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55

第55章 理气药

定义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药性特点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主归脾、胃、肝、肺经。

功效

其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即《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木郁达之”之意。本类药物因其性能不同,而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

分类及其适应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

肝气郁滞

肺气壅滞

气逆证(不顺即为逆)——肺气上逆

胃气上逆

肝胆气横逆

1.陈皮(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的果皮。全国各产橘区均产。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生用。质稍硬而脆。性味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效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通过疏理气机、条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用于治疗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等症。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生用或醋炙用。性味苦、辛,温,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下气、消积化滞的功效。辛散温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性沉而降,其气芳烈,破气散结。入肝胆气分,尤宜于治肝郁气滞。

用量:3~9g。

附药

橘核为橘的种子。性味苦,平,归肝经。功能温散肝经寒结。适用于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等。煎服,3~9g。

橘叶为橘树的叶。性味辛、苦,平,归肝经。功能温散肝经寒结,适用于胁肋作痛、乳痈、乳房结块等。煎服,6~9g。

2.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生用或麸炒用。果实半球形,少数球形,主产于四川、江西。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本品性味苦、辛、酸,凉,归脾、胃、大肠经。具有为化痰散痞、破气消积的功效。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本品辛散苦降,气锐力猛,性烈而速,善破气滞,消积导滞,化痰湿,用治积滞内停,痰滞气阻之痞满胀痛,胸脘结胸,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等证。

此外,本品尚可用治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病症,可单用本品,或配伍补中益气之品黄芪、白术等以增强疗效。

用量:3~9g。

3.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川木香的根。生用或煨用。

本品性味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具有温燥散湿、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本品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本品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可用治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此外,本品气芳香能醒脾开胃,故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

用量:3~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4.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生用或炒用。本品呈类球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气特异,味酸、苦。

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效。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如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其苦寒降泄,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此外,本品苦寒有毒,能清热燥湿,杀虫而疗癣。可用本品焙黄研末,以油调膏,外涂治疗。

用量:4.5~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减低。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又因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5.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本品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疏散肝气(郁结)的功效。

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痛、腹痛。本品为气中血药,妇科调经之要药,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气滞腹痛,乳房胀痛。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

用量:6~9g。醋炙止痛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