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开始,一场信贷危机始发于美国,之后愈演愈烈,至2008年,已波及整个西方金融体系,也给了资本主义神话“迎头一棍子”,至2008年下半年时,全世界都已被这“一棍子”打蒙了。
2009年春天来临后,危机阴云仍未消散,不但美国经济仍在低谷徘徊,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危机中瑟瑟发抖,并且仍在走着下坡路。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目前还没有谁能看到它的尽头。
次贷危机牵出全球化经济衰退
美国次贷危机之由来
美国人向来认为消费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所以消费者大量借债,提前消费,通过信用卡透支、发明按揭贷款,用未来的收入来进行今天的消费,于是出现广为流传的中国和美国老太太对待消费的不同态度的故事。故事中说中国老太太存了一辈子钱,到临死了才买得起房子,结果她一辈子没住上新房子;而美国老太太年轻时便贷款买了新房子,到临死才把欠款还清,结果她住了一辈子。这个极具煽动性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的习惯。贷款在美国非常普遍,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有能力用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这都是美国人多少年来固有的消费观念。
但是,失业和再就业在美国也是很常见的现象。那些没有稳定收入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其中更说着一些煽动性的话,大意是说没钱也没关系,你一样能过上好日子,只要你来贷款,慢慢还就行。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于是美国两大房贷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的业务开展非常火爆。
而在美国政府方面,为了满足低收入阶层即还贷能力较差的人群买房的需求,并使之有所区别,金融系统将房地产按揭贷款根据还贷能力分为优级和次级。在金融创新大潮的催动下,次级房贷也被人为包装,实现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商品。人们还可以凭这种次级房贷证券作抵押再向银行借到更多的贷款。于是在贷款成本很低、房价节节上升的环境下,次级房贷证券的买卖成了人们发财的一种好手段,受到广泛追捧。据2007年11月《华尔街日报》报导,美国次贷余额达1.5万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导为1.2万亿美元),经过多次证券化之后,总规模已达10万亿美元以上,而且有2/3在国际上销售。但是好景不长。美联储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翻了两番半。加上房源供给过剩,从2006年2季度以后,美国房地产价格连续下跌,抵押品价值下降,还贷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者开始放弃房产,止损出局。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接着引起了次贷债券价格下跌和抛售风潮,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直到2007年7、8月酿成了全面的危机。于是在2007年,美国金融业向全世界推出了一个绝大多数普通居民闻所未闻的新鲜词汇——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点燃了金融危机
2007年之前的几年,美国房地产业红红火火。出现次贷危机之后,泡沫破裂,不到半年时间美国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2007年全年新房销售量仅为77.4万套,比2006年剧跌24.8%,创历史最大跌幅;旧房销售量也只有562.5万套,比上年下跌12.8%,为1982年住房市场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同年美国的新房开工率也比上年大跌24.8%,为198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国商务部2008年6月17日公布,5月份美国新房开工率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更是高达32.1%。由于次贷危机,导致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三季度的4.9%跌至0.6%,全年也放慢到2.2%,为2002年以来最慢增速,同时带来了股市的急剧震荡和频频下跌,并殃及全球股市下跌。
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倒也不算什么,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从一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美欧金融体系核心层面的信用危机,而危机的主角正是世界顶尖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结算银行。这与过去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外围市场的历次金融危机有根本区别。据有关统计,从2004-2006年涉及次贷业务的银行、贷款组织和抵押公司多达2500家以上。据加拿大媒体从公开报导的资料统计,到2008年3月11日为止,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已达1882亿美元,全球45家最大的银行和券商都卷入其中。在损失额中,资产减记总额1624亿美元,占86%,其中最多的是美林证券达245亿美元;信贷损失额为258亿美元,占14%,其中最多的是英国汇丰银行,达94亿美元。
受次贷影响,被迫辞职的华尔街金融高管有贝尔斯登总裁、美林执行长、花旗集团执行长、摩根斯坦利联席总裁等。法国兴业、瑞士银行等也都纷纷出事。2007年12月25日,日本6大银行集团公告,受美国次贷影响,2007年上半财年(4月到9月),日本6大银行的纯利润同比下降45.4%。著名金融寡头乔治·索罗斯在2008年1月21日就说,当前经济的形势“比二战以来任何一场金融危机都要严重得多”,并指出“令人惊讶的是没有几个人明白这一点”。2008年3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文章说,美国次贷危机将造成全球9450亿美元的损失。5月13日美联储又宣布: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和亏损已超过3230亿美元。
为应对这场危机,西方各主要央行空前地步调一致,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已累计向金融机构进行了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注资;美国的国会、政府和美联储三者之间也达到了空前的步调一致,在一个月内迅速作出了退税、降息、向金融机构注资三项重大决策。说明这场危机确实威胁到美国的核心利益,也足见事态的严重性。
从2007年9月至2008年中期,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到2.0%。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美元大幅贬值。2008年3月17日1美元兑日元达98.04日元;4月17日1欧元兑1.595美元,要知道2000年10月欧元币值最低时1欧元只能换0.8226美元,与那时相比美元对欧元贬值将近100%。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为1比6.9920,汇率正式迈入“6时代”。
由于美元贬值、证券市场萎缩,大量资金转向追逐商品市场。弄得国际金融和货物贸易市场急剧震荡,弄得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投机机构通过期货下大赌注,拼命炒作,造成了一些战略性物资被明显地金融化,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使石油破百美元一桶(2月19日达100美元/桶)、黄金破千美元一盎司(3月17日达1002.6美元/盎司),国际粮价也大幅上涨。由此又推动了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2008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欧元区为3.7%(6月份为4.0%),美国4.2%。
2008年以来,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已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英国首相布朗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2008年对英国和世界上其他经济体都是艰难而危险的一年。”
在防止经济衰退和反通胀之间,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两害相权取其轻”,毫不犹豫地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止经济衰退上。在债台高筑的背景下,国会于2008年2月7日通过了减税168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之后又推出更大力度的公共财政计划。由此也可见美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国这样做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难言的苦衷——2008年2月19日的《纽约时报》载文说“美国经济再坏下去,CDS将成为下一个次贷”。CDS(credit defaults swap)是指信用违约交换这样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其做法是债券保险公司把自己三A级的最高信用评级“借给”发债者,让这些债券也有最高的债信评级或直接由保险业者发行债券,让银行和企业承购,如果企业出现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债务可由发行CDS的机构承接、保底,而且这种合约可以转让。这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在实行后,又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CDS成立仅十年时间,但它的市值已达到45.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市总市值的两倍。如果美国经济继续下滑,某个环节的资金链条一断,下一波很可能烧及替CDS发行者做保险的公司。一旦出事,就会产生整个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另据报导,美国信用卡和中小企业贷款共计约8万亿美元的余额中,也出现了10%左右的坏账。
说到这里,问题已相当严重了,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在于此。据国际清算银行(BIS)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其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有专家撰文指出,尽管有人说除了那2%的不良部位,金融衍生商品的本质并不可怕,但这2%不良部位所产生的小火花,很可能引起516万亿美元资产的连锁爆炸,其大规模毁灭的威力,简直与核弹不相上下。
金融衍生商品是企业与机构间的私人合约,是在正常的央行流动法则之外创造金钱,它不是真正的货币,跟美元相比衍生商品只是写有承诺的纸,甚至只是一个电子符号,它存在于正常的商业管道之外,缺乏有效监管。这个不断变大的泡沫,也面临着随时可能自爆的危机。“股神”巴菲特在2008年5月24日说:“(美国)这些金融机构引进的这些他们不再能掌控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犹如魔怪,已无法收进瓶子之中。”最令人担心的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多达数百万亿美元的各类证券都要求变现,那么各国央行无论怎样注资都将无济于事。同时,在信贷紧缩的表象之下,必将出现国际流动性的恶性泛滥。
次贷危机为什么能引发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以来,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美元,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保险赔付不能达到)。那么,次贷,杠杆和信用违约掉期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下面用几个假想的例子试论之。
2008年中以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不但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会欠15亿。所以这种杠杆操作是有高风险的。
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能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但投机家是很聪明的,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怎么样?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好不好?这时的A是在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但B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这样下来,A和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结果便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而B在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 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 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接着还有E、F……。这样下来,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来炒去,终于将几千亿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我们看到上面所说的 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那么他们的盈利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