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7549400000023

第23章 1980—1982年——奔跑后的歇息(1)

在昼夜交替的不断轮回里,世界经济也上演着一轮轮的涨跌悲欢。美国经济从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已经经历了3年的高涨期。在繁荣的盛世中,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潜伏的危机已悄悄来临,直到1980年2月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泥潭,人们才恍然大悟。

这次危机是美国经济自二战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所遭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1973年爆发的危机。从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人数高达1200万人,失业率达10.8%。1980年到1982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仅为0.1%。

在这次危机中,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的情况甚为严重,1975年消费价格上涨9.1%。在高物价的形式下,美国政府被迫实行紧缩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紧缩通货和信用。高利率打消了企业家进行生产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使经济难以回升,危机的时间从而被拖长了。危机期间,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周转资金,从而导致企业的破产情况空前严重。1981年美国企业倒闭总数为1.7万余家,1982年进一步增至24000家左右。农村也出现了各种公司倒闭,农机商店破产的衰败景象。

人往往就是在歇息中落后,在停顿中被超越,经济也是如此。当危机这个魔王再次挡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世界经济也只好停下脚步暂作休息,想办法逃出魔掌继续前进。直到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经济发展出现巨大的回升。

经济停滞的出现与凯恩斯主义对策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采取种种“反危机”措施来抵抗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但一些不良的措施还是酿就了经济停滞的恶果,致使世界性通货膨胀越演越烈。1971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的地位风雨飘摇,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危机日益深化,它与1973 -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交织并发,推波助澜,终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进“滞胀”的死胡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生产不断扩大与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不能像过去那样暂时地得到解决,这样矛盾一次又一次地积累起来,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即使通过国家的调节走出危机,但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造成固定资本的投资不振,钳制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使生产长期处于萧条停滞状态。

在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干预下,为了医治“滞”,国家日益增大财政开支,造成国家预算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办法是印刷钞票和发行公债,结果是大大增加货币供应量,于是通货膨胀出现了。为了刺激生产所采取的降低利率,扩大信贷等措施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医治“胀”,国家又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压低政府支出,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缩小信贷等,这又将使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加重了经济停滞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世界资国主义国家都遭受到“经济停滞”和“高通胀”双重打击,这种局面至今令各国政府不堪回首。少数特权阶层把脸孔养得又滋润又光洁,就像是玻璃纸包的礼物,悠然地欣赏着普通老百姓看不到的外国电影。没钱没势没关系的平民百姓对现状感到不满,渴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一进入70年代,美国就结束了长达10年的持续经济增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开始显现。由于日本和西欧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卷入了19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度下降,经济结构危机也表现十分严重。另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趋尖锐的工业污染问题使美国政府对工业环境的保护措施规定了严格的限制,生产的成本增加了,可得利润相应减少,压制了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工业增长的速度。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从1971-197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9%,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明显低于1952—1970年的3%。这一事实决定了美国经济停滞的趋势,而消费物价指数高达7.1%,大大高于20世纪60年代的2.3%,同时,经济增长缓慢还引起失业率增加,整个7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平均高达6.2%,普遍高于50年代的4.5%和60年代的4.8%。

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的压力下,为了刺激处于停滞状态的生产,美国政府采用了降低利率,放宽信贷等措施,但在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和徘徊不前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下,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昔日建立的繁荣大厦渐渐地从内部瓦解,这座大厦从外表上看依然高高耸立,金碧辉煌,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壳。

20世纪整个80年代,欧洲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9%,不仅经济增长偏低,而且劳动生产率依然近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不过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并存有了明显好转,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撒切尔的“反凯恩斯主义革命”

在20世纪60年代的十年里,经济学深受公众尊敬,经济学工作者可谓春风得意,一切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危机“革命”与“反革命”就充斥了街谈巷议,曾经德高望重的凯恩斯主义在危机面前的束手无策让人们对它彻底失去了信心。

最早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英国,也是凯恩斯的老家,在这一轮危机中,也陷入凯恩斯主义的陷阱——滞胀。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会不在信任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工党。1979年5月4日,英国大选选票统计结果公布: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获胜,将组建下一届政府。

撒切尔夫人出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小城的普通家庭,父亲是小杂货店主。正是在这里,年轻的玛格丽特认识到“自由企业制度”运转的秘密。当大学教授和时髦青年们认定自由企业制度已经失败、热衷于国有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时候,她却看到,只有顾客满意,父亲才能赚到钱,是国际贸易把茶叶、咖啡、糖和香料带到了她家的店铺。

撒切尔夫人从亲身经验本能地亲近自由市场,让年轻的她对后来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打了“预防针”。她自1974年在危难之际就任在野的保守党领袖后,她是保守党内最忠实于自由市场的人物。上大学时她就曾读过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70年代中期,她走访保守党的政策研究部门,一名研究人员建议她奉行介于左右之间的中间道路,她粗暴地打断了这位学者,从自己的公文包中抽出一本书,并把书举给每一个人看,坚定地说:“这才是我所信奉的。”这本书正是哈耶克的《自由宪章》。

撒切尔就任后所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把经济事务研究所所长拉尔夫·哈里斯推举为上院议员。研究所特别为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提供了讲台,这为撒切尔夫人后来的经济政策革命准备了充分的弹药。如今这两位都是备受尊敬的大师级人物,而在20世纪50--70年代,他们却被视为经济学界的异类,因为他们竟然相信市场而反对政府干预,竟然反对政府的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政策,反对价格管制,对工会更是没有好脸色。

撒切尔夫人上任后,终于逆转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潮流,她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反政府干预的革命。这场经济政策革命包括4个互补的组成部分,首先就是抑制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革命已经让经济对通货膨胀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因为只有靠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才能维持所谓充分就业。撒切尔夫人则通过坚持减少货币增长、改变人们期望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并转而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

第二项政策是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撒切尔执政时期出台了多个减税政策,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大幅度下调。到90年代后期,英国的税收负担比欧共体其他国家低15%至20%,大大增强了英国企业的竞争力。

撒切尔经济革命的第三项战役是私有化。撒切尔夫人上任之后即开始大刀阔斧的私有化革命。到她离职时,工业中的国有部分已减少了60%。伴随着私有化过程,英国大约有1/4的人成了企业股东,英国的资本主义也成了“人民的资本主义”。

最后一项则是重建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础,即所谓的“供应经济学革命”,即取消政府管制,推动企业(供应方)的创新和发展。这方面的政策除了减税、私有化之外,在英国最重要、也引起广泛争议的做法是取消工会的法定特权,解放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英国也取消了外汇管制,废除了政府对物价、收入和股利的管制。

当然,在一个经济学家也包括官员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完全受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控制达30多年之久的国家进行改革,阻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在改革初期,撒切尔果断结束通货膨胀,结果,长期实行通货膨胀积累下来的痼疾大爆发,政府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部长动摇了,但撒切尔夫人没有让步。她对党内动摇的同僚说:“如果愿意,你们就变吧,但本夫人是不会变的。”而对群情汹汹的示威者,她的答复是:“我没有答应你们会永远阳光高照!”

靠着撒切尔夫人的远见和信心,英国终于度过改革的阵痛,最终建立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市场制度,英国经济随之恢复了活力。以生产率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的生产率是主要工业国中表现最差的。然而,自撒切尔革命以后,英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所有工业国。

全世界的“抑制通货膨胀优先”

什么是通货膨胀?通俗地说,就是社会上的钱太多了,明显超出了实体财富的价值。原先只需要花1块钱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涨价了,要花2元钱才能买得到,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造成国家通胀现象的“罪魁祸首”,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已经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物价问题影响经济大局,关乎百姓福祉,由于物价上涨,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已无利可图;由于物价上涨,农民从政府得到的补贴也被物价的上涨所吞噬。显而易见,物价过快上涨不仅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也让百姓得到的实惠大打折扣。经济危机正在损害着老百姓的生计,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比经济增长率和扩大就业更为紧要的任务。

在经济繁荣时通货膨胀会上升,在经济萧条时通货膨胀会降低。但是,在1974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时,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却加剧了。尽管失业率上升,但其中好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几乎还是翻了一倍,这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是有很大影响的,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各国政府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对经济加强干预,几乎都采取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试图填补凯恩斯论证的“有效需求”不足。

刺激经济的结果,就是使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各国货币对内都在不断贬值,贬值幅度因国别而异。另一方面,当金融机构在发生困境时,政府也积极出手解救,最后金融危机演化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随着英国在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成功实施了“反凯恩斯主义革命”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世界其它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相关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在美国,里根政府上台之后,为了应对滞胀采取了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货币政策就是紧缩,于是利率不断提高,美联储基金利率一度曾经达到16%以上。利率不断升高之后使得储贷机构的存贷利率出现了严重的利率倒挂,原先以固定利率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储蓄贷款机构大面积倒闭。最后美国政府出面关闭、收购和重组2900多家储贷机构以及出问题的商业银行,花了近5000亿美元的代价,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将危机的后果消化。

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