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五年(1045)深秋,欧阳修从定州望都县(今属河北)东南的阳城淀畔出发,赶赴贬谪地滁州。船只在河南荥阳北部进入汴河。
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地势险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欧阳修被贬至此,正好悠游山水。
滁南有座丰山,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山前竹林中,隐隐流出一股清泉,名叫紫薇泉。初夏,欧阳修踏着小径,找到了丰山紫薇泉的源头。还在山间疏泉筑亭,名为“丰乐亭”,并写了《丰乐亭记》。
丰山偏西,另有一座景致优美的琅琊山。欧阳修常携酒往游,流连忘返。山间的清风拂去他身上的尘垢,酿泉的流水濯除了他心头的烦恼;山林的逸趣感发了他无拘无束的本性,大自然的神韵唤起他奔腾洋溢的激情。他常常哼着山歌,和当地老人一起漫步,或在山泉的清响中,与宾客们对弈。他用九射格游戏代替酒令为朋友们助兴,自己也陶醉在美酒和山光水色之中,忘记了负谤遭谪的羞辱,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州之长,甚至忘记了刚满四十的年龄,自称为“醉翁”!索性连亭子也叫做“醉翁亭”。在他酒醒之后,又一口气将山间朝暮和四时景色,以及滁人与自己的游乐,挥笔成文,并请人刻于石上,这就是着名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所反映的,是欧阳修在滁州生活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不同于朝堂上下的角逐,也不同于西京幕府里的宴饮,而是暂时摆脱了世俗纷扰的一种恬静生活,是欧阳修用他“与民同乐”的理想彩笔描绘的一幅写生图画。作者的笔触或许不免于夸张,但那种和谐优美的气氛与诗一般的情调,仍给人以轻松、欢乐的享受。而作者自己那受伤的心灵,也由此获得慰藉。
据朱熹说,有人曾买到这篇散文的初稿。其开端原是叙列四方诸山,共数十字,后来修改,统统删去,只剩“环滁皆山也”五字。劈头而起,突兀不凡。朱熹赞叹这番修改,说是“改到妙处”。《醉翁亭记》不但剪裁得体,铺排有序;而且笔墨清隽,语言酣畅。对于滁州四季景致的刻画,又不同于《丰乐亭记》。秦少游说它是赋体,却无丝毫雕琢痕迹。它全篇虽采取同类句法,即前半句叙述或描写,后半句就前半句进行说明;但各句都有变化,不显雷同。它一口气用了二十一个“也”字,虽未免造作,但音美韵长,令人一唱三叹。创意立法,前所未有。如果说,韩愈的文章象澎湃的浪涛和滚滚的潮头,那么,欧阳修这样的散文,便是潋滟的秋波和澄彻的春水,委婉清浅,越发衬托出一种雍容的气度。
《醉翁亭记》在当时已广为流传,一位任太常博士的音乐家沈遵,甚至被它吸引到滁州来。他将自己的观光和体验,回去谱成琴曲,创作了《醉翁吟三叠》,又称《醉翁操》。节奏疏宕,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十年之后,欧阳修在奉使契丹途中,与沈遵重晤。夜阑酒半,沈遵又再次为他弹奏。后来,欧阳修与梅尧臣一起,为该曲填了词,还写下《赠沈博士歌》。欧、沈死后,庐山一位道教乐师崔闲,又请苏轼重填新词,到处传唱。欧、苏之词尚存,可惜沈遵的琴曲却失传了。
欧阳修在滁州时,也常有一些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古文。他对那些确有才志的后学,总是乐于为他们延誉,使他们“成就美名”(《梦溪笔谈》卷十五《艺文》)。在这些后学中,除章生、王向、孙秀才、徐无党和徐无逸兄弟外,还有一位江西秀才曾巩。曾巩(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他第一次给欧阳修写信,是在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庆历新政”期间,他曾将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看。这次来滁州,又将王安石的作品当面呈送欧阳修。欧阳修读后很欣赏,准备将其选入正在编辑的《文林》之中。但是,他发现王安石的思路不够开豁,作文有些机械模仿孟轲与韩愈,还存在着自造生僻词语的毛病。他表示很想见王安石一面,帮助他开阔文路,克服缺点。曾巩后来将欧阳修的意见转告王安石,王安石也完全接受了这些宝贵意见。
欧阳修贬往滁州时,梅尧臣曾寄给他一首长诗,诗中说:“仲尼着《春秋》,贬骨常苦笞。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宛陵文集》卷二十六《寄滁州欧阳永叔》)梅尧臣这时年近五十,诗名虽愈来愈高,生活却仍然穷困不堪。对于自己的诗稿,他也往往不大收拾。其中一部分作品,还是妻兄之子代他整理成十卷,请欧阳修作序。欧阳修在这篇序言中,阐述了他关于诗歌的重要理论: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梅圣俞诗集〉序》
这是欧阳修认识上的又一进步:穷困的生活和苦难的遭遇,不仅是许多诗人共同的命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他指出,并不是作诗能让人贫苦,而是艰难的境遇使诗人的抱负不得施展,于是,便不能不将内心蕴藏的情感,设法用最准确和巧妙的语言表达出来。他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卓越评断。这就把过去被颠倒了的因果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从而也在关于社会实践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问题上,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穷而后工”论是欧阳修继白居易之后,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它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欧阳修这一时期的诗歌,如《题滁州醉翁亭》、《谢判官幽谷种花》、《答吕公着见赠》、《游琅琊山》、《班春亭》等,也大都具有新的特色:一方面吸收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将诗歌散文化、议论化。另一方面,又在保持韩诗雄伟气魄的同时,避免了韩愈用语险怪的缺点,形成了平易晓畅、洒脱清新的风格。可以这样说,他的“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其实并不仅仅是从梅尧臣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这中间,显然也包含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内。假如要说“庐陵事业起夷陵”的话,那么,夷陵的确也只是一个开始;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获得成功的主观条件,是在他“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的长期逆境里逐渐积蓄起来的。而当某些客观条件也接近成熟的时候,这一运动的高潮便快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