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中华笑话精典
7574000000019

第19章 名谜掌故篇(4)

这则故事在谜中是拆字法。蔺家的“半鲁之席”有鱼吃,寇家巧妙地还回“鲁”的那一半,那岂不是晒太阳!较亲家高明一筹。

“王”字驮在“马”上

隋唐时有马、王二人,相交甚笃,平时在一起相互开玩笑,以此为乐。

这天二人一起饮酒,姓马的嘲笑姓王的,说:“你原来不姓王。”

“那我姓什么?”

“原本你姓‘二’。”

“怎么姓了王呢?”

“因为你到处乱跑,所以给你的鼻子钉了一个‘丁’字,你就姓了‘王’。”

姓王的听过之后,知道他是拿自己的姓取笑,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说:“你当初也不姓属(马)。”

“那我原来姓什么?”

“你原来姓‘匡’。折了你的尾巴不算,背上还背着一个姓‘王’的。”说罢二人相对大笑。

王、马二字本平常,故事突发奇想,尤其姓王的,嘲讽了马姓,还说背上驮着他的王姓,这就更使人发笑。

“枯木”怎配“少女”

一位才女,美貌无比,多少富家子弟登门求婚,才女说:“我出上联,谁能对上下联,平仄工稳,自然贴切,我就嫁给他。”于是就将上联挂在门外:

长巾帐下女子好,少女更妙。

上联挂出后,对下联的蜂拥而至,费了不少笔墨,竟没有一个人对得上的。

这天,门前来了一位出家人,到大门口拿了笔写出了下联: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家人把下联拿到上房,才女一看,对得不错,问:“是个什么样的人哪?”家人答话:“是位出家人。”

才女一听沉思片刻:“待我去会他。”

来到门外,问清情况,才女向出家人施礼:“师傅才学超人,怎奈‘枯木’难配‘少女’?既然是柴,我就买下此木。”叫人给了出家人银子。出家人也深明此理,拿了银子走了。

这副对联的文字,就是灯谜中的“离合体字谜”上联“长巾”为“帐”;“女子”为“好”;“少女”为“妙”。下联“山石”为“岩”,“古木”为“枯”,“此木”为“柴”。对得很工整。这下联若是位书生对得,那才女当会与他结为连理。

三思而后行,再思可矣

隋末年间,武功郎秦琼奉了济南镇台将军唐璧之命,带领柴绍及差人等,押送礼物进京,为唐璧向越国公杨素献寿礼。

时逢元宵佳节,秦琼办完事,是夜与柴绍上街赏灯。恰逢宰相宇文化及的三公子宇文成惠正在街上张灯悬谜,席棚灯火辉煌光彩夺目,每盏灯都写灯虎的谜面,供饱学之士猜射。这时一个仆人从帐里高举一盏四面糊纸的灯,中间一只蜡烛,放在案上,宣称“这是一盏无字灯虎,打《四书》两句,猜中者赠元宵15枚”。

柴绍走进灯棚,看见这盏无字灯,琢磨片刻,心有所悟。走到无字灯前,将三面的纸撕掉后,然后转身向外走了三步,又返回来,再把那一面纸撕去。

这时宇文成惠当众宣布:“这位公子猜中了。”众人莫名其妙。

柴绍向众人解释谜底:“三思(撕)而后行,再思(撕)可矣。”众人听了齐声喝彩。

柴绍得15枚元宵,对秦琼说:“叔宝兄,回客栈煮元宵,以贺此令。”

这则谜是灯谜中的动作谜,又称哑谜。此谜原作为清初年,编故事的人,将这一活动,放在隋唐时期,无史可寻。可能出自《兴唐传》。

按着现代灯谜的规则,思、撕在谜底中借用为谐音类谜格。

“天心取米”“未必敢来”

汉代北方匈奴部落时刻想夺取中原之地,便派使者送来一份战表。皇上拆开一看,战书上写着四个大字“天心取米”。满朝文武官员,都解不出这四个字意思。皇上张榜招贤。没多久有个叫何塘的修撰官,说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忙下召请他进宫。

何塘指着匈奴的战表,对皇上说:“天者,吾汉家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说他们要夺我家江山社稷,取君龙位之意。”

皇上听罢问何塘:“卿家可有退兵之策。”

何塘昂头想了想。“臣有一计,料敌军可退兵。”说完提笔在战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将信差人送到匈奴大营。

那领兵元帅以为中原不敢应战,送来和书。可那元帅打开战表一看,大吃一惊,急令退兵。

何塘是怎样改写“天心取米”四个字而使匈奴退兵的呢?原来何塘在那四字之上各加了一笔,成了“未必敢来”。

这种增笔画变字形的技法,取形似字替代原字与谜面扣合,是“别读类”谜格之一种。

这则故事可以肯定是后人杜撰的,仅就战表中“米”字改“来”字便可看出,在过去“来”字的繁体是“來”。

“田”字为大

在通往京城的大道上走来三个人,一个是种田人杜老爹,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县官。快到中午时,三人走到一个小镇,又饿又累,便来到一户人家门口。这户人家里只有一位老婆婆。他们三人都向老婆婆要些吃食。可是老婆婆家的锅里只有一碗饭。老婆婆很为难,便对他们三人说:“你们三人谁说得有道理,这碗饭就给谁吃。”

县官说:“本官为大,这碗饭归本官吃。”

商人说:“你说你为大,要说出个一、二、三来!”

县官说:“就说父母官的‘官’字吧,‘评’是非靠这个字;‘断’曲直靠这个字;读书上学为这个字;排上下看这个字。要是没有我这个‘官’字,贵贱大小都分不清楚,本官为大!”

商人说:“我说个金银财宝的‘金’字,吃,离不开这个字;穿,离不开这个字;当官的为这个字;敬我图的这个字。做官有个屁意思,我为大!”

杜老爹说:“我说个种田的‘田’字,木头支起来是个‘果’;青草盖着是个‘苗’字;木支草盖是个‘菓’字;无木无草也是个‘田’字。要是没有我这个‘田’字,当官的、发财的都得饿死!我为大!”

老婆婆听杜老爹说的有道理,把这碗饭给杜老爹吃了。

关于“田”字,一个农民能说那么多的道道。加木、盖草,虽然变了模样,还是离不开“田”字。在谜语和灯谜中有关田字的谜面,可谓丰富多彩。

田字谜和田字变化:

1.四口一起种庄稼

2.两日紧相连

3.十口团结紧

4.一直通上海(申)

5.下出头数第一(甲)

6.上出头有原因(由)

7.十口并排(叶)

8.十口上下站(古)

9.横个三来竖个三,有它能成米粮川。

10.下边出头称第一,上面出头说根源,

上下出头提要求,放在心上眉头皱。

11.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靠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

在民间谜语中,“田”字可发挥的余地很广,为灯谜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生男成虜配马成驢

唐代周武则天神功相狄仁杰(607—700)和郎官卢献同朝为官,二人交往甚笃,且相互嘲讽嬉戏,每以姓氏相讽为乐。

一天狄仁杰对卢献说:“足下卢氏配马乃作驴(驢)。”

卢献笑道:“中劈明公,乃成二犬。”

狄仁杰不服,说:“‘狄’是‘犬’旁加一‘火’字,何来二‘犬’?”

卢献说:“你本是一个犬,劈开就变成两个犬;犬旁有火,乃是煮熟狗啊!”

狄仁杰仍不服,说:“在下是一犬,无由来。‘狄’字实为‘犬火’,应以炙之,何言煮熟耳?”二人相对大笑。

“狄”字在当代灯谜中挂面,打二字外国食品名,谜底为“热狗”。这是美国一种快餐食品。用长面包夹热香肠、酸菜、芥茉油等制成。因形状像狗伸出舌头吐气,故称。

一个“狄”字,古今故事寓其中,且联系西方生活常识,足见灯谜的内含包容乃大。古今中外无一不能入谜,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尽在灯谜中以别解意出现。狄卢二人所言拆字游戏,亦可作制谜素材。

“孚”乃“爪子”也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工文辞,善草隶,诙谐幽默,为舌辩奇才,晚年尤为狂放,自号四明狂客。他的《回乡偶书》脍炙人口,流传极广。

贺知章84岁告老还乡,临行前向玄宗辞行。明皇问他:“季真老相,在我朝功高卓著,今还乡养老,有何未了之事,也请告之。”

贺知章说“我有孙儿尚无正名,望陛下赐名与他,实为老臣之幸也。”

明皇说:“为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卿子必信顺之人也,宜名之日‘孚’。”

贺知章拜谢赐名而去。他回到家乡,过了好长时间,忽然有所悟,对人说:“当今皇上为什么要开我的玩笑?我们关中一带都把‘孚’称作‘爪下子’,皇上取名‘孚’,这不是叫我的孙子是爪子吗?”

乡里知道后,说:“贺大人一生仕唐,暮年返乡,孙儿落个‘爪子’名,令人不解。”也有人说:“皇上对老臣如此之不敬,岂有此理。”实际“孚”是个好字,方言解之于文义不通。

我姓“夜不闭户”

唐代诗人李白,自幼随父赋诗、读书、习剑,从西域回到四川剑南道昌明县的青莲乡定居,也以此地名为自己的号。

开元三年春,有一位客人到青莲乡拜访李白的父亲,正遇见李白在院内练剑。李白非常礼貌地接待客人,并问来客的姓氏。

客人说:“吾号东岩子,姓‘夜不闭户’,名日‘鸟落山头不见足’。”

李白听了想了想,便说:“晚生知道了,请您稍候,待禀明家父。”说罢便到后院告诉父亲,有位姓俞名岛的先生来访。父亲立刻让李白压声说话,赶忙出屋将客人请进屋。李白给客人献上茶。父亲和客人谈了好久,话题便转到李白身上。客人见李白聪颖好学有礼,气度不凡,非常喜爱。父亲很早就想找一位有学问、见识又广的老师,讲讲天下大事以启发李白的思维,开拓视野。于是征得客人的同意,便让李白拜俞岛先生为师。

俞岛在李白家住了一个多月,李白与先生几乎形影不离,如饥似渴地向先生学了许多从来不知的新鲜道理和知识。俞岛成为李白成长过程中一位极其重要的老师。

李白的《大猎赋》就是听了先生的讲述写成的。

李白家来的客人自报姓氏的两则谜,是清末谜人作的。

“夜不闭户”(打一字)俞(乃无人的偷字会意体兼拆字)

“鸟落山头不见足”(打一字)岛(增减部首、笔画)

“八”字诗

李白10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出游。这日,秋高气爽。父亲眼望南飞雁阵,想起民间流传的谜,对李白说:

一对燕子绕天飞,一只瘦来一只肥。

一年四季来一次,一月之中来三回。

李白听了之后,对父亲说:“您说的可是一则字谜?”父亲说:“猜猜看。”李白说:“我猜当是‘八’字,可对。”父亲听了点点头。

唐代诗歌在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闻名于全世界。部分诗人写诗将事物隐于诗句中,成为唐诗中的别裁——诗谜,也可称为谜与诗兼有的咏物诗。

李峤的咏“风”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解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

过江千层浪,入竹万竿斜。

四句20个字,句句隐风,而无风字,却显风能。尤其是每句的数字,毫无夸张之意,“三秋”、“二月”、“千层”、“万竿”,准确到位。前两句对仗,后两句对仗,工稳贴切自然。每句首字动词形象生动。

还有一首佚名的咏“画”诗,别具特色: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晚唐诗人皮日休和好友陆龟蒙,当时人们称他们为“皮陆”,他们二人的诗在晚唐齐名。

一日,二人去河边散步,见到当时的景色,皮日休诗兴大发,口吟七言绝句:

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

草香石冷无近远,志在天台一遇中。

皮吟罢便问陆:“我这诗中隐三味中草药,请你猜一猜。”

皮日休的诗中所隐的三味草药名字,都嵌在诗句当中,而且极巧妙地是用了“顶针”法,也就是诗句末一字,和下句的首字,即是一味药名。这便是竹叶、通草、远志。

陆龟蒙猜中后,顺口也吟了一首七言诗: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

连云更入幽深地,骨朵闲携相猎郎。

与皮日休的诗同样,诗中也含有三味草药名,这就是紫葛、黄连、地骨。

二人兴致勃勃地走到村头小酒肆中,饮酒休息。此时细雨丝丝,皮日休笑指窗外一叶小舟吟道:

细雨洒轻舟,一点落舟前,

一点落舟中,一点落舟后。

吟罢对陆龟蒙说:“这是一个字,请猜。”陆龟蒙已知是“心”字,但没有直接答,只是说:“仁兄,我赋两句,以答可好?”

“月伴三星如弯镰,浪花点点过船舷。”

说完二人会心一笑,畅饮数杯,颇有醉意方归。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次到药铺买药,见药铺柜台后站一位年轻的伙计。王维想:人都说这位伙计很有才气,今日权且考他一考。

王维双手抱拳:“我要买‘罢宴客何为’?”

伙计拱手答道:“宴罢客‘当归’。”

“我再买向晚不迷路”,

“熟地’哪怕天夜黑”。

“三买艳阳牡丹妹”,

“‘芍药’花开显富贵”。

“四买出征程万里”,

“壮士‘远志’向边陲”。

“五买多年美貂裘”,

“‘陈皮’堪称貂裘美”。

“六买八月黄花醉”,

“秋花‘桂枝’朵朵肥”。

“七买蜂蝶穿叶过”,

“蜂蝶‘香附’花丛飞”。

这类诗句谜,直接影响着长短句(词)。在宋代形成的词中,也颇有类似者。

有一首长短句,含十二生肖,完全是以谜的形式出现的:

好良宵,不与女娘偕,抽身去得快;扭着她,又把手推开。演出百般态,那点水儿不记怀。柳腰斜倚栏杆外,将木槿花摘下来。振精神,把手儿甩;已进书斋,小嘴儿不肯轻开;许前言又把话儿改。朱门半掩无聊赖,金钗懒向头上戴;神前结盟谐,脱去的好似衣衫。酒醉心狂,没有水来解。成亲后,心中一点不疑猜;刻骨铭心,不用把刀儿带。

这段以词的形式叙述一段故事,实为拆字离合体字谜,谜底即地支十二位:

“好”去女为“子”;“扭”去手为“丑”;“演”去水为“寅”;“柳”去木为“卯”;“振”去手为“辰”;“已”封口为“巳”;“许”前去言为“午”;“朱”去一撇(象形钗)为“未”,“神”去衤(好似衣字旁)为“申”;“酒”去水为“酉”;“成”中心改为一点为“戍”,“刻”去了刀(刂)为“亥”。

近代谜人又创了一种改错谜,与上十二生肖减笔画,相映成趣,别具一格。

这种形式就是将诗词原句中,改一字,再将被改掉的字,连上改动的手段或字意变动,生成别义作谜底。如:

1.生者长已矣(打一成语)

死去活来(活,即“生”字会意而得)

这句诗是杜甫《石壕吏》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独来买花处(打一成语)无独有偶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买花》诗句:“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3.涕问客从何处来(打一成语)破涕为笑

4.八月八日长生殿(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这句诗是白居易《长恨歌》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5.病树前头万花春(打一成语)移花接木

这句诗是刘禹锡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当流赤足踏涧水(打一成语)水落石出

这句诗是韩愈的七言古诗《山石》中的诗句:“当流赤足踏涧石。”

7.霜重鼓寒声则起(打一成语)不进则退

这句诗是李贺七言古诗《雁门太守行》诗句“霜重鼓寒声不起。”

8.万里归所对月明(打一成语)无所用心

这句诗是卢纶七言律诗《晚次鄂州》句,“万里归心对月明。”

9.何方神作身千亿(打一成语)出神入化

这句诗是陆游七言绝句《七十八岁梅花诗》句,“何方化作身千亿。”

猜这类改错的诗句谜,实际是一种测文学素养的有益活动,猜者必须对一些诗词的原句了如指掌,否则看不出错,即或看出错,也找不到恰当的成语来改正。

半句唐诗作谜底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人发现中间“鹭”字可分为“路鸟”二字,后人为这两个半句配了谜面:

雪径无人迹(打七言唐诗半句)一行白路

雀飞入云霄(打七言唐诗半句)鸟上青天

奇异构思,谜底难寻。

宋朝,灯谜的里程碑

宋朝,是灯谜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灯谜已逐步走向成熟。自此,灯谜脱离了文人嘲讽和宫廷供奉的小天地,走向民间。今天我们看到的灯谜——文义谜——文虎——灯虎,从狭义上讲,是宋代开始出现的。如果讲灯谜史,那么必须自它形成之日讲起,即从赵宋王朝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和南宋偏居临安(今杭州市)的谜事活动讲起。

灯谜这种形式,区别于任何其他形式的、类似文字游戏的所谓谜,如射覆、故事谜、动作谜、电报谜、印章谜、画谜等。

文义谜,即灯谜,起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沿袭至今。这是灯谜的正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