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石油输入国的官员们为天价的石油搞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时,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再度恶化,国际石油的价格直线上升走势更令绝大多数有车族跌破眼镜,面对石油价格的迅速腾空,许多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尤其是石油消费需求很大的新兴国家中国、印度等,神经一下紧绷起来。以至人人都谈论石油危机,每个人都担忧能源紧缺,并且这些国家的人民同样被高涨的物价整得七荤八素缩衣节食,人们越来越关注能源问题,工厂加快了节能创新的步伐,机关调低了空调的温度,而家庭则关心用水多了少了,用电增了减了等等。
更不幸得是,大量卖出石油的“欧佩克”还一方面指责“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用油量大增,一方面却并不增产石油,在利益面前,它们并不想平衡市场供需以压抑油价,目的无非是想以更少的石油换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石油价格波动与地球石油储量没有关系,虽然石油价格涨了,但是石油的蕴藏量不变。世界许多主要油田正在日益老化,产量也在下降,这种情况在墨西哥、挪威和俄罗斯等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尤为明显。大多数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不是已经过了高峰期,就是在未来20年内将度过高峰期。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用一吨少一吨,这个事实是形成石油危机的根本原因。
石油储量继续下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个趋势就像地质板块运动一样会不断地引发能源地震!这次“石油地震”过了的同时,就是向下次“石油地震”迈进。这个“石油地震波”会随石油储量枯竭临近而越来越频繁,先是7、8年来一次,以后就是2、3年一次,在最终枯竭前10年,将年年会有“石油地震”!化解即将到来的能源资源危机,所以人类必须跳出现在依靠不可再生的石油矿物资源来维持经济运转的模式,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来使人类彻底摆脱矿物资源的桎梏。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替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相信在绝望的同时,也是希望的开始。所以,人在任何时候不可以自暴自弃,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连自己都没法给自己生存下去的勇气,认为自己早已被上帝所抛弃,那绝对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相对传统的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的确对环境保护更加有益,而且可以促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但是全球各地生产生物燃料,大多以粮食作物为原料,欧盟各国如果想用生物燃料取代20%的石化燃料,境内60%以上的可耕地都得用来种植原材料。许多国家和地区正改变成百万公顷土地的用途,专门种植棕榈、甘蔗和其他能够制造生物燃料的粮食作物,生物燃料也成为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但大规模制造生物燃料最大的担忧在于“与粮争地”。大规模改种生物燃料植物已经造成美国和墨西哥玉米价格上涨,并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如果再有大量粮食被转变为生物燃料,那么世界真的将会经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能量不灭,汽车永动,万物生息轮回“这是生物燃料热在全球激起的美丽梦想。生物燃料的开发给了人们新的希望,但是它的前景并不妙。虽然有信心百倍的投资人,这种燃料对粮食的争夺已经推升了全球食品价格,长此以往,从玉米中整出动力来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
2007年,美国种植玉米面积9300万英亩,其中20%被乙醇生产吃掉了。结果是牛、猪、鸡都被迫吃更贵的饲料。相应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只能吃得更少,甚至吃不到。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每加工70公升生物能源,等于消耗一个人一年的口粮,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粮食短缺而造成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是不可原谅的,甚至是“非人道的”。因此,许多能源消费国不得不暂且让生物能源开发计划偃旗息鼓。所以,随着新一轮全球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对生物燃料这个美丽梦想产生了怀疑,不禁要问“是让更多人吃饱饭还是让部分人开汽车?”
有没有可能寄望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即使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每年将增长7%多一点,到2030年时,不包括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只会占全球总发电量的4%。从现有科技水平来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太阳能无法大规模利用到,氢能无法大规模利用到,甲醇同样也无法大规模利用到,每种新能源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种新能源和化石燃料并存的格局将长期共存。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除了有车族明显觉得在汽油上的花费增多了,国际市场上一些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有些遥远。但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却恰恰相反,“原料危机”这个噩梦已经煎熬了它们一年多的时间。如果说以往还有一两个行业能够“幸免于难”的话,那么,在2007年,几乎所有的制造行业都无一例外地承受了原料紧缺、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绝非危言耸听,在2008年年底前,原料危机都是制造行业发展的一种常态。
能源、原材料涨价令企业生产成本一再飙升,利润空间锐减。随着全球石油、钢铁、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大批一直坚持走低价路线的企业开始发生动摇。在中国,就有近七千家家电、五金、机电等行业的企业都被迫做出抉择:或者涨价,冒着丢失客户的风险;或者维持原价,进一步减少本来已经稀薄的利润。这就像一杯苦药,企业不得不喝下去,而且毫不治病。
在这次危机中,不仅是大家共知的钢铁行业受累于原料紧缺和涨价。铝、铜、锌等金属工业、化肥工业、木材家具业等都遭遇了原料危机。如氧化铝原料从2007年的170美元/吨到2008年的400美元/吨,一路攀升的价格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成本的陡增,打压了电解铝企业的大部分利润空间,也考验着企业的承受极限。不少企业被迫推迟了新增产能的投产时间,同时不排除限产的可能,而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则难逃关闭的厄运。
上涨之后就是下跌,下跌之后的日子就好过了吗?并不见得,在经济危机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原材料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利润,而下跌,则往往是因没有利润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如果原材料生产单位没有利润,那往往说明,下游的企业厂家等已倒了濒临倒闭的边缘。所以,2009年以来,虽然原材料价格有所下跌,但却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觉得日子好过了。
因此,在美国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感到刺骨寒意时,原材料危机又让很多国家掉入企业停产、裁员的灰色调子中,以往一片耀目的亮色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能源和原材料危机也让人们思考,人类的生产方式势必要由不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品转移到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种植业,以及开发原子能、热核能、氢能、可燃冰、太空能等新能源为基础的生物产业时代。同时研制开发新型材料产业,如超级陶瓷、超级塑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纤、碳纤维等特种纤维、人造特种合金、特种铸石等等,逐步替代原有的可耗竭能源和矿产资源,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基础重新建立在可持续增长可更新的资源之上。
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通过这次的次贷危机显露出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化的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蝴蝶效应”范围广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本次贷危机基本都发生在美国境内,但最终却导致了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2008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预期的全球经济增幅从原先的5.2%下调为4.8%。
在欧洲,近十年来房价也不断快速上扬,但在危机发生后,即使在欧洲房产交易最活跃的地区,房价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原因和美国房贷市场的症状如出一辙:攀升的利率,对未来前景的堪忧和紧缩的信贷市场。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逐渐显现,阴影开始很快地扩散,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联系密切,次贷危机也给欧洲、日本等发达市场造成冲击。
下面就美国和其它国家所受危机的影响作出简述。
次贷阴影下的美国经济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全面爆发,引发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住房市场降温和信贷紧缩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急剧收缩,这给美国经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次贷危机的爆发也与住房市场降温密切相关。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几年持续加息,连续5年高度繁荣的美国住房市场终于开始显著降温。2007年,美国的住房市场处于20多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期,具体表现为住房销售量下降、住房价格回落、积压住房增加、新房建筑活动减少。美国人的房屋资产价值严重缩水,与住房相关行业和领域也因此受到冲击。
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使很多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特别是信用等级和收入较低的次贷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由于拖欠贷款和丧失住房抵押品赎回权案例急剧增加,不少放贷机构遭遇严重财务困难甚至走向破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者信心因此受到打击,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为了阻止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动荡对美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冲击,美联储迅速采取了注资和降息等措施以防止经济滑向衰退。
美国住房市场低迷时间可能比预期的更长,程度也比预期的更深。这不仅不利于扩大个人消费开支,还会进一步增加借款人拖欠贷款的风险,从而加剧次贷危机。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还面临其他不确定因素,其中包括能源价格不稳,消费开支增势减缓,企业投资更为谨慎,以及美元大幅贬值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等。
次贷危机爆发后,华尔街金融海啸首先摧垮了华尔街的金融体系和体制,紧接着引发全美金融、银行系统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小投资银行和大小传统银行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在投机热把自己烧毁之前,泡沫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策手段被安全地挤掉。”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一语道出次贷危机的根源。美国政府所有的救市措施,能否破解空前规模的金融风暴、化解潜伏凶险的经济危机,仍是一个未知数。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和市场对此都深感疑虑和缺乏信心,美国金融危机依然深不可测,深不见底。
美国政府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意识到其引爆经济危机的危险性,遂断然采取打破保守主义的“自由经济”、“自由市场”的禁忌,从拯救贝尔斯登到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等,大规模地实施国家接管的政策措施,美国政府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公司。作为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大搞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救市,这在美国和世界金融和经济史上都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之所以有今天,是体制上和投资者的贪婪长期作用形成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系统性、体制性危机,实质上是美国国家危机,本质上是由资本贪婪的掠夺性、资产疯狂的膨胀性、过度高消费型的经济模式造成的。
虽然次贷危机搞得美国人很难过,不过美国是个生命力极强的国家,不会一下子就趴下。推动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也体现了它好的地方:
第一,就业形势虽有问题,但总体仍然良好。美国非农业部门2008年10月份新增就业岗位16.6万个,当月失业率连续第二个月保持在4.7%。即使失业率2008年年底升至预计的接近5%,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表明,住房市场降温和信贷紧缩尚未对就业市场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第二,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将带动美国出口增长,为经济扩张提供有力支持。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18.9%,增幅超过第二季度的7.5%,是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商品和服务出口对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消费开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美国出口日后可望继续稳定增长。
第三,通胀压力尚不明显。虽然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推升通胀压力,但到现在为止,美国的通胀压力仍处于温和水平,这为美联储留下了必要时继续降息以支持经济增长的决策空间。
“百年一遇”的美国经济灾难
由2002年直到2007年次级贷款危机之前,美国表面上到处是一片歌舞升平、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投机过度带动的虚假繁荣。为了便于理解,让我们用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情况:都说股票赚钱,我们全民去炒股票,钱都投进去了还不过瘾,还想借钱生钱,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资继续买入股票,而有的银行连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给你融资。如此一来,风险就大量的积累下来了。而一旦某一天疯狂的炒股热潮退了烧,大跌就会瞬间激发,很多人也因还不上借款而割肉离场,又有很多人因还不上钱,抵押的财产被银行收了去,还有很多银行因为没有留取足够的抵押品,在贷款人无力还债的时候只好认赔。连锁反应下来,于是个人破产,信贷机构破产,经济萧条,通货膨胀。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万元钱,甲想把你这一万元借去炒股,提出不要抵押品,但是借款利息给你8%,你觉得利率高便同意了。高利率必然有风险,你想转嫁风险,另外想让自己手里也有点儿钱花。于是,你就向乙发行一万元的债券,给他5%的利息,你给他的抵押就是那前一笔甲的一万元贷款。如果以后你还不上这一万元债券的债,至少甲还那一万元贷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帮你还乙这笔债的。这样看来乙是有保障的,而你呢,手上又有了一万元,你又可以往外贷款了。每一个回合你赚3%的利息差,你贷了再借,借了再贷,做几个回合,你就赚了N多个3%。这样你就可以去做银行家了!你借给甲的贷款就是“次贷”,你发行给乙的就是“次贷衍生债”,危机就是这样积累起来了。到某一天,甲告诉你:我买的东西不但没赚到钱,还跌了很多价,卖不出去了,还不上贷款了,就算割肉卖了,也不够还你的!你傻眼了,乙也跟着傻眼了。这三种人多了,全世界就开始闹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