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欧阳修
7544700000002

第2章 少年欧阳修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欧阳修诞生在四川成都北部的绵州(今四川绵阳)。

欧阳修的籍贯地是吉州庐陵郡(今江西吉安)。据他本人自述,欧阳氏是夏禹的后裔,传到越王勾践五世孙王无疆时,被楚威王灭亡。无疆的儿子蹄,被楚王封在乌程(今浙江湖州)欧余山之阳,做欧阳亭侯。后代子孙于是以封地为姓氏。西汉经学家欧阳生,西晋名士欧阳建,都是这个家族中的佼佼者。

欧阳修的高祖欧阳字达明,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在乡间享有崇高声望。乡民发生争讼,凡是由官府裁决的,往往需要反复诉讼,才能最后平息下来;而经由欧阳公裁判调停,一般不会再有争执。

曾祖欧阳彬,字可封,出仕南唐,做过武昌县令、吉州军事衙推官,官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乡里传为美谈。九十四岁去世,墓葬在庐陵县儒林乡欧桂里燕湖。

祖父欧阳偃共有同胞兄弟八人。三兄欧阳仪,字象之,考中南唐进士,官做到屯田郎中。他登进士第的时候,父母都还健在,乡井引为荣耀,于是改称庐陵县故里“文霸乡安德里”为“儒林乡欧桂里”,住地“履顺坊”,也改名叫“具庆坊”。

欧阳偃文学天赋极高,从小能诗善文,蜚声南唐。他性格孤高狷介,不屑参加进士考试,直接赴文理院上书,献纳平生撰着的十余万字文稿,经召试合格,授南京街院判官。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八岁,没能有所建树。

欧阳偃生前不再居住庐陵县,已经迁徒到吉水县(今属江西)沙溪镇,死后埋葬在吉水县葛山乡回陂。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四十九岁,割吉水县报恩镇及周围五乡设置永丰县(今属江西),沙溪归属永丰。因此,准确地说,欧阳修籍贯地是吉州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六十三岁时,撰写的《欧阳氏谱图序》,明确指出:“今谱虽着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字仲宾,自幼丧父,刻苦攻读。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中进士,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判官,后来调任泗州(今安徽泗县)推官。

欧阳修出生那年,父亲五十六岁,母亲二十七岁。欧阳观原有一位妻子,后来因故离异。前妻生了个儿子,叫欧阳,离异后跟随母亲长大。续娶的郑氏夫人,出身于江南名门大族,知书识礼,为人宽厚仁慈,平日持家勤俭。大约在欧阳修出生后一两年,家里又增添了一个女婴。全家四口,日子虽然拮据,但是和睦相处,洋溢着天伦乐趣。

大中祥符三年(1010),欧阳观调任泰州(今属江苏)军事推官。莅任不久,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逝,留下孤苦无告的母子三人。欧阳修家门,自祖父欧阳偃以来,两世游宦在外,庐陵、吉水故里,除了祖坟以外,一无所有。就如郑氏夫人日后对欧阳修所说的:“你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一间房屋和一块土地,用来维持你们的生计。”无可奈何的郑氏夫人,只得携带幼儿稚女,投奔远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做官的小叔子欧阳晔。

大中祥符四年(1011),在欧阳晔帮助下,郑氏夫人携带儿女,加上住在吉水故里的大叔欧阳旦,以及欧阳观长子欧阳,共同扶护欧阳观灵榇,归葬在吉州吉水县沙溪镇。墓选择在镇西南四里外凤凰山下的蟠龙形,座西向东,左右泷冈拱峙,香水环流,境域清幽秀美。

随着岁月流逝,欧阳修渐渐出落成一个风华少年,但是,身体瘦弱,其貌不扬。有个和尚替他相面,端详了半晌,说道:“你的耳朵反比脸庞白皙,将来一定闻名天下;你的嘴唇不是贴附牙齿,将来一定会无端受人诽谤。”就欧阳修后来的身世而言,真是不幸言中了。

到了进学的年龄,由于家计窘迫,无力聘请塾师,郑氏亲自担任儿子的启蒙教师。这些年来,丈夫舍手而去,郑氏矢志守节,一方面克勤克俭,自食其力;一方面谆谆教诲,课子读书。她把家庭复兴的满腔希望,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二叔欧阳晔开始也辅导欧阳修的功课,后来游宦远方,就无暇顾及了。

随州城南的涡水两岸,长着一大片荻草。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同类。有着坚韧的茎干。因为家里没有钱购买纸墨笔砚,郑氏就地取材,用荻枝作笔,以沙盘当纸,教儿子认字写字。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欧母画荻”的故事。郑氏找来欧阳询、虞世南的碑帖,指导儿子练字,在沙盘上临摹。欧阳修日后的书法艺术受到世人赞赏,与母亲自幼钧陶熏染分不开。

十岁的时候,欧阳修家境更加窘迫,无力购买书籍,只得向李家借书抄诵。他聪明颖慧,有些书本,还没等抄完,就能够背诵如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欧阳修发现了知识的广阔天地,享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他拼命地埋头读书,废寝忘食,丝毫不觉得劳苦。

有一次,欧阳修在李彦辅家中玩耍,从墙角的壁柜里发现一个沉甸甸的破筐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破旧不堪的书籍。其中有一部残缺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只保存六卷,而且书页脱落,前后颠倒。对于韩愈这位“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欧阳修早已听到名声,但是一直拜读不到韩愈着作。他当即向李家讨求这部残书,李家主人慷慨地送给了他。

回到家里,欧阳修立即贪婪地读了起来。韩愈文章汹涌澎湃的气势,深深地吸引并感染了欧阳修。他觉得文章内容精深博大,气魄沉雄豪壮,虽然不能详尽地探究它的含义,但是,文章汪洋恣肆,挥洒自如,煞是可爱。少年欧阳修,从此倾心于韩愈古文。

少年欧阳修这次偶然的发现,使他有幸结识韩愈古文,为将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埋下了种子。这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幸事!欧阳修一生,始终珍藏这部韩文旧本,并屡次搜寻善本,参校修订,使它成为欧阳家门的传家旧物。宋英宗治平年间,欧阳修年过花甲,还撰写了《记旧本韩文后》一文,追怀自己与韩愈古文的这场最初机缘。文章开头写道: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浑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欧阳修写作这篇题跋,距离偶得“旧本韩文”,已有五十年之久。睹物怀旧,浮思联翩。在历经数十年文坛风云以后,他追忆当年初识韩文的往事,看似平易疏畅的叙旧,却隐含着万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