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35岁,农民。
主诉:周身乏力,闭经4年。于1959年5月12日住院治疗。4年前因产后大出血,昏厥,遂致闭经,消瘦乏力,畏寒,阴毛脱落,恶心呕吐,经多方医治效果不着。孕12产7,5胎小产。入院查体:体温35.5℃,血压100/70mmHg,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头发稀少,乳房干瘪,右侧肩胛角下有压痛。外阴检查:阴阜低,阴唇干瘪,阴毛全部脱落,下肢水肿(-)。经做血、尿、粪、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基础代谢测定等检查,西医诊为“席汉综合征”。用丙酸睾酮等治疗,效果不明显,转请米老会诊。症见:头晕乏力,消瘦纳差,畏寒便秘,闭经,发稀疏脱落,白带多,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诊断:虚劳病。心脾两虚证。治则: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
处方:黄芪35g,茯神10.5g,当归10.5g,党参10.5g,远志10.5g,酸枣仁10.5g,木香3.5g,白术10.5g,龙眼肉10.5g,生姜10.5g,大枣2枚。水煎服,12剂。
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减轻,舌脉同前,继服上方12剂。
三诊:服上方后诸症明显好转,全身毛发不再脱落,并有新发生出,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基础代谢检查各项指标回升到正常。患者要求出院,自行调养。继服归脾丸3个月。
(五)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小儿囟门不合,是肾虚生骨迟缓所致。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
方中重用甘温之品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酸温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甘温,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使虚热从小便而解,并能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酸甘化阴之代表方,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曰:“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现代运用】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结核、尿崩症、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均可加减应用。
【医案选】沈件圭治隐匿型肾炎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沈仲圭》)。
郑某,女,青年初诊。
主诉:据述患慢性肾炎10年,西医诊断为隐匿型肾炎,曾在北京某医院做肾造影正常,尿检查红细胞多,白细胞少,蛋白(+)或(±),间有管型。
诊查:脉象沉细,舌洁无苔,周身乏力,溺黄而频。
辨证:根据患者病史及脉舌症状,诊断为肾阴不足,脉络损伤。
治法:养阴补肾,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怀牛膝、金狗脊、菟丝子、枸杞子、白茅根、藕节、茜根炭、炒白术、陈皮等。
服药50剂,同时少啖咸味,忌食发物,适当休息,怡悦性情。如是调理,尿中红细胞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肢体亦轻快有力,尿检查正常,血压110/60mmHg,患者要求改用丸药,遂处人参养荣丸长服以调补气血,患者病情迄今无反复。
(六)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二两(60g)补骨脂四两(120g)五味子二两(60g)吴茱萸浸,炒一两(30g)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50~70丸(6~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1日1次或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泻,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所致。《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应于此时,因阳气当至而不至,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正如《医方集解》所云:“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则腹痛,腰酸,肢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化精微以养神,以致神疲乏力。治宜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谓其“治肾泄”,故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吴茱萸温脾暖肾,配合补骨脂是为温肾暖脾,固涩止泻的常用组合。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为佐药。用法中姜、枣同煮,枣肉为丸,意在温补脾胃,鼓舞运化。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张锡纯说:“泻者关乎下焦,实由关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温者以暖补脾胃,且其味辛而涩,协同五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涩大肠,摄下焦气化。且姜、枣同煎,而丸以枣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下焦之阳以达于中焦也。”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专“治肾泄”。两方相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原方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均未标剂量,后世方书此四药剂量多参照《证治准绳》卷6之四神丸而定。
《医方集解》记载本方服法宜在“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颇为有理,正如汪昂所解释:“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故也。”故应嘱患者于临睡时服药,更为奏效。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痢疾等属脾肾虚寒者。
【医案选】潘养之治泄泻案(选自《中医医案医话集锦·潘养之医案》)。
宋某,男,30岁,洮河林业局干部。1967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每于黎明时腹痛,痛后即腹泻数次,已2年之久。经多次治疗未见效,来院门诊治疗。腰膝酸软,乏力,头晕,食欲不佳,舌苔薄白,脉沉而迟。此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上温脾胃,腐熟水谷。治宜温补肾阳,健脾止泄。方用四神丸加减。
处方:补骨脂15g,肉豆蔻9g,五味子12g,吴茱萸9g,山药12g,芡实9g,禹余粮10g。
7月14日二诊:服上药3剂后,食欲增加,头晕、乏力消失,泄泻较前好转。仍服原方。
3剂后,诸症消失,病愈。
(七)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炒二升(15g)甘草一两(3g)知母二两(6g)茯苓二两(6g)川芎二两(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劳虚烦不得眠)。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内经》有云:“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血虚无以荣润于上,每多伴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治宜养血以安神,清热以除烦。
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味酸平,入足厥阴、手少阴经血分,滋营气而敛心液,补肝之体;川芎,不言自明矣,肝体得养,肝用得遂,则血能归于肝矣。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
佐以辛温发散之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此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则其舒肝达郁之用,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王子接于《绛雪园古方选注》曰:“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用补母泻子之法,以调平之。川芎补胆之用,甘草缓胆之体,补心之母气也;知母清胃热,茯苓泄胃阳,泻心之子气也。独用枣仁至二升者,取酸以入心,大逐其欲而收其缓,则神自凝而寐矣。”其见解较独特,特录于此。
加减法,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牡蛎、珍珠母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所致的失眠、心悸属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
【医案选】章次公治不寐案(选自《章次公医案》)。
翁男中年以后之人,脉忌大忌弦。弦大则火浮于上,现代所谓血管硬化、血压亢进。
用药纯温、纯凉,皆有流弊。今就寝辗转不能酣睡,精神兴奋太过使然,以酸枣仁汤为主。
处方:酸枣仁12g,川芎6g,茯神12g,知母9g,甘草3g,当归9g,白芍9g,牛膝12g,鸡子黄一枚。
二诊:药二服稍能静卧片时,既觉依旧辗转反侧,两脉皆弦。古人以为肝阴不足,虚火上炎,故两足常发冷。引火归原,即平其上部兴奋充血之义。
处方:炮附片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当归12g,牛膝18g,牡丹皮9g,知母9g,女贞子9g,墨旱莲9g,桑椹18g,煅珍珠母30g。
另:琥珀2.4g,川贝母6g,黄连3g,肉桂3g,共研末,分10包,卧前服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