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7549400000014

第14章 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崩溃(2)

财产的急剧损失使物价失去控制,致使财政经济处于一片混乱状态中。法国极力想借此机会将德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削弱,甚至让德国一蹶不振,沦为波兰、捷克一类的二流国家。但英、美国可不希望欧洲大陆法国一家独大,两国协商一致:就是不能让法国太强大,也不能让德国太弱小,这两个国家需要可以相互抗衡。因为英、美两国都不在欧洲大陆上,而只有法国在欧洲大陆上,所以,为了将来能够称霸欧洲大陆,英、美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德国的处罚,暗中默许德国崛起。

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商议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作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1929年)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

“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计划的鼓励下,不仅结束了德国经济的混乱状态,解决了德国继续赔偿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而且一批又一批的美元源源不断的流向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

雄厚的资本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稳健的基础,一战没有伤害德国工业基础,相反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在战争中受到损失。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

英美对给予德国帮助也提出了要求,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这样,德国虽然是在“道威斯计划”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其却也是在该计划的控制之下的。

波折中挣扎的日本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可称得上同病相怜。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是日本经济基础依然相对脆弱,且国内资源贫乏,完全经不住欧美各国工业品畅销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米麦产量长期停滞。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的发生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在这场天灾中,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为了修复地震破坏掉的建筑和公共设施,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

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一次大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对中国山东的占领使其获得了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市场。但是日本经济基础依然相对脆弱,且国内资源贫乏。经历20年代末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东京大地震等严重打击后,其经济状况一日不如一日,1929年后更糟。企业倒产,银行破产,民众思想向左右两极运动(马克思主义和军国主义),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大萧条的到来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治之症。同样,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不是偶然的。由此可见,在1919-1929年的十年间,世界上主要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

在德国,仅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因而危机也在所难免。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注定将收不回来了。”

正如裴熹爵士的预言,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而终止。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首先陷入危机,之后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因而英国证券市场也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也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往地狱里冲”

20世纪20年代被当时的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表示“人人都应该富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发生在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在此之前的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的灾难。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股市深深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它不再单单是一种企业融资的行为,更是无数股民体验人生的所在。在这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随着投机者大量蜂拥进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润,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时间以内,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0万股。随着投资者大把将钱撒进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从利润较低的投资领域撤出转向股市。欧洲的资金也如洪水般涌进美国,银行总共贷款约80亿元供给证券商用以在纽约股票市场进行交易。赫伯特·胡佛当选总统之后不久,曾试图通过拒绝借款给那些资助投机的银行来控制股市,但股价仍不断猛涨,到1929年9月3日到达历史最高点,当天的成交量便超过800万股。

同月,股市价格首次开始下挫,但专家和政府的声明却向公众保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他们大错特错了,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但这都稳定不了投资者恐慌的情绪,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股市在经过昙花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随着股市以平均每天18点的速度狂泻,惊慌失措笼罩了华尔街,投机者们蜂拥着争取在股价跌得更低之前卖出手中的股票。仅10月24日一天,股票成交量达1289万股,这一天,有11名证券市场投机的老手相继自杀。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道-琼斯指数与此前9月3日曾达到的386的历史高点相比,12月20日股指已跌至230点,下降了近40%;至1932年年终时收盘指数下跌了84%,市值损失超过70%;再次回到1929年时股指的高点已是25年以后的事了。

24日下午,摩根财团联合其他银行业巨头,拿出2.4亿美元联合基金护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股票。在这以后几天里,股票行情逐渐稳定,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拖延。10月28日,也就是胡佛发表文告的第三天,美国股市再次惨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股指一泻千里,股市彻底崩溃。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据《纽约时报》统计,纽约股市50种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挫了40档。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化为乌有,但这仅仅是大萧条的第一轮可怕打击,接着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过去10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纷纷来临。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美国都是前所未有的。

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由于工、农、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白色的“银河”。

在这次危机中,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之前的美国也曾经历过股市恐慌与金融萧条,但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对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大萧条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大量失业的存在,这是一个排队领救济面包、寻找施粥所的年代。在美国,成千上万的男人,甚至还有些女人,从东岸到西岸来来回回地“偷乘火车”,希望找到工作,或者只是因为无别的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