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7549400000036

第36章 2008年——全方位的世界经济大败局(5)

美国次贷风暴加剧,也是同样的道理引起的,它迅速引发了华尔街金融海啸,最终引爆了美国经济危机,真实而严酷,无论是美国政府、资产债权人,还是普通百姓,正在面对和将要面临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次贷危机的本质所在及其破坏性,主要是伤害了金融市场的“三信”:信用上,发生了道德风险;信贷上,使正常运行的信贷链条突然紧缩;信心上,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心理。而这“三信”正是金融市场的灵魂。金融市场出了问题,实体经济必然也会受到损害。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这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在美国,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然集体把这条最古老的信条忘了,这如同一个正常人不知道违法是不对的一样荒谬。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像瘟疫一样正在世界各国蔓延开来,股市暴跌,银行倒闭,财富缩水,经济滑坡;资本主义进退维谷,四面楚歌。被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形容的所谓“百年一遇”的经济灾难毫不留情地展现的人们的面前。

危机面前无奈的“欧盟”

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提出了“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并呼吁外国政府及中央银行积极参与救助美国金融机构,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2008年9月22日,西方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举行电话会议后,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明确表示欧盟不会参与美国的金融救助计划。他说:“我们德国人不想往我们无法掌控、又不知道德国的钱用在何处的一个大罐子里放钱。”这番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为什么德国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欧盟制定任何类似美国那样的统一救市方案的道理。

欧盟总体经济规模虽已经超过美国,但由于欧元区的货币联盟机制,无论是欧洲央行,还是欧盟各国都无需储备大量外汇资产。截至2008年7月末,欧洲央行外汇储备仅629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各国的外汇储备总和也仅有5551亿美元,并且主要是用于正常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准备,基本上没有闲置的储备可用于支持美国的救助计划。

早在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欧洲便受到牵连,欧洲金融市场陷入持续动荡,并一度成为威胁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自2008年9月底以来,从比利时与荷兰合资的富通银行到英国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从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再到比利时与法国合资的德克夏银行,欧洲金融机构频频拉响警报,一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风暴从华尔街蔓延到欧洲。

尽管欧盟各国为应对危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欧洲三大股指的全线暴跌正式宣告单边行动失败。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虽然各国都保持着高度警惕,但金融危机已如病毒般扩散。之前,欧洲各国还在为如何帮助美国度过难关出谋划策,但是之后,金融危机汹涌而至,欧盟各国政策重点已转向国内金融稳定。欧洲银行业危机不断,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已被迫向富通银行等多家欧洲银行注资。为了避免自身也陷入危机,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央行已自顾不暇。日益壮大的欧盟板块在次贷危机这个魔王面前也显得无力和苍白。

欧盟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而是一个主权国家联合体,欧盟27个国家想要像一个国家那样发出一个声音相当困难。在欧盟之外,还有诸如挪威、冰岛、瑞士这样一些连欧盟也没有加入但又有密切联系的国家。因而,要促成欧洲各国或者欧盟27国统一行动应对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即使并非完全不现实,起码也是非常困难的。此外,要采取统一行动,必定要经过各国之间长时间的协调工作,而这场金融风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恐怕再容不得拖延、等待。

欧盟各国:大难临头各自飞

美国次贷危机的破坏效应,很早便在欧洲银行业集中爆发。面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欧盟各国政府迅速采取了注资等措施。不过,这些行动起初都是以个案为基础,即倒一家银行救一家银行,并且都是成员国各自为战,或存在利害关系的几个国家临时拼凑在一起,缺乏整体协调。

欧盟不满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联合救市措施,呼吁欧盟各国向应对金融危机那样,协调应对经济衰退。面对各自为战如此局面,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于2008年10月4日仓促召集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三国领导人召开四国会议,试图找到一条欧洲共同应对之策。

可是,会议还未举行,萨科齐就迎来了“当头一棒”。法国曾有意推动欧盟效仿美国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由各国出资组建一个欧盟救市基金,联手拯救金融市场。但这项计划遭到了德国和英国的坚决反对。德国和英国主张,应对金融危机仍应由各成员国承担首要责任。德国财长曾公开表示:“我们德国人不想往我们无法掌控、又不知道德国的钱用在何处的一个大罐子里放钱。”这次欧元区首脑会议前,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欧洲国家寻求的共同应对之策应当是一个“工具箱”,让每个国家可以从中选用不同的工具。说白了,就是德国作为财力最为雄厚的欧洲国家来说,协调可以,但不能为其他国家“埋单”。

结果,四国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各国仍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应对金融危机,但应相互协调。但即便是协调,也绝非易事。早在会前,爱尔兰政府为稳定金融市场,单方面决定为本国银行储蓄存款提供全额担保的做法就引起了众怒。因为英国等其他欧盟成员国担心,本国储蓄存款会纷纷转存到爱尔兰银行在本国的分行,从而对本国银行造成冲击。因此,四国领导人特别指出,欧盟各国在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时,应充分考虑到对邻国的不当影响。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会议上严词批评爱尔兰做法欠妥的德国,会后第二天便步爱尔兰后尘,宣布为总规模超过500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提供全额担保。

欧盟对美国金融危机爱莫能助,各国只能分别采取措施进行自保,避免本国受到危机传染。而美国要应对危机,在采取国内救助措施的同时,也期待着日本、中国等持有大量外汇资金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但为了避免在拯救实体经济难题上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欧盟各国最终在2008年11月7日的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上达成了协议,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出台金融救市方案后尽快出台经济刺激措施,同时加强欧盟内部的经济政策协调。不可否认,欧盟的金融及经济救市协调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将重点由金融向实体经济转变。

欧盟在救市的同时还希望抓住金融危机的契机,重新规划国际金融版图,摆脱追随美国的时代,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独立的声音。我们将对美国、欧盟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变革中的“三国演义”拭目以待。

英国遭遇“蝴蝶效应”

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蝴蝶效应也是像蝴蝶翅膀扇成龙卷风一样开始蔓延,并迅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动荡,致使世界经济举步维艰,由于金融业是英国整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英国受此次金融风暴影响之大,仅次于风暴发源地美国。

2008年2月和9月,陷入困境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先后被英国政府国有化。最大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则在英国政府斡旋下,与第五大商业银行莱斯银行展开并购谈判。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英国正濒临经济衰退边缘。

英国房市曾热火朝天,但在进入2008年来,遭遇总体经济走缓的打压,住房市场热度大减,英国住房市场和美国一样不再红火。英国房价2008年3月份下降0.6%,是连续第5个月下降,按年率计算只增长了1.1%,这是12年来的最低。前几年,英国百姓急着买房,甚至是即买即赚,而危机以来是不敢买房,买了即赔。原因很简单:房价虽说是低了,但贷款的门槛高了。房贷首付提高不说,而且贷款利息也明显见涨,多数平民百姓只能捂紧口袋叹一声:再等等吧。

次贷危机也曾在英国引发百年一遇的银行挤兑风潮,第五大贷款银行-北岩银行是在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力保之下才得以幸免。不过北岩银行事件只暴露出英国金融领域危机的冰山一角,英国许多银行存在种种隐患。英国的金融服务业发达,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再有风吹草动,不只是金融市场会翻江倒海,甚至英国整体经济也将受到摇撼。

2007年第三季度,英国经常账户赤字(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经常账户赤字是资本账户顺差的另一种表现)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7%,这一比例高于美国。实际上,这一比例的真实状况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还要糟。有专家推算,英国的真实的经常项目赤字可能接近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另外,英镑兑美元汇率保持在1∶2的高水平,仍然非常坚挺。据摩根大通计算,2007年12月,英镑的实际贸易加权汇率比1970年以来的平均值高出7%。一年前,它几乎比该平均值高出14%。这不仅不利于英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还会抑制英国国内消费。

英国本来就是全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后,物品价格更是大幅上涨。2008年4月,英国的食品价格提高了6%,为6年来的最高点,增幅比全国的通货膨胀率2.8%高出一倍以上。手中财富缩水、食品和能源价格猛涨,严峻的收支形势让英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开始想尽办法节约家庭开支,许多人不再去传统的大型超市购物,价格比较便宜的折扣连锁店成了时下英国购物者最爱光顾的地方。

英国人一般认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要达到3-4万英镑,富裕阶层要达到8-10万英镑。但过高的物价,使富裕家庭也有些难以消受。家住英国南部肯特郡的一个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女主人朱迪丝是一位高级学者,她丈夫汤姆是名公务员,两人的年收入加在一起略低于10万英镑。可朱迪丝表示现在“每到月底,我们总感到手头很紧。从账面上看,你确实富有,但实际上你却可能是在苦苦挣扎。因为每月要偿还多项贷款,以及缴纳交通费、水电费等。”

“绅士之国”彬彬有礼的女士、先生早已是老电影对英国人的传统刻画,但若把英国人与超市里的抢购联系起来,多数人可能还是想象不出来。地铁价格在涨、水电费在涨,为了尽量节约开支,抛开“绅士”面子的英国人每天都要在晚上8到9点钟左右到附近的超市,“抢购”一些打折的面包和其他熟食,购物长龙竟达到数公里,拥挤的商店里偶尔发生的争斗让警察也难以近身。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不同折扣超市之间也打起了价格战,从买二送一到折上折。

以前很少为购物算计的英国人,现在也开始为哪家超市的折扣高、哪家的东西更实惠而货比三家了。不得不说,物价上涨与金融危机反倒让英国人越来越会过日子了。

英国媒体又挖出2002年的一份官方报告大做文章,称早在伦敦申办奥运前,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已预见,伦敦举办奥运会仅仅会成为一场举国欢庆的大型“派对“,振奋民心,却不会给国民经济或体育发展带来持久效益。也难怪英国媒体翻6年前的旧账。英国劳力和资源成本一向昂贵,而随着伦敦奥运倒计时的开始,奥运的预算也在翻番,由最初的24亿英镑飚升至93亿英镑。无奈之中,政府已决定将用于基层体育的5.5亿英镑挪用为预算。

截止2009年春季,英国经济的衰退已逐渐在各个领域显现——银行濒临倒闭、英镑贬值、企业裁员、公众消费减缓,政府刚刚颁布的削减增值税政策不少商家都迟迟不愿落实,囊中羞涩的纳税人更不愿看到政府在经济最为困难的节骨眼上将大笔资金用作毫无实际意义的“狂欢”上。而对那些已将目光锁定伦敦奥运奖牌的英国运动员来说,恐怕不只是未来奖金的兑现,就连眼下训练资金的来源都不得不担心了。

但是,英国经济还有健康的一面。其通货膨胀率2008年2月份为2.5%,2007年11月到2008年1月的失业率为5.2%,这两项指标还在可控范围内。难怪财政大臣达林夸口:英国经济形势在欧盟范围内还是最好的。但现实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国际油价高居不下,英国市民的水费、电费、煤气费上涨不少,汽油价格也在上涨,政府又调高了汽车公路税和烟酒税。虽然布朗政府许诺将采取措施改善民生,英格兰银行也有望进一步削减利率以刺激经济,但老百姓更希望见到的是经济繁荣的好日子快点到来。

英国引领欧盟金融救市步入正轨

当金融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欧罗巴,冰岛深陷破产泥潭,东欧危机四伏,欧洲经济步履维艰之时,欧盟掌门人才开始带领着貌合神离的欧盟诸国揭开了欧盟救市的大幕。经历了混乱的单打独斗后,英国以一系列颇具成效的救市措施,逐步引领着欧盟走入救市正轨。

2008年11月7日,欧盟各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就诸多棘手议题结成了“统一战线”,救市重点逐步由金融向实体经济转变,并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勾勒出了一幅远景“蓝图”,这也标志着欧盟救市举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第一轮冲击波已经对欧盟银行业造成了较大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挤兑危机并被国有化,德法等知名银行皆遭重创。然而由于当时欧洲经济增长势不可挡,通胀风险急剧增大,欧洲央行及各国均致力于抗击通胀,因此无暇防备金融危机的扩散及隐患。但其始料未及的是,新一轮次贷危机冲击波袭来,致使欧盟多家大型银行陷入困境,股票市场不断下跌。外界一直期待欧盟推出一个类似美国的统一的大规模救市方案,但因欧盟内部成员国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受危机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加之各国出于维护本国利益往往在重大决策上难求一致,欧盟各国只顾自扫门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