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次级贷款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便动起了投机房产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却去贷款买投资房,但这类的贷款利息一般要在8%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是很难应付的,但在美国的经济政策之下,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从中借钱付利息,这就完成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招术。
在经济繁荣,房价有上涨空间并一直在涨时,A以及所有的房产投资人都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也都跟着赚钱。于是经济形势也显示一片大好。
但房价不会永远上涨的,一定的时间内,它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涨不上去了,因为过高的房价就会造成后面没人接盘。这个时候,房产投机人就会很着急了,因为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却要不停的付,这样熬了一段时间,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于是挥泪把房子甩给了银行。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违约的情况也就发生了。大钱赚不着了,A会觉得遗憾,不过也他亏不到那里,因为反正有B做保险。而B也不担心,因为他的保险已经卖给了C。而C、D、E、F也不用太发愁,因为那份CDS保险也已不在自己手中,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应该在G(假设)手里,谁最后一个接手,就在谁手里。G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时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这就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再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将达1300亿。即使G非常有钱,又哪里经得起如此大规模的亏损呢?所以G 马上便濒临倒闭。
G 倒闭后这事就算完了吗?不会的,相反,它会引起一繁殖的连锁反应。因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自己还债。因此A也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而在现在的美国,并不是只有一个A,而是有很多个A的同类,这下他们统统要准备倒闭,无奈之下,他们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也觉得影响过于巨大,便说动国会把G给国有化了,那么这样一来,G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将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但G也不是一个,所以保险金也不只是1000亿美元,而是有62万亿,这样的数额美国政府无论如何是赔不起的,所以它并不能全部给投资人买单,所以不少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破产或倒闭,这样泡沫就破裂了,这个巨大的泡沫破裂,其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它会在美国造成全方位的打击,而因美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的全球化,美国经济的波动就会对全世界带来重大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发源于美国的次贷风暴,便迅速无情地扫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危机的世界性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一直是2007年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场危机不仅波及美国金融业各个领域,还进一步向国际资本市场蔓延,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动荡,花旗、美林等很多著名公司在本次风潮中都遭遇重创。次贷危机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美国股市上演了狂跌剧情。而伴随着股票价格的缩水,投资者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也开始趋于黯淡。
进入2008年,危机悄无声息的推倒了美国的金融体系,露出其洪水般的气势。相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到目前为止还没人能看到其破坏程度有多大,彷佛洪水依然泛滥,甚至泛滥的范围还在扩大。次贷这个巨大的黑洞正不断地吞噬着各公司的“辛苦钱”,而洪水造成的损失,没有人能估计到,美国最顶尖的专家也在挠头。负债累累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四处筹措的7000亿美元,扔到里面也犹如水瓢,迅即被淹没的无影无踪。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得不实行至少两倍于7000亿的规模来救经济,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在危机的进行过程中,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百余年的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欧洲、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也在这场来势汹汹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相当一批金融机构已临破产或倒闭边缘。
危机还拖累了欧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基础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农产品价格飙升不止,全球范围通胀压力显著上升。粮食问题和通货膨胀已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有人说这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随着危机的迅速蔓延和加剧,以及经济危机苗头的显现,不少人预测此次美国危机的严重性丝毫不亚于1929年的“大萧条”经济危机,甚至会超过那次危机。为了早日走出这次危机,美国政府正在和还将采取的规模巨大的救市政策措施,甚至令当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都自愧不如。
2009年的春天,世界经济形势也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呈现融融暖意,相反,这场危机确已经悄然升级,好像一场瘟疫似的全球无一幸免。从目前形势看,世界经济还需走过相当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
全球范围的物价飞涨
受危机影响和一些金融机构和国际性大企业的敛财动机,2007年初至2008年下半年,世界上一切能卖的东西都是“涨”字当头,人们的心情既惊又惧,全因这个“涨”字,因为收入并没有增加,而所有东西的价格却都了起来。对中国百姓而言,猪肉升值了;这一年,饲料涨价了;这一年,化肥飙升了;这一年,房市、股市火爆了……
一进入2007年,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就保持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上升态势,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桶50多美元一路振荡上扬到年末的每桶90多美元,2008年初盘中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铁矿石价格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71.5%和19%的基础上又上涨了9.5%。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芝加哥期货市场2007年12月份小麦、大豆、玉米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83.7%、74%和12.7%,两年间累计涨幅分别高达110%、190%和95%。
物价的上涨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2008年的物价上涨,范围是在全球,而不只是中国。真是需求大量增加的原因吗?不可能。生活水平提高的是很快,但并没有赶上目前物价上涨的水平。普通消费者知道油价在涨、水电费在涨,但是怎么也想不到每天到超市采购的食品的价格会与“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挂起钩来。气候变暖不止对粮食价格造成影响,而且由于气候异常导致疾病的盛行,也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而能源问题导致各国增加玉米转化乙醇的数量,使得能源跟人类争夺饲料以及口粮,也推动了物价的继续飞涨。大家同样要面对的都是物价飞涨这样一个结果。
面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物价飞升,人们的工资的涨幅却小之又小,不“抠”心里就不安,LV、PRADA再漂亮,摄像头百万像素再先进,提高的只是面子又不是生活质量,“新贫”早已经过时,“饮食男女”也不再吃香,连富裕的美国中产阶级都在考虑节俭的时候,抠门也成为了一种时尚。首富比尔盖茨一直是“现代的阿巴公”,一直遵循着“花钱如炒菜,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股市“跌跌不休”,基市差强人意,经济的萎靡不振,一场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原本与中产阶层无关的低成本生活开始全球风行。这种无论穷富都趋之若鹜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在各大洲上演,世界人民也不得不进入了一个“抠门”时代!
这次经济危机全方位涉及了粮食、能源、原材料的飞速上涨,下面简要作出介绍。
粮价的上涨
人类失去粮食,世界将会怎样?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之说,粮食是人类第一生活必需品,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健康。对国家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当今维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三大支柱即粮食、军力、能源中,粮食居于首位,其重要性在军事、能源之上。在游牧与农业文明时期,饥荒的幽灵如影随形,大饥荒总是呈周期性爆发。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世界粮食供给不仅逐步满足人类基本口粮需求,而且丰年有余。
但是,粮食安全问题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原油、铜、黄金充当了2007年以来涨价的急先锋,而粮食也继之开始了它的攀升之旅。凡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都在涨价,人们已经在涨声一片的国际市场中频频抱怨。粮食危机已使多个国家出现动荡局面,时不时地会有一部分人买不到或买不起所需要的粮食而发生暴乱。在加勒比、非洲和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发生骚乱和流血冲突,海地总理还因此而辞职下台。
至2008年底前,世界粮食价格飞涨,就像一辆不停轰着油门的汽车,飞驰着开向远方,没有人知道这种急速行驶什么时候会停下,大家只能用记忆去怀念那个曾经低粮价的年代。
全球范围的粮价危机
信贷危机恶化,银行陷入困境,美元汇率暴跌,抑或是原油价格超过110美元/桶都曾被认为是世界市场上最危险的趋势,而现在,一个新的危机跳跃在我们面前——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
2008年3月时,与以往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暴涨的粮价相继在海地、菲律宾和埃及等37个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甚至在香港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也出现了抢购大米的风潮。这正说明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悄然袭来。而为保障本国市场,阿根廷、乌克兰、印度等国政府也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继2007年小麦、玉米、大豆的全球涨价狂潮后,2008年,东南亚稻米价格也上演着“翻跟头”的架势,3月到4月,一个月竟然上涨三倍,廉价食品时代已经离人们远去。尽管柜台和货架上有粮食,但将有一部分人无力购买,无粮不稳,几十个国家出现了社会动荡,老百姓为填饱肚子而上街呐喊了,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
2008年中时,整个非洲的形势最为严峻。数千万人急需救济,尤其是非洲南部的马拉维、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已面临饥荒,那里至少有1200万人严重缺粮。干旱和农业经营不善原是非洲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此时又遭遇全球性的粮食大涨价,这无疑使非洲雪上加霜。
粮价暴涨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埃及。印度大米的价格一路猛涨,1公斤大米的价格由原来的20卢比(1美元约合40卢比)涨到40卢比。印度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在储备粮仓快被掏空,只剩下不到1800万吨时,也开始忧虑重重。小麦的供应情况更糟,2007年下半年,印度就已经开始进口小麦。自2007年以来,埃及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尤其是面粉、大饼、肉类、蔬菜等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大,有的价格甚至涨到了以前的两倍以上。粮食短缺导致食品价格一路飞涨,部分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城市里已有很多贫民因食品涨价而揭不开锅。
2008年5月3日,超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了缅甸,不仅造成近10万人死亡,还肆虐了当地主要稻米产区,几乎所有的沿海平原地区都在此次风暴中被淹没,大水吞没的粮田多达5000平方公里。如果错过收成,缅甸很可能从稻米出口国转变为纯进口国。此外,许多稻米加工厂被毁、销售网络瘫痪、大量耕地一片泥泞、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则淹没在水中。自从“纳尔吉斯”登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以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这里的处境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了,稻米产区已然成了粮食需求区。
但受挨饿的恐怖不止是缅甸灾区的人们,菲律宾等国的居民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了解灾区的一切,因为缅甸的灾情可能将给本已急剧蹿升的米价再次插上火箭,让那些大米进口大国雪上加霜。除了晚上还有一张干净的床可以跳上去,周围没有呼啸而过的救援直升机,街上至少还没有东倒西歪的大树之外,菲律宾人可能已经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缅甸灾区没什么区别了,因为再次暴涨的粮价将让许多人再次陷入饥荒。
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粮仓”美国也未能幸免。粮食短缺和限量购买一向被认为是穷国才有的现象。食品限购在美国实属罕见,但是美国两大仓储式连锁超市巨头也对大米采取限购措施。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造成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在埃及首都开罗,为拿到政府救济的廉价面包,民众排起了长蛇般的队伍。加勒比海国家海地因粮价飙升引发持续数日的骚乱,最终导致总理雅克·爱德华·亚历克西被国民议会参议院罢免。
在这波粮食危机中,一些南美国家受益良多,它们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区,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南美国家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全球名列前茅。南美地区提供了全球25%的粮食、34%的油料作物、25%的水果、11%的块茎作物、31%的肉类和24%的牛奶。
巴西无疑是拉美“粮仓”的重量级国家,大豆的年出口额达55亿美元,并有望在近年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出口国。巴西还是全球最主要的牛肉生产国之一,其肉类年出口额达50亿美元。此外,巴西的蔗糖生产也居世界前列,产量为3070万吨,巴西还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产和出口国。巴西的大豆、肉类、蔗糖、咖啡等产品的生产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引领价格的风向标之一。
受益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推高,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间,巴西农牧产品出口收入创下64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2008年1至6月,巴西大豆、肉类、谷物、林产品和咖啡是巴西出口收入增长最多的产品,均取得两位数增长。
阿根廷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净输出国之一,大豆油、柠檬、梨、葵花子、蜂蜜出口方面居世界前列,而玉米、高粱、全脂奶粉、葵花子油、花生出口方面还希望“更上一层楼”,其目标还包括成为世界第三大大豆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此外,拉美主要经济体墨西哥在农业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是世界第四大玉米生产国和世界第五大蜂蜜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