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以前危机相比,具有新的特点,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2月陷入危机,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家也在1980年相继爆发危机,并且这些国家也几乎同时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
一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认为经济危机只是偶发事件,他们熬尽脑汁,开了不少“灵丹妙药”,妄图“防止”和“克服”经济危机。但那些“反危机”的“灵丹妙药”只起到了“应急”的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暂时缓和再生产过程中某些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推迟危机的爆发时间,但这些措施根本不可能遏止经济危机的爆发。于是从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遭遇经济危机,而且危机程度远远超过上一次。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生产连续6个月下降;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三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反复无常的工业生使企业倒闭数量急剧增加,就业率只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人口从1979年611万增至1200万,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4%。对外贸易逆差也创下364亿美元的新记录,出口值从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加拿大、德国也都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
英国经济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工业生产指数降幅为12.1%,刷新上一次危机的记录。其中纺织、冶金、和建筑业下降最大。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两位数,1979年、1980年、1981年分别上涨13.3%、18%、11.9%,GDP增长率分别为1.8%、-2.4%、-2.4%。
日本没有出现连续6个月的生产下降,同时生产下降幅度也很小,这次危机对日本的影响甚微,而且危机持续时间也最短。以年率计算,日本1980年、1981年、1982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5%,3.4%,3.4%,工业年增长率分别为4.7%、0.95%、0.35%。同时,日本物价上涨幅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要小得多。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日本节能型家电、汽车如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国,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自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这次危机打击最大的是联邦德国。1980年,联邦德国还未从70年代后半期的长期滞胀的泥潭中走出来,就再一次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德国的危机整整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11.7%,固定资本投资下降25.4%,同时,物价年平均上涨率高达35%。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亿马克。这次危机中的失业人数之多(1982年上半年达到180万人)、企业破产率之高(1981年有1165家企业破产,1982年上半年又有7462家企业倒闭)、财政赤字之庞大,国家债务之重都远远超过了前几次危机在经济出现不景气局面时的情况。
社会保障开支有增无减,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70年的20.7%增加到1984年的31.5%。社会保障费用的急剧增加,除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迅速发展、福利项目的扩大之外,主要是因为需要提供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数的增加。尽管社会保障开支不断上升,但社会保障已成骑虎之势,欲罢不能。因此,联邦政府只好靠大举国债,扩大财政赤字来维持社会福利,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势必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围绕着如何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执政联盟内部两党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社会民主党主张通过国家借债和向高收入者增收新税以及向各种开业户征收市场税来筹集必要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自由民主党则反对增加国债和增加税收,而主张减少国家财政开支,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于无力应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及执政联盟内部的不团结,导致社会民主党再度下野。联邦德国面临着改革与调整社会福利制度的艰巨任务。
1982年10月,以科尔为首的基民盟一基社盟联合自由民主党上台执政,科尔出任联邦政府总理。科尔中右联合政府上台后,一直倡导“多市场、少国家、多利润、少工资”,主张回到50年代阿登纳和艾德的社会市场经济精神上去,奉行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采取“多市场,少国家”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干预,重新给私人企业和个人以更大的自由,同时放慢政府财政开支增长速度,整顿社会保障网。
在这次危机中,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次下降,呈现锯齿型的起伏波折,这在资本主义危机史上实属罕见。8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发展过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不无忧患地说:“短促的二十世纪即将在问题重重中落幕,没有人有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敢说他有答案。于是世纪末的人类,只好在弥漫全球的一片迷蒙中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个千年纪元的开始。”
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把这次危机称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其中的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把这次危机称为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危机后的经济回升
20世纪中,整个70年代对于世界经济大国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岁月,滞胀中的经济蹒跚不前,国内各种矛盾逐步激化,国际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都使得各国政府夜不能寐,忧心忡忡。
到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赤字连年上扬,到1983年,赤字占GDP的比重创出新高,美国达到4.1%,法国为3.2%,加拿大达到6.9%,英国为3.9%(1984年),意大利高达12.6%(1985年),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家平均为5.4%,这个比重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高值。每个国家都在为早点结束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而冥思苦想,但是凯恩斯主义“悖论式”的政策根本不能帮助发达国家缓解赤字压力,所以它们只好求救于新经济自由主义。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对本国所得税制进行了适当简化和税负的适度降低,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转折点,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此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那些意识超前的人们欢呼:新经济的时代来临了!
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进入80年代,滞胀还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来自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正面威胁,来自日本咄咄逼人的追赶与超越,使这个战后曾无限风光的经济与政治巨人精疲力竭。自里根上台执政后,美国经济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在走出滞胀泥潭后进入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阶段。这里面既有经济周期因素的作用和高新技术发展引起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也有美国国内及国际宏观经济调节思想和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1983-1984年,当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回升乏力,停停走走之际,美国经济却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198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82年的-2.5%一跃而至3.6%;而到1984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上升到6.8%,成为1951年以来最有力的增长。1985-1987年,美国经济回升势头有所减弱,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时期,三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2.7%、5.4%。1988年,美国经济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增长率达到3.8%,劳动就业状况显著改善,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控制。
1989年5月,里根总统将要离任时,在其经济报告中,对于美国经济十分乐观。该报告称:“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通过减少税收和减少官僚政府的干预,我们调动了美国人的创造力,预示了一个空前的和平繁荣时期的到来。”里根政府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80年代初期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里根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社会最底层的贫穷人口收入也提升了6%。
美国经济先行一步,而西欧国家紧步美国后尘,大幅度降低税收水平,德国和法国先后通过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减税方案,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减税计划。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税制改革取得了成效,到20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回升,赤字大幅度缩减,有些国家还出现了盈余,如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而在亚洲,除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也在这个时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奇观。
危机的的教训与好处
1980-1982年经济危机的可怕在于,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一方面,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物价上涨年率达到13.2%。
危机之中,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危机过后便是反省的时候了,那就是凯恩斯主义再也无法维系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因为它所潜存的巨大风险让人们不敢恭维。
不过只要多留心,危机中的发展机会也是有的。对一些消费者而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堆积的商品开始打折处理,人们多了很多可以买到实惠的机会,平时不敢亲近的一线品牌也有机会进入普通人的衣橱。另一方面也是对平时比较有科学理财意识、懂得节俭过日子的人的奖励--家中有米、心中不慌,揣着存折,就算单位裁员,两三年的生活也没什么问题,于是心中便平静了很多,心情也开朗了不少。
在美国有一种被称为“口红效应”的有趣经济现象。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飞升不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相对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廉价的商品便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另外,经济的衰退会让人们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就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当手里有了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来安慰一下自己的消费欲望。
金融危机还是一次难得的全民性的风险教育,它用事实教育大家,投资不等于理财,理智考虑风险、合理分配自己所赚取的每一分钱,建立能经历风雨考验、稳定长期增值的账户、为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断添砖加瓦,才是理财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