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18

第18章 病因与发病(1)

中医学所指的病因,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有,详细询问法和辨证求因法。本章根据病因的发病途径、形成过程等,将病因分成四大类,即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

一、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

病因的概念,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如《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这些因素都可影响或破坏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状态,产生疾病。疾病过程的本质是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疾病的发生与演变绝不是病因单方面作用所决定的,不同的个体对病因的伤害作用、对抗和转化的反应不同。病因的含义实际上包括了影响与作用于致病原和机体双方的因素。

病因学说的概念,是指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病因性质,是指不同病因具有不同的特性。致病特点,是指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物质基础所反映的临床特征。一般来说,病因性质决定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反映病因性质。故研究病因性质和致病特点对于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中医病因学是以阴阳平衡的整体观为基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病因的认识方法上。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去认识病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病理反应来建立病因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影响和作用于患病机体的结果;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某种病态反应。任何疾病或证候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和证候是不存在的。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特点不同,致病后机体的反应各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为认识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中医认识病因时,除了了解其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并与各种病因的性质、特点相类比,抽象推求病因,这就是辨证求因。辨证求因是中医认识病因的特点,也是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中医探求病因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询问求因法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这类求因法多来自于病人的主观感觉,如是否受凉,情绪有无波动,饮食是否失节,有无外伤,诸如此类,都可一问而知。此法简单、方便,容易获得病因,但受限制因素较多,如病人主观感受有所忽略,或叙述不清,或难于体察,或不能表达(神志异常等病人)均可影响病因探求。

2.辨证求因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其中,一方面使用类比的方法,把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与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相比较,发现与某一致病因素相似而做出判断,如发现病人具有游走不定、变化多端等特征的临床表现而确认病因为风邪。另一方面是按辨证的方法,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病机分析,从而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病因。如病人表现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头身困重、舌苔白腻等症状,通过病机分析,认为此乃湿邪重浊黏滞,导致脾失健运所致,便可判断病因为湿邪。

辨证求因是以病因作用于人体后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的,因此辨证求因的“因”与实际感受的病因有时并不一致。此种病因已不是某种单一的致病因素,而是代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综合性症状反应,已经不是一种表面现象,更趋向于揭示疾病的本质。这样探求病因的方法,不仅避免了由于历史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能深入细致探求病因的缺陷,而且顺应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使探求病因与辨证治疗紧密结合。

审因论治就是在辨证求因的基础上,通过推求病因,认识疾病本质,从而确立治疗方法。同时,又是对辨证所求之因的实践验证。由于辨证求因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地分析,据证探求病因,比询问法运用更为全面、广泛,故为中医探讨病因的主要方法。

由此,中医病因学方法论具有三大特点,即感性直观、整体性和合理推测性。

三、历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方法

在中医病因学的发展过程中,对病因怎样分类,历代医家都提出过不同的方法。

(1)《黄帝内经》把复杂的病因分成阴阳两类,分类根据病因来源和病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凡属自然因素(风雨寒暑)形成,首先侵犯人体外部肌表的病因,为阳;凡病人本身行为不当所形成(如饮食、起居、房室不节、情志影响),首先伤及人体内部的病因,为阴。《内经》的这种分类方法,启迪后世医家“阴邪”“阳邪”概念的建立以及疾病“三因”理论的提出。

(2)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根据病因来源,结合传变,将病由归纳为三条。《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以病邪的致病途径和传变层次进行分类,以经络脏腑确立内外,即由经络受邪传入脏腑的为内因,由皮肤受邪传入血脉的为外因。

(3)晋代医家陶弘景提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为以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奠定了基础。

(4)隋·巢元方等所着的《诸病源候论》对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有所发挥,并提出了“乖戾之气”这一新概念。

(5)南宋的陈无择综合了古代医学,突出地总结了病因学说,根据病因性质、致病类别创“三因学说”理论。陈无择以天人表里立论,根据受邪后发病的途径分成三类:

外邪致病归属外因,情志致病归属内因,其余原因归属不内外因。这种分类法,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各种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对宋以后病因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现代对病因的分类:现中医基础理论根据发病途径、形成过程将病因分成四类。

①外感病因:即指六淫、疠气。②内伤病因:即七情、劳逸失当、饮食失宜。③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即指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这类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停留体内,又可作用于脏腑,阻碍气血的运行,产生新的病证。④其他病因,即外感与内伤病以外的一些致病因素,包括有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应当注意,中医病因学中,许多病因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同一因素具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这样的二重性。如风、寒、暑、湿、燥、火对患者的机体属六淫致病因素,但对未病的机体则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属六气。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事物所做出的正常情感反应,并非病因。若在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下,致机体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了疾病,那么,这时的情绪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讲则为病因。其余饮食、劳逸致病或不致病的道理与此相同,均体现了中医学关于病因的辩证观。

在初步了解中医病因学的总体概况后,需进一步了解中医学中每一种病因的特点和致病情况。

第一节六淫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六气的正常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变化总是按照一定规律更替和重复,如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于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中医病因学中以风、寒、暑、湿、燥、火作为六种外感病邪而总称之为“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如下。

1.外感性所谓外感性,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多形成外感病;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起多见表证,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临床特征。若表证不解,可出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

2.季节性六淫之邪,本为六气的太过或不及所致。六气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天多风,长夏多湿,冬天多寒等。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居住地和环境,是指生活、工作环境失宜而言。在不同的地区,随气候不同而患病亦异。西北高原地区常多寒邪、燥邪为病;东南沿海地带常多湿邪为病。如久处潮湿环境中,则多湿病。常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则又多暑热病。

4.相兼性是指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感受热邪形成热病,感受寒邪形成寒病。又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相兼而侵袭人体致病。一般来说,外感病所受之邪颇多相兼为患。

5.转化性是指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风邪可化热、化火、化燥,寒邪入里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化燥伤阴等。转化条件:即受邪后可随人的体质不同而发生相应的转化。《医宗金鉴》曰:“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此外治疗不当,也可引起六淫致病的证候性质发生变化。

一、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开泄。开,是张开;泄,指气液外泄。风性开泄,是指风邪易袭肌表,致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证。《素问·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另外,从病位而言,因风性轻扬,具有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犯人常侵袭人体的阳位。

阳位与阴位是一相对的概念:上部与下部言,上部为阳;肌表与体内言,肌表为阳;阴经与阳经言,阳经为阳;背部与腹部言,背部为阳。风邪易袭阳位,是指风邪易犯人的上部、肌表、阳经以及腰背部。如风邪循经上扰则头痛;外袭肌表则引起身热、恶风、汗出等表证;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腰背疼痛;外束于肺则见鼻塞、咽痒、咳嗽等症状。《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2.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是形容自然界的风有走窜善行,定位不一,变动不居的特性。将风的这一特性引申,在病理上主要说明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临床中的行痹,症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或中肩至肘,或肩肘痛减,膝踝又起等。又如风疹,见皮肤瘙痒、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等都能体现风邪的这一特点。

数变,是形容风之来去疾速,风无定向,时强时弱,忽起忽止,变化多端的特性。

在病理上主要说明风邪致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一般而言,风邪合并有其他邪气犯人时,其数变之性体现更为充分。如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心包等危重证候。

3.风性主动是以风在自然界表现具有流动性和动摇不定的特点,来说明风邪致病在临床上可见到眩晕、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实际上风动样的证候有外风证和内风证之分。外风证,多是因感受外界的风邪所致的动摇证候。如感受风温病邪所致热极生风,见到抽搐、惊厥;或因受风邪侵袭见到颜面肌肉抽掣、口眼斜;或因外伤,再感风邪出现四肢抽搐、挛缩、角弓反张等症状,均属于外风证。因为六淫致病特点是根据五行比类取象理论提出的,而“动”正是风象的最大特点。所以说,风性主动应为外风的特点之一。

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有两层含义。其一,风邪有兼邪同病的特性。风为外感致病的先导,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见风寒、风热、风湿或风寒湿等兼夹证的特点。另外,风邪还能与病理产物痰相兼形成风痰证。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二,风邪致病广泛。是因风邪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极易侵袭人体,引起多种疾病。风邪致病之所以广泛是因风邪在病因中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易从皮入,善动不居,无处不到。基于上述两种因素,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总结起来,风邪犯人在症状上,多有“汗出”与“动”的证候。在病位上,多侵袭阳位,病位不固定。在发病上,发病急、变化快,其他邪气多依附风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病多发生在冬季。寒的病变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应注意区别。