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空间组织:在现存建筑中,多元空间较为常见,如宫殿、住宅、园林建筑等。北京故宫储秀宫是一个由五空间组合而成的多元空间,建筑沿南北轴线布局,面阔5间,进深1间,南面带前廊。
殿内明间北边设有地平台,台上设宝座,座后立有屏风,明间与东西次间用碧纱橱隔开。西次间与西梢间用玻璃窗及玻璃曲尺影壁分隔,西次间北边设有飞罩,南边有炕,西梢间北边用几腿床罩限定出床帐空间,南边有炕。东次间与东梢间用栏杆罩分隔,东次间北边设有天然罩,南边有炕,东梢间北边用八方罩围合出床帐空间。室内因明间是礼仪空间,东西次间是起居空间,东西梢间是寝宫空间,而采取了不同的分隔方式,空间既有流通,也有隔绝。从室内东西向的装修、家具、陈设布置看,虽然东西梢间都设有床帐,但西梢间更为隐秘,也更为重要。空间组织的逻辑关系:明间是主要空间,东西次间、东西梢间是次要空间;明间位置居中,面积较大,同时充当了次要空间的联系通道,并与室外空间相连通。
:颐和园排云殿沿柱网均做装修处理,使得室内空间十分复杂,建筑沿南北轴线布局,面阔3间,进深也是3间,带周围廊。在前进深5间,明间与东次间、东次间与东梢间均用几腿罩分隔,明间与西次间用碧纱橱隔开,西次间与西梢间仍用几腿罩分隔。在前进深与中进深之间的柱网位置上,明间用几腿罩,东西次间两侧装玻璃窗,中间留门洞,东西梢间用多宝格,东梢间上设仙楼。在中进深5间,明间设宝座围屏,东西次间设床帐,彼此之间用版帐、槛窗隔绝,两床帐前用落地罩限定。在中进深与后进深之间的柱网位置上,明间、东西次间均用槛窗隔开,西梢间用落地罩分隔,东梢间用飞罩分隔。在后进深5间,明间与东西次间用栏杆罩分隔,东西次间与东西梢间也用多宝格分隔,东西梢间的尽端作碧纱橱,有门通往东西两朵殿。从室内东西向的装修看,前进深明间西侧的碧纱橱(实隔),东侧的几腿罩(虚隔),使殿堂空间从明间起,就很自然地向东面流动,同时提示出西侧空间的地位要高于东侧空间。
空间组织的逻辑关系:宝座围屏及两侧寝宫是主要空间,周边是次要空间;主要空间通过环绕四周的次要空间向室外空间流通和渗透,反之,次要空间又向主要空间迂回。
二、西方建筑:讲究序列的室内空间组织
1)轴线与方向
诺伯格·舒尔茨说:“组织空间的轴线实际上并不带有引起真正运动的志向,不如说它是体现把多数要素相互统一,而且常把这些要素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的一个象征性方向。”在西方建筑中,就存在着这种现实的轴线方向与抽象的轴线方向,它们常以路线表现出来。
西方建筑在使用轴线上,与中国建筑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开始使用轴线,并用轴线来组织空间。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各类型建筑常表现为具有统一的轴线及方向,而西方各类型建筑虽然都使用轴线,但主要是宗教建筑有着明确的方向,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尽相同的轴线取向。迈锡尼文明宫殿建筑群的布局已使用轴线,但建筑之间尚未形成明确的轴线关系和轴线方向。到古希腊时期,神庙建筑不仅使用轴线,而且是东西向轴线,常采取“坐西面东”的布局形式。如雅典卫城的帕提侬神庙,正立面面东,一条东西向轴线贯穿圣殿,轴线尽端置放着雅典娜神像,“清晨,当庙门开启时,沐浴在金光灿烂阳光中的神像,经常使膜拜者为之神往。”罗马神庙与希腊神庙相比,在轴线的使用上,明显具有灵活性。神庙建筑并没有统一的轴线取向,如朱庇特神庙、尼姆的卡雷尔神庙、罗马的罗马维纳斯神庙以及万神庙等,其中只有朱庇特神庙的正立面面东。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神庙的朝向”中说:“即如没有妨碍它的任何理由,不管成为怎样的都行,那么神庙和安坐在正殿里的神像就都要朝着西天的方向。这样,可使接近祭坛献纳供物进上牺牲的人们向着东方天空方向参拜庙里的神像。这样做后,成心许愿的人们便可以参拜神像和东方天空,而且神像本身也从东方显像,注视着捧受祈祷和进献牺牲的人群。”他又说:“但是地势如不许可它那样,这时就必须变更这种方向的规定,以便能够由神座上尽量多地看到城市中的各个部分。”维特鲁威在这里提出了两种神庙朝向,一种是东西向,“坐东面西”;另一种是变更方向,“面向城市”。古罗马的其他类型建筑,也具有这个特点,都使用了轴线,但轴线方向并不统一。
中世纪教堂的轴线及方向很明确,也很统一。在早期,教会明确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这种取向与希腊神庙的朝向恰好相反,而与维特鲁威所说的神庙朝向相吻合,形成了东西向轴线,以及“坐东面西”的布局形式。从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到哥特式建筑,绝大多数教堂都遵循了这一规定。教堂主立面设在东西向轴线的西端,圣坛布置在东端,使自西向东进入教堂的信徒们,在礼拜时能够面对东端的圣坛以及由圣坛上部窗户投射进来的阳光。对于西方宗教建筑以轴线、方向、光线来组织空间,乃至创造空间,汉宝德先生认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宗教建筑就把信众运动的轴向定为东西向,他们的殿堂若不是东向(罗马帝国及以前)就是西向(基督教建筑以后),因此殿堂之内的信众永远面光或背光,在空间的氛围上是有令人震撼的挟制力的。”自中世纪以后,西方教堂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模式布局,形成“西立面”与“东端半圆形圣坛”的格局。
至于其他建筑类型的轴线取向,主要表现为面向城市和环境景观。如文艺复兴的圆厅别墅,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互为垂直的轴线布置建筑,使建筑的室内空间从四个方位上与室外自然景观发生了联系。再如古典主义的凡尔赛宫,把宫殿建筑的东西向轴线延伸,向西成为花园的轴线,向东转化为三条放射形的大道,而轴线的交汇处则是宫殿建筑正中的国王寝宫,以此设计象征法国中央集权和绝对君权的统治。
2)讲究序列的室内空间组织
西方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室内空间往往不是单一空间,而是由一系列空间组合而成的复合空间,这样,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空间组织起来,形成“空间序列”。托伯特·哈姆林(Talbot Hamlin)在《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Forms and Functions of Twentieth-Century Architecture)第二卷《构图原理》中,列举了一些已被证明的重要序列类型:
①开放空间式序列:像罗马的广场和中国寺院的院落;
②结构要素的序列:如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的柱子,哥特式教堂的拱礅或拱顶中的交叉拱或肋拱;
③封闭式的序列:如房间的简单排列;
④不同高程面上变化的序列:如重要的坡道、楼梯,还有户外堤岸、平台、墙等的运用,像典型的意大利式花园;
⑤明暗的序列:如维尔茨堡的府邸;
⑤方位或尺寸交替的序列;
⑥次要的序列引向次要的高潮,并在主要的和最重要的序列上得到平衡的序列;
⑦复杂性或丰富性递次增长的序列。
以上八种序列类型,既包括了室内空间,也包括了室外空间的序列,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序列的重视,以及对它的深入研究。西方建筑自古罗马开始,在复杂的室内空间中开创了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从古罗马的巴西里卡、浴场,到中世纪的教堂、文艺复兴的府邸、古典主义的宫殿,再到19世纪的公共建筑,在室内空间的组织上,常把重要空间布置在空间序列的末端,由此形成了一种以“终点性空间”为主导的空间组织。为了引导、暗示和烘托这个终点性空间,西方建筑在空间序列上创造了多种手法,并随着建筑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这里以几种代表性的手法为例,结合建筑实例进行探讨。
浴场:古罗马建造了许多浴场,其中卡拉卡拉浴场是其主要代表。浴场的主体建筑通过使用横向和纵向两条轴线,建立了一种复杂而又秩序化的空间体系。从门厅经更衣室或运动场,沿横向轴线可以到达一个由三个十字拱顶覆盖的大厅,四个角部的隔间与大厅相连,隔间里盛有冷水,表明这里是冷水浴;从冷水浴大厅沿纵向轴线,往北是露天游泳池,往南是温水浴和一个巨大穹顶覆盖的热水浴大厅。空间序列是通过各功能空间的大小、高矮、宽窄、开合等的交替变化形成的,门厅是序列的起点,冷水浴大厅是序列的高潮,而热水浴大厅则是序列的终点。这是功能上的解释。实际上,罗马浴场所包含的空间组织,使它超越了纯粹的实用问题,而成为罗马城市的真正中心,罗马人生活的重要舞台之一。
教堂:中世纪建筑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而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早期的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被称为第一座哥特式教堂,盛期的沙特尔主教堂有着纯正的哥特形式,以及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兰斯主教堂在形式、装饰上的和谐统一,使它赢得了法国教堂中的“王后”称号,而亚眠主教堂的中厅则有着令人吃惊的高耸比例。这些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在空间组织上又具有相同的特点,即沿着一条东西向轴线,自西向东分别布置有门廊、中厅、侧廊、十字翼、祭坛、圣坛等。其中,门廊是一个有着强烈空间特性的入口空间,它代表了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联结;中厅是一个有着明确方向感的纵长形空间,它是信徒们礼拜的场所;祭坛是一个由周围回廊包围的环绕空间,它是教士们主持宗教仪式的地方;而圣坛是一个有着半圆形空间特性的终点性空间,它象征着通往上帝天国的“门户”。空间序列是通过中厅两侧的柱子、拱廊以及天花拱肋的连续性表达,产生了一种不断趋向祭坛和圣坛的动态,门廊是序列的起点,祭坛是序列的高潮,而圣坛则是序列的终点。由圣坛上部窗户投射进来的光线,使圣坛变成了一个充满光明的终点性空间,而这恰恰是把来自东方太阳的光辉与上帝的荣光合二为一的结果。
宫殿:古典主义建筑以宫殿为主,而法国的凡尔赛宫又是这类建筑的主要代表。凡尔赛宫的室内情形相当复杂,国王及王后房间占据了宫殿的中央部分,包括一系列的寝宫、大厅、长廊等。空间序列是通过一个个彼此相连的大厅来实现的,如月神狄安娜厅、战神马尔斯厅、商贸之神墨丘利厅、太阳神阿波罗厅、主神朱庇特厅、农神厅和爱神维纳斯厅等。由这些大厅从南侧和北侧两个方向,共同引向位于西侧的序列高潮——镜廊及其两端的战争厅和和平厅,而与镜廊接壤的国王寝宫,则是序列的终点。路易十四自称“太阳王”,整个凡尔赛宫的布局就是按照东西向轴线布局的,象征着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镜廊是重要的接待大厅,也有着重要的礼仪功能,每天清晨,大臣们都要在这里等候国王起床,就像等待东方太阳的升起一样,所以太阳也就成了镜廊表现的主题。
自凡尔赛宫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国王没有自己宫殿的历史,它的空间组织、奢华气派、礼节礼仪等对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宫殿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
歌剧院:19世纪的许多建筑物往往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聚集体”(assemblage),其中以巴黎歌剧院为代表。整个室内由一系列的空间组成,包括了门廊、门厅、休息厅、楼梯厅、观众厅等,经过精心的空间组织,形成了堂而皇之的空间序列。而空间序列是通过楼梯厅来实现的,楼梯被设计成了“三折式”,由它将竖直空间与水平空间联系起来,最终引向序列的高潮——观众厅,而观众厅的舞台,则是序列的终点。极尽奢华的楼梯厅设计,正如建筑师加涅尔所构想的那样:“在这里,人们的全部激情和情绪都被激发出来;在这里,全社会的人都嬉戏在光辉灿烂之中;在这里,人们都互相你看我、我看你地列队走上楼梯。”由此,形成了一幕幕充满戏剧化的场景,上演着社会生活的百态,与舞台上的表演相比,毫不逊色。
西方建筑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创造了多种手法。这些空间序列引导着人们按照一定的轴线及方向,从一个空间步入到另一个空间,直至走完空间序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路线是贯通的、方向是明确的、空间也是流通的,其实不然,由于空间之间是隔绝的,因此,西方建筑的室内空间序列是由一个个封闭的空间组成的,这种状况直到现代主义建筑诞生以后才得到彻底改变。
第六节朴素与华丽
建筑空间是由地面、墙壁、顶棚等要素围合而成,从空间界面的角度讲,它们分别充当了室内空间的底界面、侧界面和顶界面;从空间构筑的角度讲,地面是以室内空间下部的铺筑层、墙壁是以室内空间的围护层、顶棚是以室内空间上部的结构层或装修层的面貌呈现出来。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铺筑层、围护层、结构层或装修层的处理上,由于形式、材料、装饰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朴素”与“华丽”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界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