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桑榆情
7552900000030

第30章

到了晚上,按照习俗,我们大家要给故去的老人祭奠和守灵。大家谈起对老人的后事处理问题,大家共同商议:每个子女各出资X000元,五人共X0000元,商定给辛苦一辈子的老父亲后事办得体面又庄重,算是子女们对他老人家尽得最后一次的孝敬之意,并请身为长子的“大哥”作为办丧事的主事人。当大家纷纷解囊集资,而唯有“大哥”不动声色,只管收钱。倒是“二哥”忍不住,问了一句:“平时不管怎样,这是老父亲最后的归宿,没有多,还有个少出资嘛……”未等其话说完,那“大哥”忽得站起来,怒气冲冲地掏出已装入其衣兜的其他子女们集资的X000元摔在桌上,口出恶语“我日你妈X,你当着老爸(遗像)跪下,说说你孝敬了老人了没有!本事大了将老妈背到中原油田(二哥所在地方)去……”当着全家老小三代人近20人的面,大发雷霆,直搅得故去老父亲在天之灵“不安”。众人劝说,其仍不善罢甘休,骂骂咧咧不止。倒是在一旁的我实在看不下去,面对这位文化程度低下、为人没有修养的妻“大哥”,先是让前来劝说的晚辈们退下,接着晓之“你这样做,是不是不注意场合和方式?”“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大家可以商量嘛。”许是在其他众妹妹妹夫们的“大哥长、大哥短”地叫个不停(摘众人言语之一:“老父亲的后事非大哥主办,他人莫属……”),有了下台阶的借口;许是我的刚才软中有硬的话语起了作用;许是他在众人的劝说下有了面子,于是重又将摔下的钱装入自己腰包……

他不再出资的目的达到……下面是风平浪静了。大家一夜未眠,给还走得不算太远的故去人——老父亲守了一宿灵。

事情并未完了,大家在沉痛的气氛中,终于将老父亲安葬了。接下来的是要商量解决还健在的老母亲的赡养和去留问题,并将此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妻“大哥”决定:“我们五兄妹商定”。其目的是“将晁盖摒弃于108位梁山好汉之外”的女婿们无权参加老人后事的决策。我们做女婿的自是无话可说,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商定意见。

事后,听参加会议的妻子传达会议主要精神:一是“大哥”居住条件有限,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差,无能力将老母亲接来一同住(要是非要他赡养老人,其他姊妹们要每人出资X0000元,为其购买房子);二是老母亲的去向和生活安置由其他子女安排和供养,我(指“大哥”)一直在父母跟前侍奉,应该由其他子女照顾老人(注明:只字不提老人的生活费和经济来源,是其他兄妹支付,他与同在一个都市的父母亲,照顾了老人们的一些起居问题,忘记了作为儿子对老人应负的赡养义务和责任);三是公布这次父亲去世办丧事的账目和开支(花去了其他四兄妹集资的X000元不够,每人再出资X00元,即,除“大哥”以外,其他兄妹四人每人还要再出资X00元,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将老人的后事办完,倒让分文不出的“大哥”得了个“大孝子”的桂冠)。

事情发展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闹剧越演越烈,竟至让我们将结果难以说出口来,你知道是为什么?

那是再以“老大哥”为首召开的兄弟姐妹商定家庭问题诸事会议之后的次日。全家人(包括“大哥”的儿女暨孙子辈们)坐在一起,共同叙拉家常。出于好心,我们两位女婿问起了“将如何安置老母亲?”那位“大哥”顿时色变,一副市井无赖的样子,指着其生性懦弱的胞弟破口大骂:“我日死你妈吧,你现在把老娘背到(河南)中原油田去……我伤心生气地是老妈没人养活了!”一面说,一面甩手扬长而去,嘴里骂骂咧咧不停;鉴于老父亲去世不久,怕“惊动”他老人家在天之灵,更怕将家庭丑闻外传,造成不良影响妻的大姐,赶忙让我们诸人前去劝解。原本已知无趣的“大哥”见有人前来劝道,反而“蹬鼻子上脸”,越发不知“天高地厚”起来,索性跑到大街上像“泼妇骂街”般地跳起脚,高声叫骂:“我日了你妈,你(指其胞弟)将老妈接走……”致使许多过路的人们围观不已。看到了这丑陋的一幕,我飞也似的跑回了岳母的家,我丢不起这个人啊!我仔细回想了这位“金钱,使他忘记了亲情和友谊”的“大哥”所作所为,真为他遗憾和羞耻。他自幼残疾——跛脚,又是家中的长子,苦难生活的担子过早落在他肩上,他小学没毕业就去了一个大集体经济效益不算太好的单位上班。他吃了不少苦,遭了许多罪……这些苦难和经历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一代人的一部分或“缩影”,我们能理解。但谁知道他现在竟变得如此不可理喻,不近人情,想不到啊!正是在过去的岁月里,我听完了岳父母亲讲述的关于“大哥”的一切情况后,我义不容辞地在办理“农转非”最困难的年代,千方百计托人帮助解决了“大哥”和他全家人的户口“农转非”问题;后来又安排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在我曾任教的中学(后来改为“职业高中”)读书学习;也曾为他的子女们就业找过市属几家企业(运输公司、饮食公司和食品厂,等等),得以解决……我能尽的力都使了,我也认为为“大哥”一家人能出把力,是应该和义不容辞的。我也曾听妻子说过,为了亲情和友谊,她在得了大病初愈的时候,曾瞒着我数次寄钱接济家中人口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哥”一家,为的是给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尽一份力……这许多年过去了,想不到已年过60有几的“大哥”,现在变得如此不可思议。思前想后,钱能救人,也能污染和锈蚀人的灵魂,不是吗?我们这次前往玉门市为老父亲(岳父)奔丧所见所闻及“大哥”的种种表现,不正是“金钱,使他忘却了亲情和友谊”的观点的印证和说明吗?

金秋十月,友爱之花开我家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陇原大地,万物沐浴着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万紫千红、花开艳丽,丰收的硕果琳琅满目。今年国庆节前夕,我分别收到了来自天(南)海(北)众多朋友们的电话(电传),传递了他们将不远万里之遥路程来兰州看望我和我的父母亲。我期待着“友爱之花开我家”……

10月1日那天,我亲自聆听到在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上班的上高中时候的同校同年级学友和农村下乡插队插友张振华、闻扬夫妇要来兰州看望我和我全家电话。喜讯传来,竟使我欢喜若狂,达到夜不能睡地步。我想起了我们在那最艰难困苦的人生转折时期——农村的许多的往事。正是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记忆,使我们更珍惜那段时光建立的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哥俩的友谊和真情。

10月5日,张振华、闻扬两位同学来到兰州。我和妻子及女儿亲自在兰州某大酒店为他们的到来接风洗尘,在征得他们的首肯和同意,请来下乡插队时候的插友何某谢某及现在外地不能来的朱某的妹妹作陪,共叙友情,分享“友情之花开我家”的欢愉和乐趣。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分别访亲拜友,忙得不亦乐乎;我和妻子盛情挽留张振华夫妇在我家就餐住宿。我们利用晚上的机会,畅谈离别相思之苦;也感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经过和辛酸苦辣甜后面的“幸福和满足”;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里,我代表我全家感谢挚友张振华和闻扬对我帮助和情感上的理解;更有我们共同心声:各自保重——好人一生平安的祝愿……

此后不久,我和妻子接受在兰州的同学(挚友)杨XX夫妇邀请,参加了其儿子的结婚典礼。杨XX同学对我的帮助渊源久长:最早要追溯到上中学时候,记忆犹新的有几件事:一是“文革”后期“上山下乡”,我被通知第一批去农村插队,我父亲被揪斗下放在兰州市较远的某郊区农场参加劳动,我弟妹小,是杨XX同学和另一位同学用自行车将他们(指我的弟弟和妹妹)驮上,与我母亲一起将我送上去(甘肃)河西走廊一个偏远农村插队。这件事过去多少年,每当想起了这些,感叹之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禁。

二是1989年,我联系从(甘肃)河西地区调往兰州的运作过程中,杨XX同学除了给我出谋划策,寻找接收单位外,还在情感上给予我安慰和温馨。

三是近年来,在我为年逾八旬,辛劳一辈子的父母亲过80岁生日庆典活动中,杨XX夫妇主动承担了为我们全家摄像录像的工作,为我们全家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纪念。如此等等事例,数不胜数,它在我的记忆中都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我们夫妇热衷要参加祝贺杨XX儿子结婚典礼的原因所在,更有我们对“友爱之花开我家”机遇不愿放过的诚信啊。

本月19日,是好友张XX同志儿子的结婚日,我是从张XX爱人打来的电话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它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与张XX同学的交往和友谊。1964年我随父母亲从东北“北大荒”某农垦农场来到西北重镇兰州市,插班兰州五中高中二年级学习。得蒙当时的班主任白磷明先生的培养和提拔,先是担任班级班主席和团支部宣传委员,在升入高中三年级时候,同学们选举,时任班主任孙XX先生同意,我又担负班级团支部书记,在搞好学习迎接高考的同时,和团员同学们一起,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青年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从这时候起,我和张XX等同学建立了真挚纯洁的兄弟般的友情。记忆深刻的事情有以下几件:第一件事是张XX同学主动靠拢团组织,经常找班级的团员和要求进步的同学谈心;他积极争做好人好事。经常帮助同学做班级里的卫生清扫工作,还和同学们为班级里一位患(鼻炎)病的同学准备吐痰和擦拭鼻涕的卫生工具,此事过去了许多年,当年的那位患病的同学提起这件事情来感慨不已,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激之情。

第二件事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故事。从1966年5月16日起,全国进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已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学生们纷纷“杀”向社会,到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的“革命运动”中去了。一场“斗私批修”,进行“触及人类灵魂的大革命”开始了。我们这些担任过班级学生干部的一些人,竟也成为“批斗”的对象。在我的印象中(后来事实证明如此),我父亲被打成某市局“黑班底”黑线人物,被批斗,接踵而来被“抄家”搜寻黑材料,而后又发配(下放)到远郊的农村去组建创办农场;无独有偶,在学校和班级担任青年团干部的我,也被班级的“造反派”学生以“写了某些同学的黑材料”为名,到我家住所查抄“黑材料”,而我人身幸免遭到“打击”,那是由于张XX等同学将我藏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这件隐藏在我心底近40年的往事,现在想起来由衷地感谢张XX和孙某等同学和朋友们的帮助和爱护。

第三件事,1968年,我们这批“老三届”学生面临着“四个面向”,张XX同学以自己强烈的保卫祖国安危的政治责任感,和注意锻炼身体造就的强有力的体魄,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锤炼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赤胆忠心。我们欢送张XX同学光荣入伍的纪念照片,至今虽然颜色稍微有些发黄,但他(张XX)的飒爽英姿,仍镶嵌在我的脑海中永不逝去,那是我们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写照,更是我们友情永存标志和纪念。

第四件事是1977年,我从父母亲所居住地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往我工作的地方——玉门市托运结婚所用的衣柜等大家具。已从部队复员分配在永登县连城镇某国有大企业工作的张XX同学得知了我回来的消息,急忙趁休息日的时间,风尘仆仆赶来帮助我打点行装。瞧着这位我不在父母亲跟前时,经常在单位休息的时间里,前来帮助我父母亲干活的挚友张XX,一丝不苟地站在寒风凛冽的院子里用绳索捆绑要托运的大衣柜等物品,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位不是亲兄弟,待我情深意浓的举动,让我真得好感动。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些,我仍心潮起伏、激动万分。

第五件事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的年迈父母双亲,身边没有子女照顾,我和姊妹们商量,决定雇请保姆照顾他们。我找到了高中时候的同学张XX,请他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寻找一位品少年挚友薛汉福行端正,能悉心照料老人生活的保姆。他在得到我的请求电话以后,千方百计急我所难,在较短时间内就将保姆请到,解决了我们子女们在外地不能前往亲自侍奉老人的忧虑和困难。现在每当提起这件事情来,我的老母亲总是由衷地感激道:“当年找保姆的事情多亏了张XX这孩子,他可真是一个知情达理的好孩子,你(指作者)交这样的朋友,我和你爸真替你高兴……”我的这位朋友,现在已经年届60岁有余,退休在家,为了生计在操劳着,尤其是让他犯愁的是大儿子的婚事问题。几经奔波和努力,儿子终于找到了如意伴侣。张XX将这喜讯第一个告诉了我,让我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他邀请我和一些同学们前去参加其儿子的结婚典礼。得到这一喜讯,我和另一位同学寄去礼金表示庆贺,表达我对张XX同学的深情厚谊,更表示对张XX对我和我父母亲的关心和帮助事情的感谢之情。

2006年10月23日,我翘首注目以待的少年时代的好朋友薛汉福(夫妇),不远数千里路,终于从祖国东北边陲(黑龙江省)饶河县,专门来兰州看望我和我父母亲来了。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我真的好想你们啊,我们再相逢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我更是热泪盈眶,紧紧将他拥抱……我和薛汉福同学,自从1964年分别,至今整整42年了。虽说我们一直通讯,但是面对面的倾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相思之苦已是很少和难得了,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逢,对“友爱之花开我家”欢欣鼓舞、欢跳不止。我和薛汉福相识于1959年上初中时候。我们考上中学被分配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他是一位当地农民的孩子,淳朴憨厚,喜欢热心帮助别人等等,他的优秀品德深深吸引了我,我们有着的共同情趣和志向,使我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现在还记忆犹新的往事有以下几件:一件事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上山采集橡树籽等山货的集体活动。那次全校去了三四百人,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采集和安排住宿。我自小身体单薄、多病,这次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自我照料自己,能力很差,比我略大些的薛汉福同学,晚上住宿的时候和我相依偎在一起,并将自己的衣服外套罩在我身上,穿着他给的厚实衣物,我心里由衷地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