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中华笑话精典
7574000000020

第20章 名谜掌故篇(5)

赵匡胤所创立的宋王朝,战事平息,城乡稳定。帝王为了宣扬国事升平,便下诏,令京都汴梁,在元宵之夜张灯结彩,以示民安。太宗乾德、徽宗宣和间,曾先后亲自诏示民众欢庆。太宗曾将上元(元宵)节夜张灯延至正月十八日夜止。徽宗宣和年间自腊月初一起,至来年正月十五夜止,为期一个半月的夜市,市民与商、工、艺、匠等,聚在最繁华的街巷。这为谜事活动提供了极好的场所。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云: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切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该书“京瓦伎艺”记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毛详、霍百丑、商谜……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喜的是此时出现了商谜艺人。

到了南宋临安时,商谜艺人的队伍也逐渐扩大了。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记录了不少以商谜为业的人,也就是说专业搞谜的人“商谜:胡六郎、魏大林、张振、周月岩、蛮明和尚、东吴秀才、陈宾、张月斋、捷机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马定斋、王心斋。覆射:女郎中。”当时的商谜场所叫“勾栏瓦舍”。

我们从宋代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可以看到当时商谜人在瓦舍中,献艺情景。

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即来客念隐语说谜,又名打谜;正猜:即来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人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走智:改物类以困猜者;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喝问句头;调爽:假作难猜,以定其智。

这种名目繁多的商谜形式说法,在所有谜史资料中,从未有记载。这种商谜形式,是后来谜社之原始面貌,是应该大写一笔的。

当时欢乐沸腾的场面,民间喜谜者,将谜书于纸笺,贴于明亮的纱灯上,供人猜射,射中后有薄礼相赠。自此,“灯谜”这个词便应运而生,一直沿袭至今。灯谜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有根有据的。虽无灯,但其质乃同。

这一时期,不只民间活动如此炽盛,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中,也涌现了一批爱好者。他们以谜会友,相互唱酬交流,乐此不疲。如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陈亚、刘贡父、姜夔,甚至佛印和尚也是灯谜爱好者。其中有的人还将自己的谜作收在自己的文集中,以传世。当时刊印的《文戏集》四册,便是收录灯谜作品的集子。即便在当时与南宋对峙的北方金朝,谜事活动也渐活跃,还刊印了一本谜集。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谜序文》载,金章宗好谜,选蜀人杨辅祥为魁,北方谜事大盛,有谜集《百斛珠》刊行,惜已不存。

宋代的谜作一反前朝谶语式繁杂的赘语,成谜技巧不断创新,并将拆字与会意融于一体,有的方法沿袭至今。此时的灯谜创作队伍有两支。一支是民间的口头创作队伍,一支是文人士大夫的文人独立创作队伍。他们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谜人结社也始自宋代。

翠竹掩映僧留处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少时家境孤贫,寄居在醴泉寺的僧舍里读书。范仲淹读书勤奋,而且生活十分清苦。每天晚上熬一锅粥,等粥冷却凝固,用刀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根本没有菜,有时挖点野菜,泡点盐水吃。典故成语“断齑划粥”就是范仲淹的生活事实记载流传。

寺里的高僧见范仲淹如此勤苦,对他倍加爱护照顾,经常同他谈诗论文。一天老僧随口说了一句:

芳草春回依旧绿。

范仲淹立即应对:

梅花时到自然香。

这一天晚间,老僧与范仲淹在竹丛中散步,老僧给范仲淹说了一个字谜。

翠竹掩映留僧处。

范仲淹想了片刻,便在地面写了一个“等”字。老僧抚掌称道:“范相公才高,将来必有腾达之日。”

老僧出的这则谜是会意体字谜。

“翠竹”会意为竹字头;“留僧处”会意为“寺”;“掩映”点明字的结构方位。

宋代王安石谜作

1.四个口,尽四方,加十字,在中央,不作田字道,不作器字商。

(字一)圖

此谜见《钱氏私志》(钱,钱世昭),谜为组合体。

2.兄弟四人二人大,一人立地三人坐。家中更有一两口,便是凶年也好过。(字一)儉

一人立——亻;三人坐:上为大人字,另外二人为下部两个小人字;更有一两口:一、口口,共同合成“儉”字,最后一句是解释谜底的意思。

3.寒则重重叠叠,热则四散分流。兄弟四人下縣,三人入州。在村里只在村里,在市头只在市头。(字一)黠

此谜见于《鸡肋篇》。谜面六句都重复指点而言,实际是一个“丶”化作“点”字。“寒”字点重叠;“热”字点分散;“縣”字下边四点;“村”里有一点;“市”字头顶还是一点。作为笔画则属象形,作为字则属会意。

4.目字加两点,不得作只字猜;貝字欠两点,不得作目字猜。

(字二)賀資

此谜见《钱氏私志》。谜属组合中增减法。

5.常随着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用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

(用物名)印章

印章常与做官人作伴;上刻满文字;用时须沾红印泥;在国画的落款书名用印。属会意体。

6.兄弟二人,同姓同名。若要识我,先识家兄;不识家兄,知我为谁?(打字二):

叠起同样两点,名称一样,家兄指上边的点,下面自然是弟。谜目二字,不切,那时又没有标点符号,如是现代谜,谜目则应标为“标点符号”。

6.7两则见《鸡肋篇》。

7.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字一)日

谜底“日”即是太阳,画时为圆,写时是方形。冬季日短,夏时日长。每句都隐日字。属会意兼象形。

此谜见《续墨客挥犀》。

上列宋代王安石的九则谜,均属谜语,与现代灯谜还有区别。散记在文人笔记中。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说他是古代谜家也不为过,可惜史料中都没有这个头衔。认为爱好非正业,且说王安石是宋代谜语爱好者。

王安石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宰相时,曾对当时政策,提出了缓冲阶级矛盾的“青苗法”,包含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受到当时保守势力的恶意攻击。有人利用隐语攻击王安石的变法,有四句诗:

岁终荒芜湖浦焦,

贫女戴笠落柘条。

阿侬去家京洛遥,

惊心寇盗来攻剽。

解:“岁终”为十二月合成“青”字,“荒芜”为田中长草,合成“苗”字,“湖浦焦”会意“水去”,合成“法”字;“女戴笠”象形,“宀”笠,为“安”,“落柘条”去掉柘之枝条为“石”字;“阿侬”系吴地口语,合成“误”字,“去家京洛”会意为“国”字;“寇盗”会意为“贼民”。全诗所隐之字连读为“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九字。四句诗运用了拆字、会意、象形,文虽不通,但在当时到处传播。当时,在保守势力围攻之下,王安石终于被迫辞职。

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有人利用谶语式的字谜,以达到某种目的,可以说是用原本的文字游戏,来为政治斗争服务。编这四句字谜诗,可谓用心良苦,作者也可以说是个制谜高手了。

有资料记载,这四句诗写在相国寺的墙壁上。当时没有人看透这四句诗所隐含的意思。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苏东坡(轼),来访王安石,王安石指给苏东坡看墙上的诗,苏东坡作了如上的解释。王安石非常气愤,但又不得不承认苏东坡解释得合理,憋了一肚子火。

吉甫巧对介甫“日”字谜

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有一人姓吕名惠卿,字吉甫,王安石字介甫。吕王二人友好往来,吕支持王的新法,二人又都好谜,常以谜交往为乐事。

一次,王安石给吕吉甫送去一条他制的“日”字谜: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吕吉甫看到这条谜后,略一思索之后也着来人带给王安石一条谜:

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

剔去脊梁骨,也是这个谜。

王安石看了这条谜,笑了笑说:“吉甫果然知我。”

后来王安石被罢相,吕吉甫一反常态,不但揭发王安石,而且成了反王的干将。

王安石被贬江宁,思前想后,长叹一声:“此人两张嘴,真是个没有脊梁骨的鱼呀!”

匠人解破“门”字谜

王安石晚年被罢去宰相职,在江宁选了一个地方,过起隐士的生活。他请来了一位匠人为他设计庭院。

这天工匠把宅院设计图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罢,表示很满意,不住地点头称赞。最后在院墙一段空白处,提笔写了四句诗:

凭阑干柬君去矣,

霎时间红日遮蔽。

灯闪闪人儿迷离;

闷煞我知心尽弃。

这工匠是个极聪明的人,在设计院墙时,不知主人在何处开门,便没有画上大门。他把图拿给王安石看,正要请教王把门开在何处,王安石看了图,也知道匠人的用意,没有明说,便在指定的地方题了这四句诗。匠人看罢,解破诗谜,重新修改了图。王安石看罢,会心一笑。

四句诗的意思都是说门,采用的是减字法。原来匠人也是个好谜的人。

王安石字谜“用”书童

王安石在江宁,修建了一所宅院,取名“半山园”,自己也取了“半山老人”的雅号,想找一名书童给他管理纸墨。家人寻得一个人,带到正厅,让王安石过目。

王安石问过了姓名、年龄、原籍、身世等,又把这个孩子细细打量了一番。他一语不发,只在纸笺上写了六句话:

一月又一月,

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

下有流水之川。

一家共有六口,

两口不团圆。

写完把纸条交给家人。家人看过纸条,知道王安石给他出的是谜。他看了纸条上的话,又琢磨了一会儿,便笑着领那孩子到下房去了。

这则字谜是把谜底那个字,分作三部分写的:前两句总的写两个“月”字合并一起是“用”字;中间两句又把用字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拉是个“田”字,下半拉竖为“川”字;最后两句又总的写“用”,有四个“口”字在一起,下两个“口”字缺下边。把一个“用”字拆成如此零碎,有会意有象形,最后会意,表示“用”这个书童。家人跟随王安石多年,对谜也心领神会,透过谜了解王安石的用意。

王安石、米芾解“秀才”、“和尚”谜

王安石被罢相之后,在钟山南麓过着隐居生活,常到附近的定林别院散心。这里的僧人便给他收拾一处房舍,供王安石休息。王就在这里于元丰三年(1060)编写了《字说》,共24卷。该书与许慎的《说文解字》不同,为“荆公新学”之一,可惜没有传下来,只在《临川集》中有《熙宁字说序》。

这一天著名书画家米芾前来拜访他。二人品茗畅谈,说诗论文。米芾带着诙谐的口气说:“听人讲老相国正在编写一部《字说》,对文字的结构研究颇有建树。还曾听人巧借《莺莺传》赋一字谜,百思不得其解,今日特来当面求教。”

莺莺小姐去上香,

香头插在几案上。

远望好似张秀才;

近看恰似一和尚。

王安石听到“香头插在几案上”一句,便已猜出此字,乃至听到后边两句,不觉大笑称妙。他指着院中远处走过的一个僧人,低声对米芾说:“我在此别院朝夕相见,焉能猜不出此字?此谜妙在后两句。但不知是何人得此佳构?”

这则谜的谜底,拿出家僧人开玩笑,从字形上看,的确与“秀”字相似,而且笔画相同。难怪王安石对米芾说:“此谜不可张扬,恐有碍读书人脸面,奈何以此字辱僧人!不可,不可。”

宋代的谜多见于笔记小说,流传至今,由于年久,作者佚名,即标以“无名氏”作。有些字谜,后人将其归在王安石名下。如“用”字谜,在明代田汝成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有两则谜面:一则同王安石用书童,只有第五句为“六口共一室”。另一则为“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两相连”标“无名氏作”。可能是因为王安石编了《字说》,对字的结构很有研究,也因为《字说》24卷都已不存,也无从查考。

王安石、苏东坡的“笑”、“鸠”之争

在传说中,苏东坡曾以《字说》中某些字的字义穿凿附会,与王安石当面对“笑”与“鸠”二字的字义争辩。

王安石的《字说》刊印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苏东坡发觉书中对一些字的见解,确有独到之处,但也发现对一些字的解说着重于字的结构,却忽略了形声字,把有些形声字当作会意字解说,实有不妥之处。

这一天苏东坡见到王安石,就把他请到一家酒肆,二人对坐小酌。苏东坡说:“介甫兄,小弟有一字与兄台共商。”

王安石一听这口气,就料到苏东坡是来挑《字说》毛病的。因为苏东坡是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

“不知有何见教,请当面讲。”

苏东坡说:“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岂能为‘笑’也?”

王安石一听,这是《字说》中我说的两个字。以竹鞭犬为笑,确实有些不妥,可又不能当面服输,便不正面回答,反问苏东坡:“鸠字从九还是从鸟,难道还有什么根据可说吗?”

苏东坡听了只好也用穿凿附会的解法反驳王安石:“诗云:‘鸬(shī,古书上的布谷鸟)鸠在桑,其子七兮。’七个儿子加父母不正是九个鸟吗?”说罢,二人哈哈大笑。

王安石的《字说》现已经不存了,若仍传,我们定会看到王安石在字的结构方面独特的观点,很有可能为制谜人提供更丰富的谜材。

宋代无名氏谜作

1.佳人佯醉索人扶,(贾岛,谐音“假”倒)

露出胸前玉肌肤,(李白,谐音“里”白)

走入帐中寻不见,(罗隐)

任他风水满江湖。(潘阆,谐音“拼浪”)

上列四则谜的谜底均系唐代诗人。依现代谜规则,第一则应是“梨花格”。第二则为“白头格”。第三则正字扣合。第四则不太合谐音,潘pān,拼pīn。不过依现在谜的规则要求,第三则是正宗会意体谜。

此谜见《墨客挥犀》。

2.急打急圆,慢打慢圆。

分成四段,送在窑前。(用物)陶瓦

此谜见《中山诗话》。

3.雪天晴色见虹蜺(同霓),(韩绛〔寒绛〕)

千里江山遇帝机。(冯京〔逢京〕)

天子手中朝白玉,(王珪)

秀才不肯著麻衣。(曾布)

上列四则谜的谜底是四个人名,也有谐音字。

此谜见《夷坚志》。

4.我本无名,因汝有名,汝有不平,我与汝平。(打用物)

木砧

木砧本没有名字,因为有了你才有了名,木头有什么不平,木砧可以为你解决。

5.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

唯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

是以能入于不死不生。(娱乐名)持棋

这五句文字表示弈棋双方为了不致失棋,都不敢争先,静静思考如何制胜对方。严格地说,算不得谜语,描述得过于泛泛。

6.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门坎,界限)。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是畏也矣。(佛像名)金刚

7.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心藏之,玄之又玄。(动物一)

蜘蛛

8.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思、丝谐音)。(动物一)

蜘蛛

9.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用物)拄杖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遇钢则铿而有声,遇柔则没齿没怨。(用物一)木屐

1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娱乐工具)

蹴踘

1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农业工具)

打稻枷

注:道,稻谐音。

13.大的不曾说小的,小的常是说大的。若要知道大的事,须是仔细问小的。(用物)夹注书

注:大的指书本,小的即谜底。

14.都来一尺长,上面都是节。两头非常冷,中间非常热(书名)

日历

注:节,指节气。

15.大者两文,小者三文,十枚共二十八文。(人体名)

手指

注:文,指手关节。

16.小时大,大时小,渐渐大,不见了。(现象一)

水中石

注:大、小指水落石所起之波纹。

17.八尺一片,四角两面,所识是人面,不识畜生面。(物品名)

手巾

注:八尺恐系尺八之误。

18.砍头便砍头,却不教汝死,抛却亲生男,却爱过房子。

(工艺名)接果

注:过房子比喻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