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拉美的农业资源并未得到完全开发,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最具农业扩张能力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拉美的农产品产量可望翻一番。
如此看来,物产丰富的拉美国家对粮食危机似乎有着更大的回旋余地。但就在这些拉美国家在高粮价中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世界许多国家却在为购买粮食而忧愁,并且由于农业区分布的不均衡性,即使同为拉美国家,其农业经济也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独特格局。
大多数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由于气候和耕地面积所限,其粮食严重依赖进口。而全球高涨的粮价对这些国家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尼加拉瓜、洪都拉斯、海地不得不依靠国际社会的紧急援助渡过难关。
此外,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也使整个拉美地区遭受营养不良的贫困人口升至5100万,仅2007年就新增600万,这正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粮价普涨在很多国家激发出了社会不稳定事件。自2007年底以来,墨西哥民众因玉米价格上涨游行示威,印尼民众因创纪录的黄豆价格上街抗议,巴基斯坦因小麦短缺导致社会骚乱,阿富汗、索马里、苏丹、刚果等国因粮价上涨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全球化使有钱有粮的发达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摆脱粮价不断上涨的困扰。意大利市民游行示威抗议粮价上涨,美国西部、东北部消费者不满超市限量购买粮食,日本家庭主妇则四处寻觅蛋糕黄油。粮价上涨使很多国家的贫民生活陷入了困境,有些地方人们甚至将一天三餐改为两餐。
至2008年中时,食品和能源价格高涨己在近40个国家引发社会动荡,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人被置于忍饥挨饿的境地。在非洲一些贫穷国家,民众几乎将微薄收入全都用在吃饭上,粮价上涨引发的社会问题尤为严重。不少发展中粮食出口国又限制粮食出口,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世界人民的痛苦指数因之上升,因为飙升粮食和燃料价格压迫着最脆弱的生命,这是一场没有国界的寂静海啸。这场“海啸”使全球新增大约1亿“饥民”,8亿人吃不饱饭……
谁发动了粮食大战
令人迷惑的是,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2008年更高达22.45亿吨。既然储备够用,产量未减,又是个丰收年份,那么2008年粮价暴涨、粮食短缺的局面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当时一些所谓的专家对于干旱等气候问题,某些国家粮食储备下降,和所谓新兴工业国对耕地的侵占这种不分主次、不辨真伪无力的笼统分析,也根本没有抓到21世纪这首场粮食危机的要害之处。
粮食储备下降、工业用地增加都是渐变过程,不可能导致一年内粮价疯狂高涨,但这的确是一场“价格危机”,而短期内价格剧烈波动,往往与真正的供求关系无关。在这一轮资源性产品的大牛市中,农产品不过是继石油之后,被大型投机资本操纵的另一个“玩偶”。那些真正的市场“先知”们,如一些国际粮商,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囤积居奇后抬高粮价,巴菲再如一些国际炒家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及其背后数量庞大的“热钱”,早就在这里布局要搅动全球粮食的大盘。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后,从房贷市场逃逸出来的资金也纷纷涌入粮食市场,从而制造了这波历史上少见的粮价暴涨。
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大概会懂得“价格信号”的虚妄,因为那不过是炒作,与真实的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至少是不明显。那么他们疯狂炒作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
有媒体说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形成了“与人争粮”的局面。而这方案本身,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由于目前生物能源生产主要以粮食为原料,例如,美国用玉米,欧盟用菜籽等,这对于世界粮食的需求和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2007年,生物燃料的生产“吃掉”了近1亿吨的谷物,成为谷物市场的重要消费源之一,其中用于生产燃料的玉米约为9500万吨,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2%,2006年,美国生物燃料乙醇的产量为1700万吨,使用了全国玉米产量的20%左右。其实这对市场的影响并没有想像的大,只是媒体让人们相信: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应该会暴涨。随后玉米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而在这背后,正是投机资本在兴风作浪,如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仅它们四家就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不正常的高粮价之下,它们因之而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由此可断定,粮食危机源于高粮价导致的恐慌,而并非真正的粮食短缺,“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
相对玉米和大豆而言,大米价格的反应慢了半拍。东南亚是世界稻米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国,泰国每年出口约1000万吨,印度和越南每年出口约500万吨。印度小麦不能实现自给,所以它进口小麦出口大米。2007年小麦价格暴涨,与米价出现倒挂,印度随后暂停了大米出口。而越南出口数量减少,这个沉重的负担转嫁给泰国,于是泰国米价快速上涨,国际米价也随之狂涨。
成因复杂的粮食危机应和着美元危机、资源危机与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秩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不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稳守粮食安全底线,给我们的胜利
在2007年以来的粮食大战中,中国可谓是受到影响较小的国家,这对一个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极大的胜利。那么我们是怎样取得了这样一场胜利的呢?稳守粮食安全底线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产粮大国,粮食自给率达95%,国内粮价虽然也在涨,但涨幅相对而言不算很大,而且5%的进口依存度意味着国际粮价的大幅上涨对国内形成不了很大的冲击。但即便如此,我们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认为粮食危机离我们非常遥远呢?当然不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与菲律宾这种小国不同,解决吃饭问题不能依赖进口,对粮食安全问题尤需时时警惕、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没钱的日子不好过,但没有吃的会有什么结果,大家都能明白。因此,若出现全球粮食短缺的话,粮食价格不但可以成倍上扬,也可以成百倍上扬。在应对粮食危机问题上,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效甚丰,也只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在危机来临之时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乱。因此我们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了中国粮食安全线。
2008年上半年,中国承受了内灾外患的多重压力。先是年初北方的严重旱情,使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受阻,对适时春播构成严重威胁。紧接着是春运期间南方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农业生产再受冲击。之后,是空前惨烈的“5·12”汶川大地震,在重大人员伤亡的同时,还造成5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大量夏收作物无法收获,几十万亩农田被毁,5万多个温室大棚倒塌。而之后的暴雨洪水使华南、江南、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波及全国20个省份。尤其是,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为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国内外普遍担忧:中国农业,扛得住吗?
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为保粮食、强农业,中国近年来在加紧构建一套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以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按照“有保有压”等原则,突出农业地位,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制度、政策、投入、补贴等方面推出了前所未有的惠农之举,有效调动了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08年,中国夏粮总产超过2400亿斤,增产50亿斤以上,实现连续5年增产。夏粮实现“五连增”,使中国粮食生产跳出了“波动怪圈”,确实来之不易。2008年夏粮丰收的重大利好消息,无疑为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
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中国要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采取综合调控措施,但一个关键点是狠抓农业生产环节,确保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否则将伤及根本,得不偿失。
中国将农业视为“国家之重”,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在这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中,我们做到了“风景这边独好”,稳定的粮价,也对世界粮价稳定有巨大作用,这也是我们的贡献。
能源价格的上涨
现代化的世界工业和生活进步,得益于化石能源的推动,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广泛的投入应用,也可以说现代经济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左右年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15.29万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核聚变到2050年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世界上绝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铜、铁等也都会在50到100年内开采殆尽。
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每天都要消耗天文数字的资源。能源危机迫在眉睫,能源危机对经济的摧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中断时,现代市场经济也必将陪葬。所以另辟途径,寻求新的能源资源成为人类当前必不可推的任务。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能源的价格也迅速被推到了极高,石油、煤、天然气价格都创造了新高,煤虽然在国际间流通不大,但在各国国内却涨了不少,比如中国就曾涨过一倍有余。而石油因是国际间最大宗的货物,其价格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更是翻了近两倍。下面重点说说石油的情况。
石油危机之由来
石油、天然气与煤并称为三大重要的天然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应用改变了地球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石油,它是经济赖以运转的血液,对庞大的经济体更是重要。早在19世纪50年代,当宾夕法尼亚州的人们将毯子浸在油溪中把那些黑糊糊的液体拧出来的时候,他们并没意识到这个能缓解病痛的民间药品会成为一个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日益增加的人口和实业革命带来的不断扩大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对人工照明的需求增长;机器生产的进步导致了诸如动力织机和蒸汽印刷机的发展,这些摩擦力极大的机器,需要新的润滑油来取代常用的猪油。于是在石油工业的前几十年,它被誉为“时代之光”。煤油不过揭开了“石油世纪”的序曲,很快它就从照明和润滑油材料变为整个工业化世界的动力和原材料资源。
即使在今天,石油工业仍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行业,它是唯一牵涉到世界每一个国家的一种国际性行业。通过对石油的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器的润滑剂、气态烃。通过化工过程,可制得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化肥、医药、油漆、合成洗涤剂等。现代文明的一切建立在一口口油井上,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
石油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经济列车冲得越快,对“黑色黄金”就越饥渴难耐。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
经历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人们有切肤之痛。1973年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到了夜晚一片漆黑,联合国大厦周围和白宫顶上的电灯也限时关掉,许多居民不得不靠拾树枝生火取暖。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减少1/3,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
然而,危机的阴霾并未就此散去。因为以目前世界原油储藏量,大概只能再开采30来年,天然气大概只能再开采40年。而很少有石油巨头投入大笔资金勘探和开采新油田则是造成如今石油供应短缺的最大问题。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石油供应过剩导致油价猛跌,使产油大户吓破了胆,近十年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产油大国,国有石油公司控制着70%以上的石油生产,绝大多数都在很长时期内没有新投资。
缺乏大规模的长期投资,石油供应当然跟不上需求增长的步伐。即使最不承认石油危机说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在其中所起的雪上加霜的作用。他们不仅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大肆逼空,更在世界各地储备了大量石油现货,这无疑加重了石油紧缺的程度。
石油与新能源产业之趋势
100多年来,全球最大的“油老虎”都首推美国,“油”瘾难戒的山姆大叔至今还在大口吞食世界石油资源。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和日本对石油的需求基本稳定,而美国的石油“胃口”翻了一番。现在,印度每天消耗250万桶石油,而美国人每天烧掉的石油是印度的10倍多。尽管美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但每加仑汽油价格要比欧洲、日本低近一半。如果没有人为造成的低油价,美国人就不会挥霍这么多汽油。山姆大叔还在利用大把美元提高石油库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哄抬油价的作用。于是人们认为“高油价时代”已然到来,“廉价石油”时代一去不返。油价也随着这个观念而一路高歌猛进,2008年7月份时,油价甚至涨到了每桶147美元,整个世界一片惊恐,石油危机已至极点。而油价暴涨也是导致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