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7549400000031

第31章 2000年——新千年的首次梦魇(2)

随后,数不清的科技股带头深跌,美国又没有跌停这一说,很多此前很有名的股票从300多美元几天内就跌到十几美元,甚至几美元,这些一直亏损的企业,本来就没有赢利,一直是靠风险投资与股民的钱在吃喝玩乐,居然也曾涨上了天。2000年一年,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股指就从5000点高峰跌至3000点以下,北电网络,朗讯科技等都从近百元跌到了十几美元,最低时一美元都不到。到2001年8月初,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点附近徘徊,距历史高点5048点已经下跌了约60%;道-琼斯指数跌幅较小,但也较高点下跌了约10%。

网络经济泡沫的崩溃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新经济繁荣后,刚迈进2000年的大门没多久的美国,在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众多不能盈利的美国网络公司,令风险投资商失去了再投资的兴趣,仅余几朵“盛世繁花”苦苦坚持。

从1999年12月到2000年11月建立的2.22万多家美国网络公司中,16%已经倒闭,其余均不同程度地裁员和收缩经营。一度被媒体渲染为“以因特网速度成立的网络公司”,正“以因特网的速度垮台”。

美国的高科技股的泡沫已经破灭,而大盘股也好不到哪里去。2000年10月18日,道-琼斯股指一度跌破10000点大关。美国股市随即进入熊市,当大鼻子的华尔街分析师们敏锐的嗅觉嗅到一丝泡沫的气息,他们连连发出警告时,美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冬天”。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美国高科技企业纷纷倒闭,没有倒闭的也都在疯狂裁人,以求节省开支渡过危机。

网络公司给了人们机会,也给了人们梦想,但也亲手将梦想打碎。周期性爆发的危机与动荡不时挑战人类的智慧、信心和希望,使人们辛勤努力的成果遭受重创甚至灰飞烟灭。失败很让人沮丧,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人跌倒了再爬起来,可以让你更强大,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失败的教训越惨痛,越能让你真正刻骨铭心的记着。泡沫淘汰了投机者,真的勇士在严冬里仍然继续前行,新一代有思想有抱负的网络人会踩着前人的肩膀找到出路。

当烧钱被迫转向求生的时候,先天不足的“超前企业”、“概念公司”暴露出了全部漏洞。一时间人们“谈网色变”,从四面八方汇拢到网络业的近百万从业者被迫重新选择职业和生活,梦想化作泡影,第一代互联网业和互联网人付出了惨痛代价。

2000年,美国经济减速几乎使所有的大企业利润都跟着下跌,特别是股市缩水,企业股价一泻千里。当时几乎一半的美国家庭都持有股票,2000年股市下跌,使美国股民12个月损失了4.6万亿美元,普通股民损失数万美金的现象极为平常。整个国家不得不长时间地忍受这场崩溃带来的阵痛,因为许多人的乐观心情一下子破碎了,许多小商贩比以前还要更加贫穷。甚至在这场投机活动最后波及到的日本,人们的情绪也降到了冰点。有意思的是,这一切并不是由于投机活动的对象即科技股引起的,它更多的取决于投机者的幻想。正是他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导致了行情上涨,而他们却从未真正思考所有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受网络科技股的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速也大幅放缓。2000年二季度时,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7%,三、四季度即大幅下降到1.3%和1.9%的水平,2001年一季度降到了1.3%。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7%,创下8年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经济的喘息与意外打击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因素外,抓住历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是其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原因。19世纪下半叶,美国把握住以电、电话和内燃机等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建立起了以电力、电器制造、汽车和通信业为主的第二代工业体系,在工业产值方面已将17世纪工业革命的鼻祖英国远远地抛在身后。20世纪后期,美国又抓住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革命带来的机遇,在建设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就遭遇到增长减缓之痛。

2000年是美国经济与股市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在连续多年的经济繁荣、股市大幅上涨之后,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从第一季度成长率7%,第二季度的5.7%,第三季度的2.2%,到了第四季度降到1.4%,几近于零,显示出美国经济已经放缓并呈衰退迹象。到了2001年,经济衰退显现,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二季度仍降至1.3%。、、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的股市大宴曾一度使众多企业家们垂涎欲滴,新浪、搜狐等中国网络新贵还分到了一杯羹,在中关村点起了烧美国钱的大火,但转瞬间纳斯达克一泻千里,网络公司纷纷破产倒闭,插上了廉价拍卖的草标。这样的结局当然也落到了更多的美国公司的头上,而且其范围还会从“新经济”延伸到“旧经济”。

非理性繁荣,是市场投机性泡沫的心理基础,被用来形容此时的股票市场,最恰当不过。美国经济一直徘徊在衰退的边缘,尽管是在喘息,人们仍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不会进入衰退,但911事件的出现把人们的这种希望击个粉碎。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四架民航飞机撞击了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座摩天大楼一下子化为灰烬,人财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

这是美国本土继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这次事件不仅给美国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它对美国本已疲弱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

日本经济的再次停顿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京闹市区一座大楼下地皮的价格等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全州的房地产总值,日本币值和股价被严重拉高。随后,国际游资撤离日本,日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各业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痪下来。银行、保险公司坏帐如山,股市长期低迷,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倒台,政府走马灯似地轮换,政府发行国债总额高达GDP的132%,创下战后高速增长奇迹并一直风光的日本经济,在90年代骤然跌入“冰川期”。自1992年以来,除1995、1996年两年之外,一直是零增长或负增长。特别是1997、1998年这两年连续出现负增长,创下了战后日本经济史上的最坏记录。除贸易黑字仍保持增长势头外,生产、消费、劳动就业及设备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几乎都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日本经济陷入了战后时间最长、最严重的萧条之中。

在经济回升和全球科技类股趋于狂热的形势下,2000年初的日本市场开局还不错。1999年的大银行合并使许多人坚信银行系统的问题正在解决过程中,而复苏的商业投资也鼓舞了市场的乐观情绪,认为经济已开始走出低谷。同时,美国那斯达克市场的上扬也带动了日本市场,包括互联网投资者软库等公司的股价大幅飙升,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也随之走高。日经指数在1999年的起点为18934.34点,2000年4月12日达到20833.21点的顶峰。而更广泛的东京证交所股票价格指数在2000年初为1722点,2月7日达到最高点1754点。

但在第一季度后,支撑市场辉煌的三大支柱开始崩塌。首先,美国的网络公司热潮减退,实际上,日本股市因此上涨,损失主要集中在几个价位极高的互联网公司。例如软库的股价从2月每股6.1万日圆的高位跌至年底的3970日元(合34.68美元),跌幅为93%。

其次,1999年的大银行合并未能帮助贷款出借方转危为安,并解决长期存在的坏帐问题。即使在经济呈现增长时,企业上破产仍以创纪录的速度发生,迫使银行接受越来越多的呆帐,接受速度甚至比银行处理帐上现有坏帐的速度还快。到1999年底,日本经济仍未显示改善迹象。日经指数1999年收于13785.69点,当年下跌27%。

2000年东京股市连连创出新低,加上政坛丑闻、保险公司倒闭等事件穿插其中,演绎一段“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情景。很多投资者发现,他们的处境几乎与两年前相同:经济举步维艰,银行体系摇摇欲坠。日本经济的低迷状态再次进入回升前的停顿。日本股市的跌跌不休使投资者对它的厚望破灭了,并让他们怀疑:日本经济饱受泡沫经济后遗症之苦,复苏脚步缓慢,2000年的形势是不是会更糟糕。

互联网泡沫经济之反思

尽管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波动面前的表现并没有多少进步。人们永远在经济步入下降轨道之前盲目乐观,一旦面临经济衰退又感到如“世界末日来临”般恐慌。

人对金钱的欲望是无限的,投资和投机的目的无非是赚钱,这样就容易吹起一个经济大泡泡,投机一旦过度,泡沫就容易破灭,从而上演“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如此者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一层楼。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90年代末期时,全球的投资焦点都在互联网上,这也是最热闹、最疯狂的发财梦想之地。于是网络公司成为人们心目中创新、财富和新经济的象征,网络公司就像香喷喷的烤肉串一样让投资者垂涎三尺,并且网站投资者不是由网站经营者去找,很多时候是投资者给网站经营者送钱上门,甚至还没有了解清楚的时候,就问网络企业“你给不给我机会”,从而成为泡沫的下一批接棒者。一时间,凡是沾点互联网“贵族血统”的股票似乎都能扶摇直上,“沾网就灵”、“沾网就盈”几乎成了风险投资人的共识。在这种投资氛围下,人们对于网络贸易项目的投资决策,不能说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2001年10月10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收盘跌破1200点,创下三年来的新低,与2000年4月最高时达到的4800点的点位相比,股指降幅达75%,财富大幅缩水,而网络公司则成为此轮泡沫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降温,资本市场资金的迅速抽逃,支撑网络虚假繁荣的资金链条突然断裂,网络泡沫被无情挤压,绝大多数网络企业濒临破产。

对互联网泡沫破灭,有人说都是资本惹的祸,然而深入一步反思就能发现:泡沫的真正“吹鼓”者还在互联网企业自身。这场“疯狂”背后的基本脉络,这其实就是风险资本催化下的一场全社会的“烧钱”运动——编梦、融资、烧钱、上市、再烧钱……一方面是网络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资本需要“.com”的创造;另一方面,好的概念能够打动投资者的心,从而为“.com”在股市中募得大量资金。“.com”就这样在高烧中用概念代替了经营。于是,社会分工被淡化,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整个产业形成了“各自为王”的格局。

反思当时的互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忽略,互联网“工具”的过分神化与“主体信息化”的滞后。互联网只是网络经济中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网络经济的主体,它并不能主导、主宰社会经济。网络如果脱离了传统产业,就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只有与相关的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网络才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做电子商务,如果不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没有物资公司、运输公司和投递服务公司的配合,网上购物就成为一句空话。同样,银行作为经济贸易的信用中介,在现代经济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的电子商务一直试图摆脱银行的影响,拟单独完成供应商与需求商(包括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这种缺乏信用中介的交易,由于供求双方之间的不信任及违约的频繁发生,使交易量逐步萎缩,最终这类电子商务因收不敷支和信用问题只能关闭。只有那些将网络模式与传统产业业务紧密结合的.com公司,这也是人们所说的“鼠标”加“水泥”的模式,才在这场网络风暴中傲然屹立,并逐步壮大发展起来。

诚然,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在达到光辉的顶点之前,几乎都有一个制造泡沫和泡沫破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泡沫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走向成熟之前的一条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