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77

第77章 中医妇科(1)

第一节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生活和体质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月经病的诊断多以主证为依据,以主要症状而命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三是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病因病机】

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统。

血热:热伤冲任,迫血下行。

【诊断】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

【辨证论治】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人参10g,黄芪20g,甘草6g,白术12g,当归10g,陈皮6g,升麻10g,柴胡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菟丝子15g,熟地黄12g,山茱萸10g,人参10g,山药15g,炙甘草6g,五味子6g,远志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牡丹皮10g,地骨皮10g,白芍10g,熟地黄12g,青蒿10g,黄柏9g,茯苓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阴虚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生地黄10g,地骨皮10g,玄参10g,麦冬10g,阿胶10g,白芍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肝郁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牡丹皮10g,栀子9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白术15g,茯苓12g,煨姜6g,薄荷6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易治愈。失治、误治可发展成崩漏。

【预防调护】

(1)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生冷、辛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

(2)调情志,以免损伤肝脾。

(3)适劳逸,经期不宜过度劳累、运动,以免损伤脾气。

(4)节房事,以免损伤精血。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

【病因病机】

肾虚、血虚、虚寒,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血寒、气滞,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诊断】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

当归10g,熟地黄12g,山茱萸10g,山药15g,杜仲15g,怀牛膝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血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10g,山药15g,熟地黄12g,杜仲15g,当归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寒证

(1)虚寒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

当归10g,吴茱萸6g,桂枝6g,白芍10g,川芎9g,生姜6g,牡丹皮10g,法半夏6g,麦冬9g,人参10g,阿胶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实寒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当归10g,川芎10g,芍药10g,肉桂6g,牡丹皮10g,莪术9g,人参10g,甘草6g,牛膝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气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乌药汤(《兰室秘藏》)。

乌药10g,香附9g,木香9g,当归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预后较好,失治误治可发展为闭经。

【预防调护】

(1)适寒温,经期、经前避免受凉。

(2)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生冷、辛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

(3)调情志,以免损伤肝脾。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有时提前、有时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肝郁、肾虚、脾虚,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诊断】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或以上,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辨证论治】

1.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6g,白术15g,茯苓12g,当归10g,白芍10g,薄荷6g,煨姜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

治疗: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

人参10g,黄芪30g,白术20g,炙甘草6g,当归10g,龙眼肉10g,茯神10g,远志6g,酸枣仁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及时治疗可望治愈,否则可发展为崩漏或闭经。

【预防调护】

(1)调情志,以利肝之疏泄。

(2)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生冷、辛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

四、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

【病因病机】

(1)气虚:冲任不能制约经血。

(2)虚热:迫血妄行。

(3)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诊断】

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始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淡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方见月经过多)加阿胶10g,炒艾叶6g,乌贼骨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四乌贼骨一蔗茹丸(《素问·腹中论》)。

生地黄10g,地骨皮10g,玄参10g,麦冬10g,阿胶10g,白芍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乌贼骨12g,茜根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川芎9g,蒲黄10g,五灵脂10g,益母草10g,茜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预后一般良好。

【预防调护】

(1)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

(2)注意外阴卫生。

(3)调畅情志。

五、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病因病机】

(1)肾阴虚: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

(2)脾气虚:阳气内动,阳气不足,血失统摄。

(3)湿热:阳气内动,引动湿热,血瘀热扰冲任。

(4)血瘀: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

【诊断】

两次月经中间,在周期的第12~16天出现规律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出血持续2~3日或数日,可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乳胀,白带增多,质地透明如蛋清样,或赤白带下。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

生地黄10g,地骨皮10g,玄参10g,麦冬10g,阿胶10g,白芍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湿热证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方药: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大枣,加小蓟、茯苓。

当归10g,白芍10g,生地黄10g,牡丹皮9g,黄柏9g,牛膝10g,制香附9g,黑豆9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质紫或有紫斑,脉细弦。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生地黄10g,酒大黄6g,赤芍10g,牡丹皮10g,当归尾10g,枳壳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崩漏。

【预防调护】

(1)出血期间适当休息。

(2)保持外阴清洁。

(3)饮食清淡。

第二节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

【病因病机】

(1)脾虚、肾虚: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2)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3)血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

【诊断】

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辨证论治】

(一)出血期辨证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药: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10g,黄芪60g,白术20g,熟地黄12g,当归6g,黑姜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虚证

(1)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