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48

第48章 清热药(1)

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入里。

功效

《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

分类及其适应证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清热凉血药——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热毒证

清虚热药——虚热证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主要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全年均可采挖。

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

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本品性味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宣降润肺胃(气分);煅用,凉涩清热燥湿。临床中多取生石膏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的高热烦渴,是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清散肺热,治疗喘咳证;清泻胃火,治疗牙痛、头痛、消渴证。煅石膏可以治疗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有敛疮生肌、止血等作用。

煎汤,15~60g(大剂量150~24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研细末,撒或调敷。

虚寒证禁服,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服。

2.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称“知母肉”;或盐水炙用。知母生于山地、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带,主产于河北。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本品性味苦、甘,寒。质润,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肺肾)、生津润燥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本品味苦甘而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质润能生津润燥止渴。本品主入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燥咳,常配贝母治疗肺热燥咳;兼入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与黄柏相须为用,治疗内热津伤所致的消渴、便秘。

用量:6~12g。

3.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鲜用,或切后晒干用。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涩。

本品性寒,味甘,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①用于热病烦渴,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②清胃热而止呕逆;③清肺化痰治疗肺热咳嗽、肺痈吐脓;④清热利尿而治热淋涩痛。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药市中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用量: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脾胃虚寒者忌服。

4.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此外,双边栝楼的质量虽然稍差,但产量较大,也是主要来源之一。

本品以身干、块大、筋少、色白、粉足、质坚、细腻者为佳。

本品性味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治疗肺热燥咳。

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可用于治疗内热消渴,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

用量:10~15g。

反乌头。

5.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炒焦或炒炭用。霜降后采摘红黄色成熟果实,分布于南方各省,主产于湖南、江西、四川等省。此外,江苏、浙江、安徽、广西、云南、贵州、河南等省也产。栀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浙江省加工生产的栀子形圆、个小、色红,素有“小红栀”或“红栀子”之称,调供全国及出口。质量以色红、圆形、饱满者为佳。

栀子为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归心、肝、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心烦、黄胆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调醋外敷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入血分以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栀子泻热是使三焦热邪随小便下行而解。

用量:6~12g。

6.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呈棒状,略扁,淡棕色至棕红色,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3朵花,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4枚小坚果,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本品性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肝经外感风热或内生郁热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夏枯草还有很好的散结消肿的作用,治疗瘰疬、乳痈、瘿瘤等疾病。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用量:9~15g。

7.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本品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气微,味微苦。

本品性味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①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青盲内障等症。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症,系肝火上扰,或风热上壅头目所致。决明子既能清泄肝胆郁火,又能疏散风热,为治目赤肿痛要药。

风热者,常与蝉蜕、菊花等同用;肝火者,常配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同用;青盲内障,多由肝肾不足所引起。决明子清肝而明目,常与补养肝肾药(如沙苑蒺藜、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等)同用,以治青盲内障。②用于治疗大便燥结。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高血压病而呈现肝阳上扰、头晕目眩等证候者,常与钩藤、生牡蛎等同用。

用量: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本品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

气微,味苦。

本品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痈肿疮毒,清热安胎治疗胞宫有热引起的胎动不安。

用量:3~9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烘干,撞去残留须根,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炙用。

本品以条粗壮、无毛须、金黄色者为佳。

本品性味苦,寒,质燥,归心、脾、胃、胆、大肠经。黄连为常用中药,性寒、味苦。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本品具有敛疮生肌的作用,外用可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

用量:3~9g。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3.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生用或盐水炙、炒炭用。本品以片张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本品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的功效。

用于湿热阻滞出现的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等证候。盐黄柏滋阴降火,常配伍知母,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用量:3~9g。

苦寒之药,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4.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生用。龙胆草为东北的道地药材,行销全国,颇负盛名。

本品性味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泻肝胆实热(湿热火毒)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本品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如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龙胆味苦,有健胃、抗菌、抗肿瘤的作用。

用量:3~6g。

苦寒之药,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5.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生用。根呈圆柱形,栓皮薄,常破裂外卷,脱落处显黄色;质坚韧,断面粗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