头仍是“田”字。这种组合和拆字减笔画的成谜手法至今仍在应用。详见“谜体”部分的“增损离合体”。

以上谜作均选自《徐文长轶稿》。

唐寅缘何叫“伯虎”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原名寅,为何改名为伯虎,这与猜灯谜(文虎)有密切关系。

南京王少傅做寿,特意邀请了闻名江南的四大才子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好友尚有沈周、周文彬等)。酒宴上王少傅特地制了不少难猜的谜,竟被他四人一一猜破。其中唐寅总是占鳌头。

四人意犹未尽,祝枝山提出:“咱四人每人一则谜,谁猜不中,罚酒一杯。”

祝、文、徐制的谜又都被唐寅揭破。轮到唐寅出谜,他笑嘻嘻地说:“听仔细:

圆顶宝塔五六层,

和尚出门缓步行。

一把团扇半遮面,

听见人来就关门。(打一昆虫)”

祝枝山思来想去,也没琢磨透谜底。文、徐二位说:“叫你吹牛啊!这回甭吹啦,瘪了吧!”闹得祝枝山十分狼狈。文征明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几个人一杯酒下肚,还是解不出,最后还是请唐寅自己说了吧!

唐寅笑着说:“看来我这只‘田螺’还真把诸位难住了。人都说射虎难,猜谜犹如射虎。”

祝枝山说:“唐老弟,不如改名叫‘唐射虎’,可好?”

文征明和徐祯卿连忙说:“咱们四人,伯仲叔季,唐兄才学居首,当称‘伯虎’,既有谜事又隐才学居魁,岂不更贴切?”

唐寅说:“多谢三位仁兄美意,我恭敬不如从命,从今天起我唐寅的号,就叫‘伯虎’吧!”

众人击掌叫好。

祝枝山谜、文,警人惊人

正月十五日晚,祝枝山约文征明同去赏灯猜谜。见一盏大红宫灯之下抄录了一首元朝大诗人萨都次剌的《雁门集》中的诗谜:

开如轮,敛如槊,剪纸调胶护新竹;日中荷盖影亭亭,雨中芭蕉声萧萧。晴天则阴阴则晴,晴阴之说诚分明。安得大枘居我手,去覆东西南之行人。

注:枘mì榫头;插入铆眼的木栓。

祝枝山读罢,连声赞叹道:“借物咏志,高明之士!”见文征明笑而不语,以为他还没猜中。说:“璧兄,请猜。”

文征明见祝枝山有意激他,故意含而不露。他明知这首诗所隐乃是常用之物:伞。略加思索后,他吟道:

此乃小小八角亭,

不怕日晒和雨淋。

亭下有人躲雷公,

亭上八仙哭不停。

祝枝山听了,连说:“正是,妙哉!”

有一次,一位县令拿着他儿子写得极其不通的文章,请祝枝山评改。祝枝山实出无奈,写了评文之后,又在文章右侧留下了两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知县看罢不知有多高兴,逢人便说:“允明先生对小儿的评说,日后有一鸣惊人飞黄腾达之日,哈哈!”几个阿谀逢迎之士都上前说好话:“公子文句精彩,有声有色,前途无量。”

祝枝山见这帮人丑态百出,实在可笑,便说:“那两句诗打两句成语,谜底已写在纸后了。”说罢拂袖而去。

县令和众人一听,连忙把纸翻过来,果然发现两行小字:“不知所云,离题万里。”知县看罢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明代有不少文人除自身的专业所长外,很喜欢隐语,在几部笔记小说中留下了他们的谜作。在他们正式的传记中,几乎没有一人写他们的业余爱好,而在谜的史料中,却有他们的谜作和个人简历。

明初文人中的谜作家

谷子敬元末明初擅长隐语的戏曲家。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称:“明《周易》,通医道……乐府、隐语,盛行于世。”

丁埜(“野”字的异体字)夫元末明初擅写隐语的少数民族散曲家。《录鬼簿续编》中称,他“动作有文……善丹青,套数小令极多,隐语亦佳,驰名寰海”。

邾仲谊元末明初擅写隐语的散曲家、戏曲家。《录鬼簿续编》称他“善琴操,德隐语”。另有《鸳鸯冢》等剧传世。

陆进之元末明初擅写隐语的散曲、戏曲家。《录鬼簿续编》称他“好作诗、善文,多有乐府、隐语于时”。

杨景贤元末明初擅长谜语的蒙古族戏曲家。一作景言,原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蒙古族人,因从姐夫杨镇抚,时人便冠以杨姓,擅琵琶、谜语。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载:“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喜谜名。成祖时重语禁(看重民间的非议)召景言入值以备顾问。”《录鬼簿续编》上也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舜民姓汤)《山樵暇语》上曾载有他作的一则门字谜:

倚阑干东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恹恹少个知心。

按:此谜与王安石的“门”字谜极似,或许为改作。

夏庭芝元末明初擅长隐语的散曲家。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蓑钓隐。他除了为我们提供了元代有关戏曲史料外,还记录了历史一位有名有姓的女谜人梁园秀事迹,成为灯谜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据《录鬼簿续编》上称,他“乐府、隐语极多”,是位编隐语的能手。

张伯刚元末明初擅长隐语的散曲家。宋代名将“硬弓张”之后。明洪武初任临洮太守,有政声。老归故里镇江,日与乡中士人登山临水,寄情诗酒,猜谜取乐。《录鬼簿续编》载:“乐府、隐语亦多,特其余事耳。”

月景辉元末明初善于隐语的蒙古族散曲家,姓“也里可温氏”。曾官县令,为人襟怀洒脱,视功名如敝履,颇为时人称许。其文思敏捷。《录鬼簿续编》称他“吟诗和曲,笔不停思,尤善于隐语”。

沐仲易元末明初善于隐语的西域少数民族散曲家。西域人。工诗与书法,也擅长散曲与隐语。《录鬼簿续编》说:“乐府,隐语皆能穷其妙。一时士大夫,交口称誉。”

虎伯恭元末明初擅长隐语的西域少数民族散曲家。西域人。侨居杭州,风流倜傥,与贾仲明为忘年交,工诗与书法,其乐府曲与隐语亦极精妙。见((录鬼簿续编》“诗学韦、柳(唐朝韦应物、柳宗元),字法献、羲(王献之、王羲之),至于乐府、隐语,靡不究意。……当时钱塘风流人物,咸以君之昆仲(弟伯俭、伯让)为首称云。”

明初好隐语者甚众,尚有艺人刘子才,他曾收藏有无名氏撰《才人隐语》数十卷。事见李冶《敬斋古今鲑》。

李冶(1192—1279)亦作李治,元代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河北栾城人。著有《测圆海镜》(1248年)十二卷、《益古演段》(1259年)三卷,对于我国古代代数方法天元术有重要贡献。还著有《敬斋古今黈》、《泛说》、《壁书丛削》等书。(见前“四口一十、四十一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