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在在20世纪80年代时飞速增长,但到了80年代后期,不良的增长方式终于吹起了一个看似美丽的大泡泡:巨额的日元一部分流进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市,剩下的另一部分无处落脚的巨额日元,则流向了美国和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房地产业。
在此期间,里根政府大幅度解除银行管制,美国3000多家储贷银行开始了疯狂的房地产投机,制造房地产泡沫,日本资金也趁机大量涌入推波助澜。从1985年到1989年五年间,日本累计在美国购买不动产总额达2.37万亿日元,这是巨额日元在美国吹起的一个大泡泡。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了,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衰退期。日元豪赌美国房市一败涂地,而此时日本在美国的投资亏损共有7000亿美元,基本上相当于整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在日本“买下美国”的过程中,最有名的就是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行动。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3.73亿美元巨资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约80%股份的控股公司。在当时,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泡沫破灭后,日本三菱土地不得不将洛克菲勒广场低价转卖,如果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总计亏损880亿日元。如果我们站在美国的角度看这个泡沫,流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日元就是热钱,它们进来是来投机的,国际金融势力是怎么对付这些热钱的呢?先制造泡沫、吹大,在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并在日本人大量买入的房产还未脱手之前把泡沫挤破,日本人手里的房地产价格大幅缩水,钱也就赔进去了。
此外,在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理财技巧”成为全民流行语,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一向以高储蓄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在银座排着队买LV的包。这种现象在日本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从明治维新后的殖产兴业时代开始,日本一直有一种基本倾向:重视实业、轻视“虚业”。这里所谓“虚业”主要是指投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的投机。
日本人把炒股的人称为“株屋”,意思就是“炒家”,国民对其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老百姓的钱财则主要是存在银行、保险公司和邮局。而在“股市不败”和“地价不倒”的泡沫经济时期,老百姓也纷纷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到了股市,因为这时大家都仿佛一夜之间转变了观念,认为你不买股票,你就是笨蛋,况且把钱投到股市里,一年的投资回报就有100%。
这时期的银行拿着大把的钱来劝房产商买地,地价在不断上涨,而利息又接近于零。如果从银行借入资金来购买土地的话,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买了土地,房地产商又会以这块土地为担保,向银行借钱去买别的土地,如此循环反复,于是房地产价格连年大幅上涨。东京圈地价涨幅在1987、1988年分别达57.5%和22.6%;日经平均股价由1985年末的1.31万日元,窜升至1989年末的3.89万日元,涨幅近200%。
和以往一样,人们在这种繁荣时期里的乐观投机情绪是没有止境的。商人们低价抛售商品,以便能够用赚取的利润来购买股票。想获得巨大财富,必然也得寻求巨额贷款并投入到投机活动中。甚至连最贫穷的人也都聚集在股票交易所周围,为的是能够用仅有的那么一点点儿可怜的钱买到一支股票。当虚拟经济的某一个链条出现断裂,没有相应实体经济进行支撑,虚拟经济的泡沫自然便会破灭。
随着泡沫破灭,日本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屡创新高,财政恶化,日本经济终于陷入长达十多年的低迷状态。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明显慢于美国,也低于欧洲,而是处于一种持续的衰退。
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极度繁荣,经济快速增长、低失业率、高利润率,看起来一切都无懈可击,不愧为西方世界的“优等生”。这时的全世界还在敬佩而又恐惧地看着日本的成功。
1990年初,日本的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了美国;土地价格上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东京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泡沫经济的“欣欣向荣”足以和1929年大危机前的景象相提并论。
是“泡沫”,总会破灭。数年之后,情形急转直下,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泡沫横生,陷于停滞,丧失了20世纪90年代整整十年的发展机遇,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逼迫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的是,日本是失宠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了艰苦创业的耐心。他们惊奇地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身陷投机热潮中的人们,只要能借到钱,并把钱投向房地产和股票中去,马上就可以赚钱。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过度的泡沫总是要破裂的。日本东证交易所的股价在1989年12月29日达到顶峰之后即开始回落。一进入90年代,便给了希望“平成景气”创造新纪录的日本人当头一棒。到1992年末的三年时间内,日本股市一路下跌,1992年下半年,中央银行为稳定股市、刺激经济,将贴现率下调到3.25%,但仍无济于事。8月11日,日经平均股价指数跌至14822.56点,这是自1986年3月25日以来,首次跌破 1.5万点大关。与1989年12月38915点的高峰值相比,跌幅高达60%以上,远远超过战后初期51.8%的跌幅,也为世界三大股市下跌之冠。
1989年,日本东京股市暴跌使295兆日元的金融资产化为乌有。地价的下跌比股价稍晚,但从1990年秋开始,也开始直线滑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地价纷纷下跌,1991~1992年间,东京地区下跌22%,大阪地区下跌36%,名古屋地区下跌13%。到1994年,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房地产价跌幅已超过 50%,但仍有价无市,基本上无人问津。就这样,土地升值的神话也完全结束了。日本前内阁秘书长横山静六曾这样描述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溃败,“6万亿美元的资产,就被泡沫经济一口吞掉了,它连嗝都不打,吃得津津有味。”
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大大小小的企业也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
可能有些人还是没有明白,日本经济的大衰败与日元升值有什么关系?给大家举个例子: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对1985年将要签订广场协议的事肯定一清二楚。于是在1983年,我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我投到日本股市和房地产的钱已经赚到了一倍,那就是4.8万亿日元。这时,日元汇率升值到1:120。我在一年之内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全部抛售,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那么日本呢?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到美国,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美国大财团成功的把日本多年的发展财富转移到美国去了。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
危机后的经济持续高涨阶段
世界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经历了快速发展,这一轮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是新科技革命,主要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主导,带动了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增长高潮,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虚拟资产价格也持续高涨,并且在90年代形成了持续的大牛市。
20世纪80年代时的人们对世界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连续增长10年,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相比于美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欧洲要逊色一些。
虽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着调整的增长时期,但日本却例外,在这“失去的十年”,又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的日本经济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
危机的教训与反思
所有牛市都会结束,繁荣背后都伴随着危机。18世纪英国投资者丢弃了暴跌的股票,但是留下了铁路,而日本人在高价时代买了大量美国资产,但萧条时候低价又还给了美国。行情上涨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股市多次崩溃,周期性爆发的危机与动荡不时挑战人类的智慧、信心和希望,使人们辛勤努力的成果遭受重创甚至化为乌有。
1987年危机到来后,世界经济用了三年时间调整,美国和全球最后成功渡过了危机。其中几个宏观层面的重要原因值得借鉴:
第一,投资者不再像1929年几乎全部集中投资股票,87年美国人已经有丰富的投资品,除了所有权品种即股票外,债券和地产使得投资者没有大量破产;
第二是当局的态度。里根总统以很轻松的态度对待,很少谈论崩盘,而29年胡佛总统费尽心机向市场保证华尔街是个投资好地方,但私下里,白宫悄悄借钱给几家大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稳定市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美联储采取了一个央行应该采取的行动:注资。那时格林斯潘刚刚上任美联储主席,还远不如后来那么家喻户晓。“对于这类危机,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金钱充斥市场”本杰明斯特朗的一席话让Alan知道应该做什么。10月20日,联储大量购买政府债券释放货币,随后降息0.75个基点,市场恐慌很快消除,两年后道-琼斯指数也恢复到了原先高位。
在世界形势上,1987年危机成功渡过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也开始急剧向西方倾斜,苏联支撑的东欧阵营开始走向崩溃,接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而在微观层面上,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实也是股市急速下滑,惨不忍睹,也许正因如此,很多人跳楼了。投资少的人还好,可以先放在里面,等一段时间,一年、两年,或者几年,股市总有翻盘的时候,只是时间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也许很多人都有一部分钱套在股市里,那么这时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股市里的资金怎么办的问题。是尽快止损、出仓还是放在里边随它去。这要看里面的资金的多少而定,还有跟资金是否急用而定。如果是一大笔资金在里头显然放个几年也许并不是一件稳妥的做法。
也许很多人说金融危机时最担心的是有钱人和资本家,话虽如此,他们或许是首当其冲,但是试想一下,对于我们普通百姓其实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危机。面临失业,这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问题,经济萧条,企业不景气,首先得裁员,这时作为员工的你,就会面临失业的危机。如果失业怎么办,就得想着如何再就业或者创业,所以随时面临失业,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想到的,尤其是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企业里。
我们很难躲过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总之,虽然作为百姓的我们,但金融危机跟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我们也要随时关注,小心对待并做好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