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49

第49章 清热药(2)

本品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

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用可治疗滴虫阴道炎。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内服、外洗常用药。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

用量:3~6g;外洗10~15g。

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黄熏后干燥。金银花为半常绿性缠绕灌木,适应性很强,耐旱、耐寒,除西北、东北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其中山东“东银花”产量较大,畅销国内外;河南“密银花”花蕾均匀清晰,无开放花朵,花冠较厚而有骨气,用手握之有顶手感觉,颜色黄白而略带绿意,质量最好。金银花商品呈棒状,以花蕾肥大、色青白、花冠较厚、握之有顶手感者为佳。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

本品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为一切内痈、外痈、喉痹、丹毒、热血毒痢之要药。金银花藤为忍冬藤,又名银花藤,其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通、散的作用,故常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

用量:6~100g。煎服,9~30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2.连翘本品为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主要分布于中条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等山区。青翘以干燥、色黑绿、不裂口者为佳;老翘以色棕黄、壳厚、显光泽者为佳。

本品性味苦,微寒,归心包、肝、胆、三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

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有“疮家圣药”之称。本品可治疗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热入营血之舌绛神昏,烦热斑疹等,还可治疗热淋涩痛。

用量:6~30g。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连翘临床有青翘、老翘及连翘心之分。青翘,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治邪入心包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3.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鲜用或生用。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全株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圆柱形,生于路边、沟边、宅旁及田野草地。全县各地均有分布,以岱中、岱西、秀山为多。

本品性味甘、微苦,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本品为治疗乳痈之要药,可用于治疗痈肿疔毒,乳痈内痈。用治乳痈肿痛,可单用本品浓煎内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

用量:9~15g。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4.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生用。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无臭,味微甘、涩。

本品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用于湿热淋浊,湿疹瘙痒,如带下、痈肿、瘰疬、疥癣。为治梅毒的要药。

用量:15~30g。外用适量。

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5.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生用。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除西北外,全国均有分布。

本品性味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的功效。

本品辛散苦泄,性寒清解,善疗内痈,肺痈、肠痈均可应用;兼有祛瘀之功,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量:6~15g。外用适量。

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6.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生用。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等20多个省、区。射干商品呈不规则的结节状,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排列较密的环纹。本品以粗壮、无须根、质坚硬、断面黄色者为佳。

本品性味苦,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可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

用量:3~9g。

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7.山豆根又名广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用于火毒蕴结所致的咽喉肿痛,齿龈肿痛,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用量:3~6g。

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故用量不宜过大。

脾胃虚寒者慎用。

8.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生用。

本品性凉,味甘、淡,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的功效。

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阑尾炎、肝炎、菌痢、毒蛇咬伤、肿瘤。

近年利用本品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已广泛用于各种癌证的治疗,与半枝莲并称抗癌双将。本品甘、寒,有清热利湿通淋之效。此外,本品既能清热又兼利湿,尚可用于湿热黄疸。

用量:15~30g。外用适量。

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切片用,或炒炭用。

本品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可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

本品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用量:10~30g。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2.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生用。主产于浙江磐安、仙居、桐乡等县,产量大,质量好,是供应全国和出口的地道产区。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本品以支条肥大、皮细、质坚、芦头修净、肉色乌黑者为佳。

玄参为常用中药,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肾经。具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之功效。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兼具解毒、散结、养阴、凉血诸功效。

用量:10~15g。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3.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酒炙用。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粉性,淡粉红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本品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仆伤痛等症。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对牡丹皮治气理血的机理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牡丹皮,清心,养肾,和肝,利包络,并治四经血分伏火,血中气药也。善治女人血脉不通及产后恶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仆瘀血,凡一切血为病,统能治之。”

用量: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4.紫草本品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前者习称“软紫草”,后两种习称“硬紫草”。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软紫草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多扭曲。质量均以根条肥大、暗紫色、松软者为佳。

紫草为常用中药,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效。

用于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等症。

用量: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第五节清虚热药

1.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全草。生用。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本品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有清透肝、胆邪热,解暑,截疟等功效。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暑热外感,发热口渴和疟疾寒热。

用量:6~12g。

不宜久煎。

2.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晒干,切段入药。质脆,折断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土黄色;内层类白色。微有香气,味稍甜。

本品性味甘,寒,质润,归肺、肝、肾经。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汤液本草》曰:“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用量:6~12g。

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